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 蘇文帆 劉羿
[提 要]“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也是謀劃和實施新階段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重要時期。“十三五”以來,公共圖書館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獲得了寶貴經驗,同時,也存在較多制約公共圖書館發展的瓶頸。未來公共圖書館事業如何實現高質量健康發展,需要不斷探索有效的路徑。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高質量發展;江西公共圖書館
[作者簡介]黃 俊,江西省圖書館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公共圖書館服務;蘇文帆,江西省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為公共圖書館服務;劉 羿,江西省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為公共圖書館服務。(江西南昌 330038)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規劃令人鼓舞,這既為圖書館事業提供了發展機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我們要從“十三五”時期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實踐、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邏輯等方面出發,思考未來公共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一、公共圖書館“十三五”時期發展實踐
“十三五”時期,公共圖書館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公共圖書館的設施設備、財政投入、人才建設、文獻資源建設、閱讀推廣服務等各項業態扎實推進,成效顯著,基礎業務水平不斷提升,圖書館界交流合作深入開展,事業發展綜合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為實現既定發展目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做出了新貢獻。以江西公共圖書館的實踐與探索為例,筆者進行調研分析。
(一)基礎設施方面
截至2020年12月底,江西全省公共圖書館建筑面積56.49萬平方米。其中,江西省圖書館新館建筑面積9.62萬平方米,位列全國省級公共圖書館單體建筑面積第三位;11個設區市中9個設區市圖書館建筑面積為1萬平方米以上,其中1.5萬至2萬平方米的5個(見表1),10個設區市圖書館為2000年以后建設的新館,同時還包括正在改擴建和新館建設項目;縣區級圖書館館舍建設總體有序推進,1萬平方米以上的1個,0.5至1萬平方米的17個,3千至5千平方米的26個,1千至3千平方米的48個,0至1千平方米的8個,2個圖書館因各種原因暫時沒有館舍(見表2),館舍建設面積呈現中間大、兩頭小的特點,各級公共圖書館的基礎設施和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二)財政投入方面
數據顯示,2020年全省公共圖書館年圖書購置經費5450.31萬元,比2017年4168萬元增長30.76%,按照最新2020年江西人口普查4518.9萬人口數計算,人均購書經費約為1.21元,比2017年0.90元增長34.44%;數據顯示,2020年200萬元以上購書經費的市級圖書館2個,100萬元至200萬元購書經費的市級館5個,4個市級館圖書購置經費未達100萬元,與設區市圖書館圖書購置平均103.87萬元的經費水平差距較大(見表3)。
縣區級圖書館購書經費總量比往年有較大幅度增長,50萬元以上購書經費的圖書館9個,這類圖書館大部分處在新館剛剛落成或新館開放期間,財政撥付的購書經費有較大保障;購書經費在30萬元到50萬元的10個,10萬元到30萬元的51個,0元到10萬元的32個(見表4),縣區級館購書經費總金額2309.72萬元,較2017年購書經費總金額1322萬元增長將近一倍,平均每個區縣圖書館購書經費達23萬余元。經費投入的增長,有效促進了縣區級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閱讀需求。免費開放經費方面,2020年全省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經費共5255.94萬元,設區市圖書館中南昌市免費開放經費為294.6萬元,吉安市130萬元,景德鎮市62萬元,均高于設區市圖書館50萬元平均水平;縣區級館免費開放經費也得到不同程度增加,為公共圖書館事業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文獻資源建設方面
數據表明,2020年江西全省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總藏量為3088.55萬冊,相比2017年2429萬總藏量增加27.15%,其中圖書藏量2515.38萬冊,地方文獻藏量28.99萬冊,均比以前有較大幅度增加。各級公共圖書館通過建立以用戶需求為驅動的文獻資源建設模式,加強了讀者、專家、館員薦購的推廣,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使文獻資源建設既能滿足大眾讀者需要,又能兼顧專業讀者需求。加強地方文獻建設方面,各館均完善了采訪、呈繳、贈送等方式,保障地方文獻入藏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數字資源建設方面,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數字文化資源,重點打造江西“紅色、綠色、古色”文化系列數字資源庫,建成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較強的地方特色數字文化資源。截至2020年,全省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總量1791.24TB,其中自建數字資源總量349.86TB。
