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加強鄉村道德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是實現鄉風文明和鄉村治理現代化,滿足鄉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訴求。當前,在鄉村道德建設領域,還存在價值判斷多元化、傳統道德認同弱化、公共倫理缺失、道德建設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加強鄉村道德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鄉村群眾主體地位;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發揮文化育德功能;加強鄉村法治建設,發揮法治育德優勢;整合優化鄉規民約,挖掘民俗育德價值;發揮鄉賢示范作用,助推鄉村道德建設;加強基層黨的建設,以黨建引領道德建設。
[關鍵詞]鄉村振興;道德建設;時代訴求;現實困境;路徑選擇
[作者簡介]扶慶松,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基礎教學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道德與法治建設、思想政治教育。(貴州貴陽 5514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實現鄉村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必然抉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牢牢抓住道德建設這個關鍵,塑造鄉村群眾的精神內核,凝聚鄉村社會的價值共識,發揮道德建設的基礎性作用,始終使鄉村道德建設與鄉村振興發展目標“同頻共振”,為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重要支撐。
一、鄉村道德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時代訴求
加強鄉村道德建設,是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鄉村振興總要求的客觀需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道德建設的支撐。
(一)鄉村道德建設是實現鄉風文明的現實需要
道德與文明密不可分,它既是文明發展的產物,又是推動文明發展的重要力量。實現鄉風文明,需要鄉村道德建設提供支撐。一是移風易俗需要加強鄉村道德建設。鄉村傳統風俗具有多元性、穩定性,凝聚了傳統鄉村社會的價值共識,對促進鄉風文明發揮重要價值。但是,隨著現代鄉村社會的發展,有些傳統風俗與現代鄉村文明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要加強鄉村道德建設,積極引導鄉村風俗朝著現代鄉村生活需要的方向發展,培育新時代文明鄉風,煥發鄉村社會新風氣。二是鄉村文化建設需要加強鄉村道德建設。鄉村文化深刻影響鄉村社會的生活樣態,對鄉風文明建設發揮引領作用。道德文化作為重要的文化表現形式,是促進鄉風文明的深層力量,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發揮持久的影響力。營造崇德向善的鄉村文化氛圍,要弘揚傳統優秀的鄉村道德文化,不斷增強鄉村社會文化的引領力和凝聚力。三是提升鄉村群眾的精神風貌需要加強鄉村道德建設。鄉村群眾的精神狀態,反映著鄉風文明的發展程度。加強鄉風文明建設,能夠有效提升鄉村群眾的精神風貌和道德素養。
(二)鄉村道德建設是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客觀訴求
道德是一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對提升鄉村群眾的認知水平,規范鄉村群眾的社會行為發揮重要作用,在鄉村治理中發揮先導功能。一是鄉村自治需要加強道德建設。鄉村自治需要鄉村群眾提升自治認知,積極參與自治實踐。加強鄉村道德建設,有利于培育鄉村自治文化,增強鄉村群眾的自治主體性和參與度。[2]二是鄉村法治需要加強道德建設。鄉村法治的實現,好的規則制度是前提,但鄉村群眾對法治的信仰,則更為重要和根本。法治信仰的形成,需要培育鄉村群眾的法治認知、規則意識、程序思維等。只有加強鄉村道德建設,塑造鄉村法治運行的倫理精神,才能增強法治運行的效果。三是鄉村德治需要加強道德建設。鄉村道德因具有深厚的鄉土特色,成為鄉村治理的重要保障。道德規范要成為鄉村群眾的內心準則,需要提升鄉村群眾的道德素養,通過道德教化,凝聚踐行道德規范的強大精神自覺。
(三)鄉村道德建設是滿足鄉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訴求
