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虹

【摘 要】近年來,隨著課堂改革的深入發展,游戲的教育價值日趨顯著。數學是抽象的,對于小學生來說,用平白的語言是無法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和促使他們理解的,但在目前的數學課堂上,教師對于游戲的認識不夠深入,并僅僅通過表演的形式展開,對數學課堂教學助力不大。因此,教學中的“游戲”,應該是立足于數學學科的本質,以數學學習活動為載體,最大深度地挖掘學生的數學思維空間,發揮學生更高效的創造性,使課堂呈現出積極的學習風貌。
【關鍵詞】游戲 數學教學
一、游戲教學產生的背景
我們的數學課堂存在著一些很明顯的缺陷,比如:呆板枯燥、守舊無味。即便是有趣的課堂,學生也只有15~20分鐘的新鮮感。鑒于此,教師要把教學內容,尤其是教學重點、難點與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適應和滿足兒童的天性之際,使學生同時獲得數學知識和方法。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一般說來,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好奇、好玩、好勝、好動是兒童共同的天性,而喚醒學生最好的辦法是向他們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數學游戲:手指歌、紙質游戲、繩子解法等。直觀的展示、趣味性的探索,正好符合兒童的心理需要。讓學生通過“舊知的喚醒”、經歷“新知的探究”,最后再鋪一張“知識的聯網”……環環相扣、逐層深入,直至最本質的數學問題。在此期間,游戲貫穿于內外,它很好地成了使教師課堂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呈現出積極面貌的一個好辦法。
二、游戲教學,凸顯學生地位
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改革,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自我成長能力,其宗旨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注入強大的活力,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知識的過程。在實施游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教材和學生求知的心理之間創設了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游戲中進入積極的探究狀態。
1.培養學生的游戲精神,初步形成數學思想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育游戲精神,教師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將數學與游戲牽手,而應對游戲精神這一核心價值有更深入的引領,實現“數學教學”與“游戲”的高度融合,達到“目的”和“手段”的統一,“形式”與“精神”的相融,“發展”和“共享”的合生。
例如,在《認識分數》教學中,教師設計折紙游戲,通過一張正方形的紙進行折疊后,留在正方形的紙張上的折痕揭示出大量分數信息: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學生通過對折可以得到相應的分數。折紙的過程也極具啟發性:用形來表示數,用數來代替形,數形結合最簡單的呈現。那么,折紙的學生不僅僅認識了分數,甚至還可以深入研究留在正方形紙上的折痕、交點和正方形邊的關系,在加深學習的同時,還可以認識一個立體圖形。雖然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不需要達到這個深度,但在這個過程中,對于折紙的手工活動、新知的掌握程度,學生應該都會興致滿滿,而其中包含的分數的變動,能夠讓有心的學生為之“震驚”。
2.增進師生間的感情,創設積極和諧的氣氛
游戲教學的推廣應用,將有力地促進課堂的教學效果:首先,通過教學驗證,教師樹立了“學生為中心,游戲和內容為主線”的現代教學觀念;以有效地改善了師生關系,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朋友”,極大地改善了教與學的環境;再次,教師的教學素養得到明顯增強,教學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最后,課堂的氣氛變得熱鬧又不失和諧。
例如,三年級的《年月日》這一單元中關于年、月、日的知識,雖然內容貼近學生生活,但是需要學生掌握的概念性的知識較多,教師利用學生的出生日期,設置“猜猜我是誰”這個游戲,通過給出的年、月、日的信息,讓學生說說是否符合自己出生的年月日,讓學生始終沉浸在猜的氛圍中,使他們在游戲的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3.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作業負擔
游戲教學可以讓學生養成尋找和創造不同解題思路、方法的良好學習習慣。研究表明:在填鴨式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講授不僅占用時間長、效果不顯著,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而游戲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教師有的放矢進行講解,花時少、效果好。
例如,三年級的《算24點》,是最典型的游戲課,若是按照以往的教學,教師給一些數字,讓學生嘗試,直至算出24來。這樣的一節課,只有部分學生感興趣。一日,受到學生在玩的一個益智游戲的一些啟發,筆者設計了這款算24點游戲(見上圖),讓學生從中任取相鄰的3個數字或者4個數字,用加減乘除進行計算,每個數字只能用一次。完成這個游戲,學生不僅體會到了游戲的魅力,更在感受數學的樂趣中,豐盈了對數字的理解。
三、游戲教學,制定“量身”原則
在游戲教學中,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教師不能把教材“嚼碎了喂給學生”,而是要有目的、靈活、多樣化地引生入戲,讓學生在“戲”中發疑、“戲”中引思、“戲”中明理、“戲”中織網,體驗著數學的無限快樂。
1.運用游戲,目的要“明”
游戲教學,是指將教育教學內容和游戲合二為一。游戲的內容包含每節課的教學點、知識重難點,它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把抽象的甚至是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與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充分體現數學教學的特點,又要充分具備游戲的特征。要把游戲與思維訓練、重難點的突破、復習鞏固有機地結合,實現玩中學、學中玩的統一。
2.設計游戲,構思要“活”
一個好的游戲,無論是游戲內容還是時間安排,都必須緊緊相扣。在游戲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課堂的氣氛、學生的反應、教材內容和游戲的關系。在游戲過程中,越有新穎的點子出現,學生參與游戲的積極性也就越高漲。但游戲設計者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絲毫不能懈怠,力求在最關鍵的時刻運用游戲,如,重難點的突破或是學生“思維低谷”時期,要充分發揮游戲的作用,用最短的時間激勵學生,給學生一劑“興奮針”,學生的思維從而可以繼續活躍起來,繼續保留創造、活動的天地。
3.玩轉游戲,形式要“多”
一種游戲,玩過幾次就沒有了新鮮感。教師只有不斷地推陳出新,時而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才能更加有效地把學生留在課堂中,使他們主動地學、愉快地學。
如一年級下冊《元、角、分》——“小小商店”,二年級下冊《認識方向》——“測定方向”,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多彩的分數條”,三年級下冊《混合運算》——“算24點”,四年級上冊《垂線和平行線》——“怎樣滾得遠”,五年級上冊“釘子板上的多邊形”,六年級上冊“表面涂色的正方體”,等等,都是教材中原生態的“游戲”。教師只要在這些基礎上,恰當地改造加工,就可以充分發揮數學游戲的教育價值。
再比如一些拓展性“游戲”——“圖形消消樂”“數字接龍”“撲克游戲”“九宮格的奧秘”等。教師通過對現有教材的挖掘,在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能力上,開發并創生出多種游戲化教學資源。這些游戲教學資源,本就是和教材內容息息相關的,教師只要加以修飾,就能更好地為學生吸收學習。
總之,數學游戲需要在一定的“場”內進行,這個“場”包括物理的有形的“場”——空間位置、道具等,也包括抽象的無形的“場”——情感場、氛圍場、心理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有形的游戲道具,更要關注無形的師生之間的情感、心理、氛圍等。因此,讓學生親歷數學教學活動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游戲場”中,兼顧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這四個方面的目標,為每一個學生打開數學思維的通道,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