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冬英 何麗娜
[提 要]本研究從課堂話語的三個功能出發,以旅游英語課程翻轉課堂為樣本,通過調查問卷法、自然調查法、SPSS分析法等手段,對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策略與學生課堂表現的相關性進行比對分析,為構建高職行業英語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話語策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實證依據。
[關鍵詞]課堂話語;翻轉課堂;旅游英語
[作者簡介]付冬英,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法;何麗娜,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法。(江西南昌 330000)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職院校行業英語課程翻轉課堂話語研究”(YY161004)
課堂話語研究的理論基礎起源于語言學和教育學,也是二語習得研究的重要領域。課堂話語具有三種語用功能:傳遞功能、媒介功能和組織功能。從課堂話語的三個基本語用功能出發,國內外研究者們總結出教師課堂話語的互動性特征,并進一步研究課堂話語量、課堂提問方式、教師課堂互動協商三種典型教師課堂話語活動對學生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教師話語不僅是教學媒介,還是學生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源泉。課堂話語量往往被人們狹隘地理解為占據課堂時間的教師話語數量,嚴格意義上來講,課堂話語量還應該包括基于教學內容的課前任務指令、課上話語模式的調整等教師話語質量。此外,課堂提問一直被認為是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課堂話語策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展示型問題是指封閉性問題,非黑即白的作答,或者可以在課文中找線索的細節性問題;參考型問題是指開放性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由學生各抒己見,自由發揮;互動協商是課堂話語實踐的反饋,學生們通過表達自己觀點并得到教師的贊賞、糾正和理解,學生在課堂中能有更多的交流機會,這樣對于二語習得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研究教師課堂話語量、課堂話語的提問方式、教師課堂互動協商與學生課堂表現效果之間的關聯性,有利于教師構建合適的課堂教學話語模式,促進教與學的共同發展。
一、翻轉課堂在高職行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是將知識傳播與知識內化的過程反轉,是一種“學生先學,老師后教”的教學新范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由傳統課堂上的講授者、主導者轉變為教學內容的策劃者,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寶貴的課堂時間從原來的填鴨式地知識點灌輸,轉變為集中解答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所遇到的問題,以及其他成果展示、協作學習和討論活動等。
行業英語又稱專業英語或職業英語,是針對某一職業進行教學的英語,高職行業英語是基礎英語的拓展和延伸,充分體現了高職教育專業特色。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英語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提出的要求,行業英語教學應以某一行業的崗位需求為主線,將英語語言技能與相關崗位或工作流程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在創設的工作環境下完成工作任務。將翻轉課堂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運用到以崗位能力為培養核心的項目式教學中,極大地提升了行業英語的實用性、實操性及職業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在旅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中教師話語研究的案例分析
(一)研究目的與對象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論證教師課堂話語策略與旅游專業學生課堂教學效果之間是否有關聯性,為構建合適的課堂教學話語模式提供理論支持。樣本選取了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16級旅游英語專業兩個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每班的學生英語水平相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然調查法,試圖通過2位行業英語教師在翻轉課堂行業英語教學模式下的課堂話語策略進行分析,揭示出教師課堂話語策略的特點,從而解答課堂話語策略是如何影響學生課堂表現的。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有調查問卷、SPSS軟件,設計了兩份調查問卷:《旅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調查問卷》《旅游英語課堂學生課堂表現調查問卷》。為確保研究的可靠性,在設計好問卷后進行預調查,預調查的對象是所要研究的80名學生,回收有效問卷80份,利用SPSS19.0對預調查問卷信效度進行了檢測。