鄉村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包括鄉村產業、生態、治理、鄉風、生活富裕等在內的多維度的評價指標。除了加強鄉風文明、鄉村治理之外,還要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滿足鄉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鄉村群眾“富口袋”需要加強鄉村道德建設。實現鄉村群眾“富口袋”,需要構建鄉村現代產業體系,培育鄉村群眾參與經濟發展和市場活動的能力,把產業興旺作為實現美好生活需要的首要目標。這就需要培育鄉村群眾的經濟倫理,發揮經濟倫理的導向和調節效應,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思想支撐。二是鄉村群眾“富腦袋”需要加強鄉村道德建設。實現鄉村生活富裕,不僅是經濟的豐裕,而且涉及精神需求的滿足。道德在啟迪認知,提升精神境界,增強精神力量,調動精神資源等方面,發揮思想價值引領作用,能夠增強鄉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認同度和幸福感。三是鄉村“生態美”需要加強道德建設。鄉村的綠色發展,要統籌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加強鄉村道德建設,可以培育鄉村群眾的生態意識,并有效轉化為生態文明發展效能,實現產業與生態融合發展,營造宜居的鄉村生活自然生態。
二、鄉村道德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
鄉村社會的大發展,使鄉村群眾的物質生活條件顯著改善,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伴隨著鄉村的現代化發展,鄉村道德日漸式微,鄉村群眾的鄉愁日益淡薄,鄉村道德建設存在一些困境。
(一)價值判斷多元化
鄉村群眾的思想價值觀,深受鄉村道德文化的熏陶和滋養,也直接反映著鄉村道德建設的狀況。思想價值觀對于鄉村群眾形成德性行為,提供社會生活的行為標準具有重要價值。絕大多數群眾自覺認同和踐行道德規范,是構建崇德向善美好鄉村社會的重要前提。鄉村社會走過了自然經濟時代,日益融入現代社會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大循環。信息具有高流動性,對信息的獲取更便捷、更低廉,鄉村群眾深深置身于更為復雜的利益關系網之中。鄉村群眾在盡情分享現代信息文明發展成果的同時,思想活動日益活躍,并呈現多變性、差異性、選擇性特點。鄉村群眾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且每個人的利益訴求也具有多層性。由于智識、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鄉村群眾面對價值選擇的多元化,價值判斷不斷分化,價值選擇存在困惑,甚至對自身生活方式的否定,傳統的鄉村認同逐漸衰落。[3]
(二)傳統道德認同弱化
鄉村傳統道德,深深嵌入鄉村社會生活,承載著鄉村群眾的精神寄托,對鄉村群眾的價值觀念發生持久和深遠的影響,成為鄉村社會共同體存續的重要保障。隨著鄉村融入城市的輻射圈,鄉村傳統道德在與城市文化的交流中,其應有的價值觀塑造功能日益減弱,利益至上、見利忘義、利己主義抬頭,原本值得珍視的道德評價體系受到沖擊。受城市文化、網絡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影響,部分鄉村群眾是非、榮辱和善惡的判斷標準模糊,傳統優秀的鄉風民俗、歷史傳統等生存空間萎縮,傳統道德的認同弱化,對原有的鄉村價值與自我身份失去自信。
(三)公共倫理缺失
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使人們的活動突破地域限制,鄉村和城市在信息、資源、要素等方面呈現高流動性,城鄉之間形成較為復雜的網絡化體系。“鄉村作為城市輻射和帶動的網格,通過網絡化的經濟聯系,自然而然地融入工業化、城市化的大循環,分享現代文明的發展成果。”[4]網絡化的經濟聯系,極大拓展了私人領域和社會公共空間,推動了公共領域的勃興。公共領域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場域,是“公共政策的基礎、民主對話和多元平衡的重要平臺。”[5]市場經濟日益強調社會分工的專業化,人們的交往擴大化和復雜化,各利益主體形成了以契約為紐帶的契約型社會關系。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契約道德”,強調權利本位、規范倫理,對“陌生人”的社會關系,進行普遍性的調整,以維護社會秩序的普遍性。[6]由于傳統鄉村社會的封閉性,調節社會公共領域的道德不健全,鄉村群眾的公共理性精神缺失。
(四)道德建設機制不健全
鄉村道德建設需要多主體共同參與、形成合力、協同推進。在鄉村道德建設實踐中,首先,基層黨組織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經濟發展、輕道德建設的傾向,在鄉村道德建設中的引領作用發揮不夠。其次,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不適應鄉村道德建設要求。隨著鄉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有著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在鄉村文化建設中,過多強調政府主導,社會組織的參與、市場運作方面不夠,多元文化供給格局尚未形成。再次,道德建設人才發展機制不健全。鄉村群眾是鄉村道德建設的主體和動力,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鄉村精英人才流向城市就業或定居,客觀上削弱了鄉村道德建設。
三、鄉村振興戰略視閾下鄉村道德建設的路徑選擇
鄉村是傳統社會的根基所在,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托。加強鄉村道德建設,是構建鄉村文明底色的客觀要求,也是鄉村振興賦予的時代使命。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需要從多維度著手加強鄉村道德建設。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鄉村群眾主體地位
