李亞雷
(河南省永城市教師進修學校 河南 永城 476600)
教學工作的革新、教學理念的變化、教學活動質量的提升等等,都離不開教師,而教師在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教育事業,始終保持學習意識,不斷強化自身能力,才能夠更好地與之結合,形成高質量教學行為,而這一過程,又離不開教師培訓工作的開展。因此,如何結合時代變化,利用時代中技術發展的便利性,實現對于教師培訓工作新路徑的探索,就顯得尤為必要。
大數據技術背景下,為教師培訓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諸多思路,總結分析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分別是教師角色定位、教師培訓資源以及方案與課程設計方面。
1.1 教師定位。傳統教學活動的開展與教師培訓工作的開展,都是建立在“傳道授業解惑”的視角下展開的,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往往是學生學習的對象、知識的主要傳播者,因此教師占據了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1],而當下教育事業開展中,開始強化學生個體,提出了對于學生個體能力的培養與個性化的尊重,教師的主體位置發生了變化,因此,在開展教師培訓工作時,首當其沖的就是對于教師角色定位的轉化,通過教師自我角色的正確認知,來確保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1.2 教師培訓資源。教師培訓的效果與資源有著密切關系,如果教師培訓資源匱乏,那么培訓效果也往往很難讓人滿意,除此之外,培訓資源不單單是“多”可以滿足,還要與時俱進,具有全面性的同時,也要具備針對性,能夠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的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遷移性”,才能夠真正支撐教師培訓工作的開展。而大數據技術顯然解決了資源緊缺或匱乏的問題,借助網絡實現了資源共享,甚至可以通過教師個體實現“私人訂制”的資源分享,促使教師能夠更好地完成培訓工作。
1..3 方案與設計。過去培訓管理工作的開展,往往是由對應的相關部門,根據需求,形成對于培訓課程的方案設計,但是,需求的范圍往往限定于“應當開展的內容”而不是“實際需要的內容”,因此教師培訓工作的開展與教師個體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空缺,這就導致培訓工作缺乏實際應用性。
而借助大數據技術,相關責任單位能夠將培訓內容落實到地區、學校甚至教師個人,綜合分析教師教學情況,了解地區教學實際需求,整合教學資源,開展對應的教學培訓工作,從而形成具有針對性的教培行為。
基于思路上的創新,在實踐應用過程中,也形成了對應的新路徑,促使教師培訓工作的開展更加實用且豐富。其一是大數據時代下的培訓制度,其二是培訓模式與手段,其三是平臺構建。
2.1 培訓制度。從培訓制度來看,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促使課堂發生了很多變化,如“線上線下的一體化課程”、“翻轉課堂”等,都是基于大數據技術而出現了課堂教學模式,而這些教學模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產生了較為良好的效果。這恰恰說明,教育教學工作本身就是不斷發展的過程,大數據技術應當從教學途徑中找到創新點,分析教育發展的規律與特征,形成對于培訓模式與策略的優化。
2.2 模式與手段。各級培訓機構開展不同層級教育培訓工作是傳統教師培訓活動開展的主要路徑,而借助大數據技術,則可以打破這一傳統框架,改變培訓模式,不僅僅實現基層培訓單位到教師個人的專業型、針對性培訓工作,還可以結合教學創新與其他行業的經驗,形成雙向的信息聯動培訓,促使教師能夠在虛擬課堂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改革培訓、實現創新。
此外,培訓的內容上,也要融入大數據的內容,幫助教師形成大數據思維,以便更好地利用大數據開展教學活動,如教師具備了數據分析能力,就能夠對于學生一段時間內呈現出的學習問題進行理論分析,形成準確的學習指導工作,這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顯然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也是教學活動開展中國不可或缺的[2]。
2.3 共享平臺。相對于傳統教師培訓行為而言,大數據技術最大的優勢,就是平臺構建和資源共享,對于教師而言,可以為教師構建專業化的平臺,針對教學問題,教師可以與專家在平臺進行一對一的交流互動與學習,更利于個性化教學行為的產生與實施,同時也便于教師針對自身的短板,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促使教師能夠更好地利用培訓時間,提升個人專業能力與素養。
而在資源共享方面,教師除了分享自己的資源外,還可以與其他教師在平臺分享教學經驗,分析同行的教學行為,取長補短,優化自己的教學課堂,從而促使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加積極有效。
綜上所述,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教育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諸多可能性,而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可能性,促使教學活動開展呈現出高質量水平,是教師培訓工作開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教師培訓工作優化的依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