(三)實驗數據與分析
1.調查問卷信度與效度分析
筆者對測量量表采取的是李克特五分量表法進行數據收集和統計,并采取有效的信度與效度檢驗方法對問卷數據的真實可靠性進行驗證。信度檢驗有四種檢驗方法:重測信度法、復本信度法、折半信度法、α信度系數法。其中α信度系數法也稱為Cronbach α信度系數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信度檢驗的方法。
基于上述四種方法的比較,筆者采用Cronbach α信度系數法對問卷數據進行信度分析。根據Nunnally提出的系數衡量標準:Cronbach α系數>0.5時,表示問卷信度尚可,研究者可以采用。本問卷的測量量表數據信度分析結果如表1和表2,從表中可以看出,教師話語量、教師課堂提問、互動協商、行為參與、認知參與、情感參與6個指標的Cronbach α系數都達到了標準,具有很好的信度,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分析。
經過上述的項目分析和信度分析,已經可以確定問卷問題設置的合理性、可區分性,以及樣本數據的一致性、可靠性。此外,我們還需要對問卷進行結構效度分析,來驗證調研所用的調查問卷中觀測變量能夠準確測量潛變量的程度,以及觀測變量所能解釋潛變量的程度。在進行結構效度分析時,我們一般使用因子分析中的KMO值、Bartlett球形檢驗P值、因子載荷數三個統計量來進行度量。
美國統計學家Kaiser提出的KMO度量值,是判斷量表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的標準,其給出的KMO度量標準如表2所示,KMO值在0.6以下表示非常不合適做因子分析,高于0.9非常合適做因子分析,二者之間則可以接受其做因子分析得到的結果。在因子載荷量的標準上,借鑒了國內學者葛清華和國外學者Tabachnick與Fidell的研究成果,最終形成的測量模型中觀測指標因子載荷衡量標準如表3所示。
在使用SPSS軟件對問卷樣本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后,得到的結果如表4和表5所示,從兩表中看出6個指標的KMO值都在0.6以上,符合Kaiser提出的度量標準,同時Bartlett球形檢驗P值都為.000小于千分之一,在顯著性水平0.05基礎上拒絕原假設,通過了Bartlett球形檢驗。其各指標中的每一項觀測變量的因子載荷數也都在0.6以上,符合判斷標準。因此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2.教師課堂話語策略與學生課堂表現效果相關性分析
通過對80份學生調查問卷來分析旅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策略與學生課堂表現是否存在相關性。
由表6分析結果可知,英語教師課堂話語量與學生課堂表現顯著相關,其中英語教師話語量與學生行為參與表現相關系數相關系數r=0.149,p<0.782;英語教師話語量與學生認知參與表現相關系數相關系數r=0.574,p<0.003;英語教師話語量與學生情感參與表現相關系數相關系數r=0.114,p<0.739;英語教師課堂提問方式分別與學生課堂表現均具有顯著相關性;其中英語教師課堂提問與學生行為參與表現相關系數r=0.336,p=0.000;英語教師課堂提問與學生認知參與表現相關系數r=0.489,p=0.021;英語教師課堂提問與學生情感參與表現相關系數r=0.390,p=0.000;英語教師互動協商分別與學生課堂表現均具有顯著相關性;其中英語教師互動協商與學生行為參與表現相關系數r=0.892,p=0.000;英語教師互動協商與學生認知參與表現相關系數r=0.607,p=0.035;英語教師互動協商與學生情感參與表現相關系數r=0.289,p=0.007。
3.回歸分析
采取回歸分析對學生課堂表現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自變量是教師話語量、教師課堂提問和互動協商三個因素,因變量是教學班級學生課堂表現情況,整體回歸模型做F檢驗,結果如表7。
從表7可知,F值為176.371,p值<0.001,整體模型顯著,說明至少有一個偏回歸系數不為0,模型有統計學意義。此外,還需檢驗各觀測變量間是否獨立以及整體模型的擬合優度,具體結果見表8。從表8模型匯總表中可以看到DW值為1.948,可認為各觀測變量之間獨立。模型的復相關系數為0.97,模型效果尚可,擬合優度為0.951,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度為95.1%,總體來說,模型整體具有意義。接下來分析具體的回歸系數的顯著性。
從表9中可以看出教師話語量、教師課堂提問、互動協商三個變量都通過T檢驗具有顯著性(sig<0.001)且都是正向影響。教師課堂提問的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518,在三個變量中,對學生課堂表現的影響作用最大,其次為互動協商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430,教師話語量的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382。