思想價值觀具有先導和引領作用,樹立科學的思想價值觀,是增強道德認知、踐行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加強鄉村道德建設,要把思想價值觀培育置于首要位置,不斷提升鄉村群眾的認知能力和水平。一是用通俗化的話語講好馬克思主義。由于種種原因,鄉村群眾的思想價值觀,是基于直接的生活實踐和體驗獲得的,這種自發獲得的思想價值觀,往往具有樸素性和易變性。要讓鄉村群眾自覺形成較為系統和穩定的思想價值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教育。[7]因此,要用大眾話語,講鄉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話,使馬克思主義為鄉村群眾所理解掌握。二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針對鄉村群眾的思維習慣和接受能力,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充分利用好網絡媒體、文化活動,用鄉村群眾熟悉的語言、喜愛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效融入鄉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三是發揮鄉村群眾的道德建設主體地位。提升鄉村群眾思想價值觀的認知能力和水平,要發揮鄉村群眾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參與道德建設的意識和能力。要引導鄉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參與道德建設,使鄉村道德建設成為鄉村群眾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踐中,形成共同的思想價值認知。
(二)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發揮文化育德功能
道德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文化走向分化的產物。文化塑造道德觀念,具有重要的育德價值。加強鄉村道德建設,需要鄉村文化的引領和支撐。一是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鄉村傳統文化是鄉村群眾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深刻影響鄉村群眾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對于傳統文化的精髓,如仁愛、互助、友愛等,要在新時代予以傳承和弘揚,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凝聚鄉村社會的價值共識,使之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智慧源泉。二是加強公共文化建設,培育現代公共理性精神。傳統文化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是典型的“鄉土文化”,公共文化和倫理缺乏。鄉村社會在融入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要按照現代鄉村文化發展的實踐要求,大力加強公共文化建設,著力培育適應現代公共生活需要的理性精神。三是加強鄉村文化載體建設。要加強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如古民宅、古村落等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鄉村建筑和器物,使其在傳承鄉村文明,增強鄉村文化認同與自信中發揮積極作用。要建設文化惠民工程,加大鄉村文化作品的創作力度,使其成為鄉村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
(三)加強鄉村法治建設,發揮法治育德優勢
法律蘊含道德精神,法治具有育德價值。加強鄉村道德建設,除了加強鄉村群眾的道德教育和德性培養之外,還要通過制度尤其是法律來育德。在現代社會,法治塑造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為社會成員提供了合理、穩定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一是加強鄉村法律制度建設。在國家層面加強鄉村社會建設立法,為促進鄉村社會的文明進步提供制度保障。通過法治具有的完善個性的功能,使鄉村群眾積極向善,建設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鄉村道德。二是通過司法弘揚和傳播社會主流價值。司法判決通過對具體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作出正義的司法判決,既維護了合法利益,抑制了非法利益,同時也向社會成員傳遞了社會生活公認的行為準則,傳播了社會共同體普遍認可的價值觀,形成當事人服從法律的主體性自覺,并有效內化為當事人的道德價值,在社會生活中轉化為自覺行動。[8]
(四)整合優化鄉規民約,挖掘民俗育德價值