(四)專業人才建設方面
全省公共圖書館共有專業技術人員1703人,較2017年1420人增加19.9%,其中省圖書館161人,11個設區市館共有工作人員430人,平均每館近40人,其中高級職稱36人,中級職稱127人,分別占總人數的8.37%和29.5%;縣區級公共圖書館共有工作人員1112人,平均每館10余人,共有高級職稱19人,中級職稱179人,分別占總人數的1.71%和16.09%,較往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各級圖書館專業技術人員普遍接受各類專業技術培訓,開展相關圖書情報專業調研,參與各類圖書館專業和學術會議,有效加強業界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各級公共圖書館還承擔很多地方中心工作如扶貧、棚改、防疫、創衛等工作,充分擔當了圖書館專業服務社會的職責與使命,使公共圖書館工作有效融入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之中。
(五)公共圖書館服務方面
江西各級公共圖書館積極推出各具特色的讀者服務,重點樹立閱讀品牌,常態推進全民閱讀,開展系列閱讀推廣,努力營造多讀書、讀好書的濃厚氛圍。一是堅持做好閱讀指導、繪本故事與專題圖書展示、熱門圖書推薦等全民閱讀推廣活動,通過讀書征文、座談交流等多種形式,借助圖書展、讀書節等閱讀活動平臺和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全民閱讀活動。二是深度打造信息咨詢優質品牌,促進信息服務優化。各級公共圖書館開展形式多樣的參考咨詢和立法決策服務,持續打造“兩會”服務品牌,擴展參考專題內容,進行多點布局服務,在服務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三是開展多層次、多元化的主題信息服務,如贛州客家文化主題圖書館、撫州臨川文化主題圖書館等,通過邀請專家講述、舉辦主題活動等方式建設各具特色的主題圖書館業態,為贛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支撐。四是立足陣地開展服務,積極提高館外服務能力,走出館門開展延伸拓展服務,開發社區圖書流通站點,聯合開展惠民活動。五是面向讀者群體做好新理念閱讀推廣,各地圖書館相繼在微博、微信、微視頻、移動客戶端平臺上開設官方賬號,形成新媒體服務態勢,截至2020年,圖書館開設網站的有52家,開通微信公眾號的103家,微博賬號的有12家,抖音賬號的有27家。
二、制約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瓶頸
(一)公共財政投入缺乏保障
在推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過程中,較為明顯的制約瓶頸來自公共財政投入不足,各級政府為公共圖書館的建設責任主體,在館舍建筑、基礎館藏、年增藏量、工作人員等指標上未細化對公共圖書館的保障責任??傮w投入雖逐年增長,但投入幅度增長不一,增長多來源于新館建設、館舍改造、評估定級及其他特定項目,且多為一次性增長,無常態化增長機制,購書經費及書刊入藏量仍顯不足,在縣區一級圖書館,館舍面積未達標、書刊資源老舊破損情況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有效開展。
(二)人才培養機制存在不足
人才問題一直是圖書館行業發展的難點和痛點。各級圖書館普遍面臨專業人才結構不合理、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缺乏的現象,行業中高端人才如學術帶頭人、專業采編人員、系統網絡設計與維護人員、古籍保護專業人員等相對匱乏,造成專業化水平和管理運營能力欠佳等諸多問題?,F階段,圖書館經費依舊相對短缺,待遇偏低,“進人不專,專人不進”的尷尬現象依舊存在,公共圖書館界人才隊伍建設不能滿足發展需求,如不能有效突破人才瓶頸,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難以有質的飛躍。
(三)信息服務水平仍然偏低
現階段,還有很多公共圖書館停留在傳統服務層面,借還圖書仍然處于手工操作階段,館際之間不能實現聯合采購、聯合編目、聯合管理等一體化服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不夠完善,尤其是基層圖書館現代化設備急需更新換代,科技賦能手段不多,導致公共文化場館智慧化建設程度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向公眾提供公益、均等、便利的圖書館服務的能力。
(四)城鄉服務存在差距
城鄉公共圖書館服務水平發展不均衡,一些偏遠地區的鄉鎮村落沒有屬于自己的公共閱讀場所,無法獲得所需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享受不到公共圖書館提供的公益服務紅利,各級政府之間尚不能采取協調機制,從功能上整合各級圖書館服務,最終實現信息資源的城鄉共享與流動;目前正在實施的圖書館總分館制還不能實現人、財、物的統籌管理,以實現城鄉之間文化的共建共享。
三、公共圖書館高質量發展實現路徑
實現公共圖書館高質量發展,至少需要具備將圖書館事業納入法制化建設軌道以及加大人才戰略等七大要素,才能把握公共圖書館可持續發展內涵,促進包括江西在內的各區域公共圖書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
(一)將圖書館事業發展納入法制化發展軌道