三、在旅游英語翻轉課堂下教師課堂話語策略觀察結果
(一)教師課堂話語量的特點
對2個課堂樣本中教師話語和學生話語所占用的時間及教師話語量的分布進行統計,結果如表10及圖1所示,在翻轉課堂模式下的教師話語量特點主要是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話語意識較強,在集體操練過程中強化語言點,調動學生的開口參與度,師生話語量相對穩定。
但在學生行為參與方面,通過視頻學習和針對性檢測便于引導學生理解課中所學知識點,但利用社交媒體的話語交流偏少,不能將課前看視頻流于形式,這就要求教師能把教學內容講的清楚易懂,找準重難點,用高質量的話語讓學生明白,使翻轉課堂得以順利實施。
(二)教師課堂提問方式的特點
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存在較大的差異,雖然在提問的數量上存在共性,但是在提問的質量上存在差異。如表11,教師或多或少都會給予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從問題類型和策略來看,教師提問的內容單一,效果不明顯。
但從表12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程度來看,個別英語能力較強的學生一手包辦了此類問題,相反,其他學生的參與性非常低,受學生的主動性、能力水平、教師素養等多方面制約,課堂話語情感性較差,互動的抑制情緒使學生失去興趣。
(三)教師課堂互動協商的特點
見表13,學生在翻轉課堂中能有更多的師生交流機會,理解核實和確認核實同樣得到教師的重視。教師還是考慮到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有限,所以將確認核實的話語策略留給自己,以減輕學生的壓力。
從表14來看,對于英語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啟發引導的效果較好,學生能引起有效的反饋;反之,由于基礎較差,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得不到回應,師生互動中斷;大多數學生游離在討論小組學習以外,即便有部分程度的參與也往往是被動的,形式化比較明顯,功能有限,師生互動雖說有一定的效果,但效率不高,學生的依賴性也較高,需要教師的課堂話語的引導才能發揮學習的自主性。
四、研究發現
通過教師課堂話語策略和學生課堂表現的調查和課堂觀察,以及對數據做出的分析與討論,本研究有主要有以下發現:
1.旅游英語翻轉課堂上教師課堂話語策略與學生課堂表現效果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并且是正向影響。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下,英語教師課前清晰的任務指令、依托旅游專業知識的課堂話語內容的調整、多樣化的提問類型、積極的評價性的反饋,都能促使學生積極的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
2.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策略有待改進。提高教師課堂話語質量,構建專業內容依托式教師話語教學內容;靈活教師課堂提問方式,合理安排與職業有關的參考型問題,減少展示型問題;提升教師課堂反饋能力,通過積極和消極反饋的靈活變化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對學習有獲得感,又最終實現教學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Conrad,S. Corpus linguistic approaches for discourse analysis.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2, (22).
[2]周強,佟祉岳.國內外語教師課堂話語研究趨勢與熱點: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21,(4).
[3]周星,周韻.大學英語課堂教師的話語的調查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
[4]許莉.多媒體課堂大學英語教師話語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4,(2).
[5]馬毅,劉永兵.中國英語課堂話語研究——綜述與展望[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2).
[6]安桂清.話語分析視角的課堂研究:脈絡與展望[J].全球教育展望,2013,(11).
[7]鐘啟泉.“課堂話語分析”芻議[J].全球教育展望,2013,(11).
[8]馮江鴻.課堂話語研究方法述評[J].外語研究,2012,(5).
[9]孫杰,王運武,趙興龍.課堂話語分析初探[J]. 現代教育技術,2010,(9).
[10]胡青球.優秀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特征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2007,(1).
[11]湯燕瑜,劉紹忠.教師語言的語用分析[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
[責任編輯:馬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