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東


摘? 要:目的? 研究實施手術全期護理在四肢骨折手術患者壓瘡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醫院收治的1200例行四肢骨折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600例,對照組以常規方案干預,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手術全期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壓瘡發生情況,手術相關指標及負性情緒評分。結果? 對照組壓瘡發生率高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抑郁和焦慮評分均高于研究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手術全期護理干預能降低患者壓瘡發生率,縮短住院和骨折愈合時間,改善患者負性情緒。
關鍵詞:手術全期護理;壓瘡;四肢骨折手術;住院時間;負性情緒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4-0-03
近年來,受社會復雜環境影響,意外事件(車禍、摔倒)頻發,四肢骨折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此疾病主要分兩種類型,為上肢骨折與下肢骨折,患者一旦發生骨折,需及時予以有效固定、包扎,防止神經、血管及肌肉受到損傷[1]。目前,對于四肢骨折患者,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療效顯著,但由于術后患者長期臥床容易出現壓瘡,從而產生負性情緒,增加患者痛苦,延緩術后恢復進程,降低生活質量[2]。因此,對此類型患者予以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本研究以2018年1月~2018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醫院收治的1200例行四肢骨折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手術全期護理干預的護理效果,具體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醫院收治的1200例行四肢骨折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600例。對照組患者男365例,女235例;年齡55~75歲,平均年齡(65.00±6.20)歲。觀察組患者男401例,女199例;年齡56~76歲,平均年齡(66.00±6.3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行四肢骨折手術基礎條件(各項指標處于穩定水平等);②患者意識清醒,無傳染病史。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者;②拒絕參與本次研究者;③機體伴有重要臟器損傷者。
1.3?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方案干預。術前,對患者各項相關指標進行檢查,告知手術流程及治療目的,增強對疾病及手術治療的認識,緩解心理壓力。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時發現不良異常,并做出應對處理,積極配合醫生的需求。術后,強化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關注其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定期輔助其翻身,避免長時間受壓,予以適當的按摩等。
研究組在以常規方案干預的基礎上,給予手術全期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術前干預。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的訪視,充分掌握其心理變化,及時發現不良心理狀況,予以心理疏導,消除其負面情緒。同時,采用壓瘡危險因素量表,對患者進行準確評估。此外,向患者及其家屬宣教相關健康知識,如壓瘡癥狀、發生原因、預防方法等,增強其對壓瘡的認識,減少壓瘡的發生。②制定交接班制度。為了預防因交接班期間患者發生壓瘡,完善交接班制度,確保交接班明確無誤之后實施。③體位墊套。為了預防壓瘡的發生,選擇適宜體位墊套,其材料需具有較高、較好的密度與彈性,且不存在縫隙,使用期間,定期予以清洗與更換。④體位干預。輔助患者選擇正確體位,據側位手術,予以其雙腿交錯分開,不可重疊放置,并將小海綿圈墊于足跟部。術前,患者髂棘、肩岬等部位受壓時,需涂抹凡士林。⑤手術期間。護理人員積極做好預防壓瘡發生的護理工作,并持續性、動態的監督患者護理效果。⑥術后干預?;颊咝g后,護理人員之間做好交接工作,并將相關注意事項交代清楚及將護理工作詳細記錄下來,強化監測其各項身體指標,并多注意觀察手術部位是否出現不良現象,如潰瘍、紅腫等,若發現患者出現壓瘡趨勢(皮膚壓紅)時,需及時做出應對,如定時調節體位、皮膚清潔、局部按摩等,預防發生壓瘡。兩組均連續干預2周。
1.4? 觀察指標
兩組壓瘡發生情況,手術相關指標(平均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負性情緒(抑郁、焦慮)情況。術后持續隨訪3個月,1次/月,共隨訪3次,負性情緒取最后1次隨訪結果。
壓瘡評定標準[3]:參照壓瘡分類標準,評估患者壓瘡等級。I期:患者皮膚表面呈塊狀或片狀紅斑;II期:患者表皮受到損傷,基底層呈粉紅色,淺層表層出現潰瘍現象,未發現已經壞死的組織;III期:患者皮下組織及表皮存在損傷,但未到肌肉、骨等,基底層發生潰瘍,伴有輕微的細菌感染現象;IV期:患者伴有II期同樣的病理變化,另外,肌肉與皮下組織等伴有嚴重損傷,且組織壞死嚴重。
焦慮評分標準:患者焦慮程度的評估以焦慮自評量表為參照,主要分輕度、中度、重度焦慮,其分值范圍分別為50~59分、60~69分、70分以上。
抑郁評分標準:患者抑郁情況參照抑郁自評量表實施評估,主要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抑郁,其分值范圍分別為53~62分、63~72分、73分以上[4]。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n(%)]表示,采用字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壓瘡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壓瘡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負性情緒情況比較
研究組平均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抑郁和焦慮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手術是治療四肢骨折較為有效的方法,從術前準備到術后的健康恢復,過程較為漫長。患者在整個治療恢復過程中,受肢體骨折影響,不能自主下床活動,需長時間臥床休息,極易發生壓瘡。同時,壓瘡發生情況是評價四肢骨折手術患者護理工作質量高低較為關鍵性的因素。手術全期護理干預是臨床上一種新穎護理模式,彌補了常規護理的不足,應用于四肢手術患者護理中,護理效果顯著,患者護理滿意度高[5]。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壓瘡發生率、平均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抑郁、焦慮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手術全期護理干預,相比常規模式干預,護理效果更佳,可顯著降低壓瘡發生率,縮短平均住院及骨折愈合時間,降低抑郁、焦慮評分。究其原因,手術全期護理干預堅持為患者全心全意服務的理念,主要以患者為主體,從術前、術中、術后對患者展開全方位針對性護理干預。通過術前加強對患者的訪視、健康教育等,利于消除負性情緒,提高依從性,增強對壓瘡的認識,掌握預防方法,避免發生壓瘡。同時,予以患者定時調整體位,選擇適宜墊套等,利于預防壓瘡發生。術中,輔助選取正確體位,予以涂抹凡士林等,有助于降低壓瘡發生風險。術后,做好交接班工作,監測生命體征,注意觀察不良現象,可及時發現不良異常,立即做出應對,減少壓瘡的發生,促進其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手術全期護理干預能降低患者壓瘡發生率,縮短住院和骨折愈合時間,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值得擴大臨床應用范圍。
參考文獻
[1]郭洪霞,竇麗雯,柴芹.手術室壓瘡護理小組的壓瘡風險評估能力建設[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22(20):54-57.
[2]鄭向英,袁萌.快速康復理念在四肢骨折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應用對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19):3308-3310.
[3]焦閃云,王靜,徐玲,等.整體干預對四肢創傷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9,48(23):2992-2994.
[4]張譽璇,敬潔.手術病人壓瘡評估量表的編制與應用[J].護理研究,2018,32(17):2733-2735.
[5]王倩,湯然鈞,胡晨笛,等.圍術期心理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患者術后鎮痛效果及焦慮狀況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9,46(2):351-35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