鄉規民約生發于鄉村社會,凝聚著鄉村社會共同體的價值,“具有地方性、實踐性、道德性和自發性特征”,“其作用往往比法律來得更加直接和有效”,[9]在鄉村社會具有較強的約束力。整合優化鄉規民約,對鄉村道德建設具有重要價值。一是積極制定適應鄉村振興發展要求的鄉規民約。在傳統鄉村社會,鄉規民約對凝聚鄉村群眾的思想意識,提升鄉村群眾的素質修養發揮重要作用。客觀來看,傳統的習俗文化與現代的道德文化有些是一致的,有些是沖突的、落后的。要充分考慮鄉村社會的傳統習俗,結合鄉村社會現代化發展需要,組織鄉村群眾制定鄉規民約,使其成為群眾自我教育和約束的重要社會規范,成為鄉村道德建設的重要力量。例如,河南省新縣新集鎮黃灣村2018年公布的《黃灣村村規民約》,較好地契合了新時代道德建設的要求,得到了群眾的高度認同和積極履行,對鄉村道德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二是積極開展移風易俗。加強鄉村道德建設,要積極開展移風易俗,傳承優良家風家訓,破除鄉村社會中的落后觀念,推動鄉村社會各領域形成文明新風。例如,鄉村社會的一些地方,出嫁女不能回娘家繼承遺產,與我國現行有關法律相悖,也不符合現代社會道德建設的要求,這些不良風俗需要摒棄。三是加強鄉規民約的宣傳。促進鄉規民約的廣泛傳播,發揮其對鄉村社會的道德約束和行為教化功能,使鄉規民約在鄉村道德建設中發揮積極價值。
(五)發揮鄉賢示范作用,助推鄉村道德建設
鄉賢扎根本土、與農相伴,是鄉村群眾信得過、靠得住,且有較高聲望權威的精英人士。鄉賢熟悉鄉村社會情況和傳統文化,被鄉村群眾普遍認可和敬畏,在解決矛盾糾紛、維護鄉村秩序,傳播鄉村文化,帶動鄉村發展等方面,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時代的鄉村道德建設中,要繼續發揮鄉賢的示范作用。一是加強新鄉賢培育。傳統鄉賢長期扎根鄉土社會,知識和眼界與現代鄉村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不適應。要創造各種條件,給鄉賢更多的培訓交流機會,把傳統鄉賢培育成具有新知識新視野,與現代鄉村社會發展要求契合的新鄉賢,發揮新鄉賢的道德建設示范作用。二是發揮外出鄉賢的作用。在外鄉賢生活在城市,往往具有現代社會價值觀念和知識技能。要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在外鄉賢回鄉創業,激發其為家鄉做貢獻的內生動力,通過身體力行,感染和影響其他群眾。三是挖掘和弘揚古代鄉賢文化。古代鄉賢為鄉村文明的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要“加大鄉賢故居、文物的保護,宣揚古代鄉賢光輝事跡和優秀品質,增強當地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豪感,敦厚家風、鄉風,激勵農民向上向善。”[10]
(六)加強基層黨的建設,以黨建引領道德建設
實現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需要發揮鄉村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功能。推進新時代的鄉村道德建設,也必須抓好基層黨的建設。一是加強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基層黨組織要在動員鄉村力量、領導鄉村社會發展中,不斷彰顯自身的組織力、領導力和動員力。[11]二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思想政治工作優勢。鄉村基層黨組織直接面向鄉村群眾,熟悉鄉村事務和文化,要關注鄉村群眾的思想動態,對鄉村群眾的思想價值觀進行積極引導,凝聚鄉村社會的向心力。三是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鄉村黨員要加強自身修養,發揮其在鄉村道德建設中的示范表率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其他鄉村群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文彬.自覺、規則與文化:構建“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J].社會主義研究,2019,(1).
[3]霍軍亮.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公民道德建設[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
[4]柳博雋.何謂現代鄉村文明[J].浙江經濟,2013,(10).
[5]馬長山.公共領域興起與法治變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肖群忠.儒家傳統倫理與現代公共倫理的殊異與融合[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1).
[7]駱郁廷,張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性質與特點辨析[J].武漢大學學報,2002,(4).
[8]扶慶松.法治社會建設視域下道德問題的法律解決[J].大連干部學刊,2021,(6).
[9]黃永林,袁淵.論村規民約治理的形成及其與現代法治的關系[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
[10]孫喜紅,賈樂耀,陸衛明.鄉村振興的文化發展困境及路徑選擇[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
[11]霍軍亮,吳春梅.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理與路[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