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紅
【摘要】“百萬擴招”“數字鄉村”戰略對高職院校產生重大影響,亟需改革現有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構建一套契合“百萬擴招”下的多元化生源特點、面向鄉村信息化建設、數字化應用服務為主的高職信息技術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百萬擴招;數字鄉村;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改革
一、高職擴招的背景及意義
2019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高職院校擴招100萬,“改革高職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高職院校。”“高職百萬擴招”既是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具體舉措,亦是具有深遠戰略意義的政治任務,它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一并成為2019年政府工作任務中的宏觀調控策略,以實現“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的政策目標。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第三大部分“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著力穩企業保就業”中提出“資助以訓穩崗拓崗,加強面向市場的技能培訓,鼓勵以工代訓,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要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
2019年至2021年,連續三年的高職“百萬擴招”,對高職院校而言,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一項“為國分憂、為民解愁”的重大使命。
二、高職擴招背景下生源的多元化
通過網絡問卷、紙質問卷、面對面訪談等多種形式的調查表明:高職“百萬擴招”的生源群體與傳統的學生有著顯著的差異,社會生源,即退伍軍人、農民工和下崗職工等各個群體的年齡、背景、閱歷、學習能力和學習偏好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學習需求也是不一樣,有的需要學歷教育,有的需要技能培訓,甚至有的純粹是為了滿足個人興趣。在學習時間安排上更是存在巨大差異,只有很小部分社會生源表示能夠參加全日制學習,絕大多數則需要采用彈性學制和靈活學習方式。
三、數字鄉村戰略對高職信息技術類專業的影響
2019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提出了“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動城鄉信息化融合發展”等十大重點任務,同時提出了五大保障措施,其中之一是“強化人才支撐,開展信息化人才下鄉活動,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網絡知識普及。充分發揮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大學生村官、科技特派員、西部計劃志愿者等主體作用,加強農民信息素養培訓,增強農民網絡安全防護意識和技能。”
“數字鄉村”戰略需要大量面向鄉村的信息化建設、信息化融合、數字化應用的支撐人才。相對于過去高職信息技術類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偏向于在城市就業的情況,“數字鄉村”將為高職院校信息技術類專業的學生開辟一片施展才華、服務社會的廣闊新天地。
四、高職擴招信息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
1.高職百萬擴招的培養對象
傳統的高職教育招生基本上以高中畢業生為招生培養對象,通過高考或綜合素質評價途徑獲取入學資格。高職百萬擴招主要生源對象是農民工、退役軍人、下崗職工、新型職業農民、中職畢業生等,他們獲取入學資格的方式主要通過綜合素質評價來實現。此舉擴大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群體,涵蓋了全體國民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職業人群,實現了職業教育的廣泛性和全面性。
2.高職百萬擴招的培養對象的學習訴求
調查發現,擴招生源的學習需求差異非常大,有的是想提高自己的學歷層次,有的是希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有的是想系統地學一門實用技術,有的是想通過技能培訓增強就業競爭力,有的純粹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某些興趣,有的則是為了圓自己一個“大學夢”。
3.高職擴招信息類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及培養方向
政府實施“高職百萬擴招”政策的目標是“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這個從各大招聘網站發布的招聘信息也顯示,社會對這類學生的需求層次并不高,主要面向基層單位,比如縣城、鄉鎮的企事業單位等。
綜合擴招對象的自身條件、學習訴求、社會需求,特別是“鄉村振興”“數字鄉村”戰略,高職擴招信息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應該是定位于培養面向鄉村的信息化建設、信息化融合、數字化應用的支撐人才。
五、當前人才培養模式與“百萬擴招”的不匹配之惑
“百萬擴招”給高職院校帶來了生源的多元化、復雜化,“數字鄉村”則為高職信息技術類專業人才指明了面向鄉村的、需求巨大的特定服務(就業)方向。在這兩大背景的疊加影響下,傳統的全日制學制、步調統一的教學模式、畢業生的主要服務方向等,根本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需要。
如何對擴招學生特別是多元化、復雜化的社會生源的學生“因材施教”?如何做到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無縫銜接”?面對生源之變、教學之變、產業格局之變等大變局,高職院校必須跳出傳統的教育思維,做出脫胎換骨的改變,將“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等理念落實到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這樣才能真正引領職業教育走向春天。
因此,積極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探索一條符合百萬擴招下的多元化生源特點、面向鄉村信息化建設、數字化應用服務為主的高職信息技術類專業人才培養路徑就迫在眉睫。
六、構建適合高職擴招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面對高職擴招的多元化生源,傳統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資源配置、考核方式等必須全方位進行革命性的改革創新。
(一)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針對擴招生源大多是在崗人員這個狀況,探索“企業-學校”模式,采取“半工半讀”“工學交替”“送教上門”等方式,按照企業需求量身定制人才培養方案,企業崗位需求成為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內在驅動因素,打造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2.學制靈活化。由于絕大部分擴招學生無法參加全日制學習,因此傳統的高職三年全日制學制肯定無法適用,應大力推進彈性學分制,它的最大特點是學習時間的伸縮性(即可提前畢業,亦可滯后畢業),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即可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以及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選擇性(學習科目有必修和選修之分、學習方式有校內和校外之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和節奏,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分階段完成學業,滿足多樣化需求。
3.課程項目化、模塊化。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以模塊化、項目化和情景化的教學內容安排方式來適應擴招學生“做中學”的需求。以典型工作任務來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項目化課程。項目化課程既要求課程設置反映工作體系結構,也要求按照工作過程組織課程內容。同時,要按照知識與任務的背景與焦點的關系重構教材。
4.教學方式多樣化。打破步調統一的傳統教學模式,采用固定地點與非固定地點相結合、統一教學和非統一教學相結合模式,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在線教學。理論知識的教學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技能實訓類的教學則采用遠程仿真與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開展。
(二)創新教學資源建設
1.教學資源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時代學習移動化、碎片化的特點,將教學資源信息化,擺脫面對面課堂的局限性,使得學生隨時隨地都能方便地進行學習。
2.教學資源多樣化。除了傳統的紙質教學資源,合理建設音頻、視頻、動畫、微課、慕課、虛擬仿真等資源,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將讓學生學習起來更輕松,學習的自主性更強。
3.教學資源智能化。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整合、創新教學資源,讓教學資源信息擁有獲取、傳遞、處理、再生、利用的功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差異化學習,促進學生自我適應、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可持續發展。
(三)大力推進考評機制改革
1.積極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加快“1”(學歷證書)與“X”(若干職業能力等級證書)的互通銜接,有序開展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
2.評價主體多元化。包括學校、企業、社會、學生等,學校老師評價、企業導師評價、行業組織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與教師互動評價等。
3.評價內容多維化。包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工作業績、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過程、學習方法等。
4.評價方法多樣化。包括口試、筆試、實驗實訓、課程論文、調研報告等;觀察法、問卷法、訪談法等;量性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正式評價與非正式評價相結合等。
七、結語
高職百萬擴招是黨中央、國務院抓“六穩”、促“六保”的重要舉措,對實現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對高職院校而言,嚴格落實“質量型擴招”,嚴格執行“標準不降、模式多元、學制靈活”原則,既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亦是一項光榮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政府網,2019.
[2]《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政府網,2020.
[3]《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中國政府網,2019.
[4]姜大源.論高職擴招給職業教育帶來的大變局與新占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0).
[5]梁克東.高職百萬擴招須同步提升質量[N].中國教育報,2019-04-02(009).
[6]馬樹超,郭文富.高職院校百萬擴招的戰略意義與實現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