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超


摘? 要:目的? 觀察PDCA循環在外周中心靜脈導管(PICC)門診護理中的實施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赤峰市醫院收治的300例PICC門診置管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PDCA循環護理)與對照組(常規護理),每組150例。比較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導管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護理質量(護理態度、護理操作、并發癥預防及護理方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PDCA循環在PICC門診護理中的應用,有利于提升護理管理質量,減少導管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PDCA循環;PICC導管門診;護理質量;計劃階段;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4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4-00-02
作為臨床常用的靜脈穿刺置管技術,外周中心靜脈導管(PICC)最早于20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它具有操作簡單、置管時間長、血管損傷小等優勢,在腫瘤化療患者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于長期靜脈輸液患者,它不僅能夠避免反復穿刺帶來的創傷,減輕患者痛苦,還能緩解患者的焦慮、緊張心理[1]。但作為一種創傷性操作,PICC置管也存在局部滲血、紅腫及靜脈炎等風險,若置管期間維護不當或缺乏有效的護理干預,輕者會影響PICC導管使用壽命,重則會影響治療效果,引起不良事件的發生[2]。本研究引入PDCA循環管理模式,為探究其實施效果,納入赤峰市醫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300例PICC門診置管患者為研究對象,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赤峰市醫院收治的300例PICC門診置管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50例。觀察組:男76例,女74例;年齡19~73歲,平均年齡(48.63±5.02)歲。對照組:男78例,女72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8.53±5.0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為醫院PICC門診置管并接受導管維護;②患者及家屬已了解研究目標及流程,加入研究均為自愿;③年齡≥18歲,且均為首次PICC置管。
排除標準:①心臟受損或肝腎功能異常者;②合并精神異常、心理障礙或意識喪失患者;③危重癥患者;④聽力喪失、語言溝通不順暢,對研究無法做到配合的患者;⑤患有多臟器衰竭;⑥有感染性疾病或血液系統疾病患者;⑦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嚴格按照PICC置管流程操作。
觀察組給予PDCA循環護理,具體如下:①計劃階段。對所有PICC門診護士進行PICC置管護理培訓,定期舉辦知識講座,總結PICC置管及穿刺技巧、講解并發癥及護理策略。小組交流經驗,分享案例,掌握PICC脫落預防措施及導管保留期間的注意事項。②實施階段。嚴格按照計劃落實PICC穿刺流程及護理計劃,定期對導管護理情況進行檢查,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紅腫、滲液等。為防止導管堵塞可采用脈沖式封管方法,沖管每4小時1次為宜,使管道處于暢通狀態。所有導管護理操作應堅持無菌原則,護士戴口罩及手套。強化PICC導管維護,貼膜更換操作要自遠心端向近心端撕下,以免帶出貼膜。穿刺及送管操作動作輕柔,避免損傷到血管內壁,確保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復穿刺及置管。應根據輸注液體的濃度調整輸注速度,主動詢問患者是否有發熱、疼痛等不適。對存在導管堵塞患者應及時查找原因,并進行討論。找出置管并發癥的原因,及時解決。③檢查階段。每月對PICC門診護理措施落實情況進行隨機抽查,查看并發癥及患者滿意度。④評估階段。對護理期間存在的問題通過探討護理干預措施及改進措施,汲取成功的經驗,改進不足,進行下一階段PDCA護理循環。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質量及隨訪1個月后并發癥發生率。采用本院自擬問卷對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進行評分,主要包括護理態度、護理操作、并發癥預防及護理方式4個項目,每個項目評分范圍為0~25分,共計100分,高分值代表更好的護理質量[3]。并發癥包括管道滑出、靜脈炎、堵管、局部感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態度、護理操作、并發癥預防及護理方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導管相關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PICC置管主要指的是將中心靜脈導管置入外周靜脈的過程,上腔或下腔靜脈定位尖端。作為一種新型靜脈輸液途徑,得到臨床的一致認可。與常規靜脈輸液相比,PICC置管能夠長時間保留在靜脈,無需經過外周靜脈便能夠使得輸注液體進入中心靜脈,不僅避免外周靜脈輸液反復穿刺對患者造成的損傷,而且能夠提升治療安全性[4]。與外周靜脈相比,PICC置管具有導管留置時間長、安全性高等優勢,但不可避免會出現導管堵塞、感染等并發癥,因此PICC置管護理一直是PICC門診普遍關注的話題。
作為一種新型護理管理模式,PDCA循證護理強調將臨床研究作為依據,為臨床實踐提供科學的、合理的指南,通過問題的提出、研究證據的收集、分析以及臨床決策制定、實施等,規范PICC置管操作流程,總結工作中的不足,予以改進,在提升門診PICC服務質量的同時,避免差錯,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PDCA主要包括計劃、實施、檢查及評估4個階段,其最早被應用于管理領域。近年來,PDCA護理被引入醫療質量監督管理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5]。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各項護理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體現了PDCA循環護理在提升護理質量方面的效果。在PDCA循環護理過程中,總結置管相關并發癥,及時發現PICC置管的風險,通過小組探討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決措施,優化導管護理管理制度,保障各項措施落實到位,積極改進不足,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減少導管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隨訪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發現PDCA循環護理下的觀察組僅有6例出現導管并發癥,占4.0%,低于對照組(P<0.05),體現了該護理模式的優越性。
綜上所述,PDCA循環應用于PICC門診置管患者,較常規護理能夠獲得更優質的護理質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杜麗,楊寧.PDCA護理對行血液透析的PICC置管患者的影響及血行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當代護士(上旬刊),2020,27(3):109-112.
[2]胡少紅.應用PDCA護理管理在老年惡性腫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40(8):1027-1030.
[3]張海燕,陳紅梅,王耿,等.PDCA循環對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與帶管維護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5):66-68.
[4]李春香,劉娟,何苗.PDCA護理管理對PICC置管患者并發癥預防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9,20(8):753-756.
[5]葉燕紅,何中華,李潔峰.PDCA管理對ICU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