從近十年政策層面看,2011年以來印發的《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關于實施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的通知》《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等文件,對基層圖書館免費開放服務、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頂層設計等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十三五”期間,出臺了《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公共圖書館法》三部法律法規,三法主要從政府有關部門和公共圖書館等層面的責任、義務和權利等方面,首次全面清晰地解讀了公共文化服務及全民閱讀的法律地位、國家責任和理念,尤其是《公共圖書館法》規定,應按照平等、開放、共享的要求,通過開展閱讀指導、讀書交流、演講誦讀、圖書互換、資源共享等方面開展服務,從法律層面進行了界定,為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此期間,各省市陸續出臺了多部地方性圖書館法規,形成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政策體系,公共圖書館由此進入法制化管理新時期,這也是公共圖書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公共圖書館在提供公共文化活動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這種優勢不是可以任意發揮和不受約束的,有必要加強頂層設計,將其納入法制化軌道,納入“法”的體系,才能發揮公共服務引領作用,推動圖書館高質量發展。
(二)凸顯專業水平,加大人才戰略
公共圖書館應充分認識圖書館管理、運營和服務的專業性,以專業化的發展推動圖書館事業創新發展,秉持專業的精神應對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專業的態度服務讀者,服務社會,獲得更多的讀者認可??芍貜酿^員培育、人才引進、志愿者補給等多方面著力,建設一支更加適合現代圖書館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提高圖書館學及相關學科背景人員在全館員工中的占比;在工作中培育專業的思維、素養和方法,注重從專業上深化和探討;辯證看待專業性和社會化之間的關系,堅定不移夯實專業核心競爭力,對過度業務外包等要保持清醒的預見性。
為保持公共圖書館的專業地位,提高公共圖書館的專業化服務水平,應建立公共圖書館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準入制度,參照圖書資料業務人員國家職業標準(試行),對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職業準入、結構比例、在職教育等方面作出規定,確保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整體素質符合事業發展的要求。
(三)關注“以人為本”的第三代圖書館建設
隨著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更新迭代周期越來越短,現代圖書館經過不斷發展,正進入一個以用戶需求為驅動的發展新模式、新方向;第一代圖書館以文獻為中心,實行閉架管理,文獻資源藏用分離;第二代圖書館以業務為中心,以開架服務為主,實現藏閱一體化建設;第三代圖書館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標準,它更加關注前沿,注重創新,是以人為中心的智慧化圖書館,國內外一些圖書館正在探索和建設這樣的智慧化體系。
技術應用方面,完善資源供給體系,不斷依托數字資源建設成果,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手段提高資源使用效能,建立適應移動互聯網應用特點的服務模式,借助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廣泛傳播數字文化資源,探索研究新技術,尤其是新興區塊鏈技術、5G應用等,深挖現有技術潛力,完善微信辦證、電子書借閱等功能,實現一卡通、圖書定位等功能建設,方便讀者通過各類終端方便快捷獲取文化信息服務。
人文關懷方面,打造綜合性服務平臺,在現有公共圖書館網絡和文化服務平臺基礎上,通過超融合系統平臺建設,資源上云、數據共享等方式,進一步構建資源集約、服務均等、惠民便捷的文化服務,在網絡互通的基礎上實現大數據建設,實現服務數據、安全數據、效能數據一體化展示。積極拓展數字服務文化休閑職能,為公眾提供豐富多元、雅俗共賞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
空間再造方面,全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改進服務方式,營造“以人為本”的空間感和舒適感,建設集現代化與智能化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公共交流空間、文化閱讀空間,做好環境維護,不斷優化布置,提升讀者閱讀體驗,為讀者創造更加舒適的閱讀環境,爭取做到特色鮮明、文氣厚重、功能齊全、服務一流。
(四)加強圖書館學界與業界合作,促進館校融合發展
融合發展是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圖書館學界與業界的融合既要有內部專業性互通,也要有外部行業的合作。一是應將圖書館學理論支撐與圖書館實踐提升相結合,建立高校、研究所等學術科研機構與圖書館的合作交流與共享機制,加強對影響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合作研究;二是對接社會需求,圖書館學教育應與行業需要的人才培養相結合,優化圖書館學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三是加強理論與實踐互通,通過館校合作開設專業培訓、業務競賽等方式,提升館員職業能力與知識更新,共同打造新階段圖書館服務模式和生態;四是探索圖書館服務與教育融合路徑,把圖書館閱讀推廣、社會教育職能與學校教育有效嫁接,建立圖書館與學校雙向融合機制,豐富學校文化生活,發揮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在守正創新中不斷推動圖書館事業發展。
(五)倡導分級服務,提供精準化及個性化服務
公共圖書館應結合人們的多元需求,精準了解讀者在資源劃分、閱讀指導、咨詢參考、策劃方案、舉辦活動等方面訴求,開展分級、分類等細分服務,建設優質信息資源,以基層群眾為對象,以服務和需求為牽引,針對不同群體文化需求,定制惠農、務工、社區服務、殘障專題、精準扶貧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信息資源產品,在現有數字圖書館基礎上,結合智能識別、智慧閱讀、數據畫像等新技術,借助科技發展,為讀者精準推送所需書目和活動信息,進一步提升閱讀體驗,滿足不同群體信息文化需求。
在提供基本的借閱服務外,有針對性地提供講座、展覽、培訓、交流等提升項目;可進一步了解各類群體差異性,細分圖書館信息資源,細分讀者群體,從知識層次、職業、興趣、愛好、性別、閱讀習慣等進行劃分,提供專題或主題服務,滿足讀者個性化需求,使讀者享受舒適的閱讀體驗。如針對少年兒童的服務,可再細分為嬰幼兒、學齡前、小學中低年級、小學高年級等層面,這方面可借鑒德國“閱讀測量尺”閱讀分級服務,利用直觀的尺子形象,標出每種顏色閱讀特點,相應的閱讀建議一覽無遺,結合兒童年齡和身高,按照不同年齡段的心智發育特點,開展分級導引閱讀,幫助少兒培養閱讀習慣。
(六)加強與社會力量合作,打造“圖書館+”模式
公共文化服務應堅持政府主導,但只有政府一方是遠遠不夠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構建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的格局。新時代圖書館轉型發展帶來功能和業務的不斷提升,要發揮圖書館體系優勢和整體活力,深化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等各類、各級、各區域圖書館的業務合作,持續推動圖書館服務體系縱深發展,發揮區域中心圖書館的帶動作用,補齊基層服務短板。
“圖書館+”模式體現在閱讀推廣方面,可通過打造閱讀推廣工作聯盟或閱讀推廣人組織,鼓勵讀者及社會團體依托讀書沙龍、閱讀興趣小組等,開展閱讀活動,進行讀書交流。同時,各級公共圖書館可積極參與中圖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相關活動,借力新媒體,以微博、微信、抖音等優化用戶體驗,快捷滿足讀者對優質信息環境和信息服務的需求,提升信息資源覆蓋面,實現與讀者線上無縫互動交流。各館還可充分聯合文化志愿者力量,定期開展征文、演講、誦讀等活動,讓大眾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務的關懷。
(七)基本建成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成為公共文化服務主力軍
要不斷形成和完善國家、省、市、縣、鄉、村六級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特別是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服務效能。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已形成多主體、多層次、多類型的服務體系,到2020年初,全國有2300個縣區建成縣域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各種模式有深圳、東莞、佛山、廣州等廣東館模式;杭州、蘇州、嘉興等東部館模式。雖然總體質量并不整齊,但已邁出了第一步,為基本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圖書館一體化服務體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探索出一條適合公共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下一步要穩步推進縣區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出臺推進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政策文件,開展制度設計,加強試點探索,探尋城市書房、文化驛站、農家書屋等融合發展思路,加快推進公共圖書館一體化建設,力爭在“十四五”時期因地制宜建立起以縣級圖書館為總館,符合要求的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為分館,以村社區文化室和農家書屋為基層服務點的上下連通、服務優質的縣級圖書館總分館制。在區域范圍內分批次、按計劃擴大互聯互通覆蓋面積,實現農村、城市社區文獻信息資源共享以及業界的協作,突破區域限制,推進城鄉結對子、種文化進度,加強對農村地區閱覽室建設的幫扶,基本建成傳統服務和數字服務融合發展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
[1]王惠君.面向未來,創新發展——公共圖書館事業高質量發展思考[J].圖書館論壇,2021,(2).
[2]李國新.“十四五”時期公共圖書館高質量發展思考[J].圖書館論壇,2021,(1).
[3]褚樹青,屠淑敏.公共圖書館“十四五”發展的浙江思考[J].圖書館論壇,2021,(1).
[責任編輯:馬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