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
【摘 要】低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有較強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但低年級學生在自我管控能力上有所缺失,還無法做到自我約束和行為管理。合作學習通過兩人或多人組合,讓學生在練習和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團結協作、互相幫助及開拓創新等能力,對學生身心發展起著積極作用。本文主要通過實際教學案例,分析合作學習對小學生的作用及意義。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 合作學習 能力培養
【案例背景】
從入職成為一名小學體育教師,到現在是入職的第三年,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常年“駐扎”在一、二年級。要問“最頭疼給幾年級上課”,答案一定是一年級,你可以想象,一群懵懂無知、充滿好奇心的小家伙會在課堂上說些什么、做些什么,那必定是讓人“望而卻步”的場景。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在課堂上又異常活躍,這些往往讓教師在一整堂課的時間里都需要維持課堂秩序,導致什么也教不了。
【案例描述】
一對“相愛相殺”的好兄弟
又到一年級體育課,按慣例準備上課時,剛走到門口就聽見教室里的爭吵聲“你干什么拿我的橡皮”“我沒有”“我明明看見了在你的鉛筆盒里”“這是我的橡皮……哇”,響亮的哭聲響徹教室,聽這激烈的爭吵聲,肯定又是那兩個學生的“愛恨情仇”故事。疾步走進教室時才發現,像往常一樣這就是一樁線索清晰的物品丟失“案件”,一個同學錯拿了另一個同學的東西,詢問了事情原委,公正地下達了“判決書”后,就此“結案”。這兩個學生平時的關系很好,坐在前后桌,下課也經常一起玩耍,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們之間的矛盾也非常多,經常玩著沒一會就開始打鬧,原因不是這個同學打了那個同學,就是那個同學罵了這個同學。同學之間,小打小鬧很正常,但是這兩個學生嚴重地影響了課堂紀律,有時候體育課上跑步時,沒跑一會兒這兩個學生就開始瘋狂地追逐推搡,進行練習的時候也不分場合地大聲說話嬉笑。可想而知,有這兩個學生在的課堂是多么地令人頭疼,每次教育后只認錯了三分鐘,轉頭就恢復原樣,很長一段時間對于這兩個學生完全無從下手,不知道該如何對他們進行管理。
體育課上的“連體嬰”
又一次打鬧后,筆者把小馬和小齊叫到面前,問:“小馬,你是不是討厭小齊同學,如果你不喜歡他,老師可以讓你們倆分開不站在一起,再和班主任老師說把你們倆的位置調開,不再讓你們坐一起上課,行嗎?”小馬一聽急了,忙說:“老師不要,小齊是我的好朋友,我不想和他分開。”“既然你們兩個是好朋友,為什么總是爭吵打鬧呢?”“對不起老師,我們忍不住,老師請你千萬不要把我們分開。”“小齊同學,你呢?你的想法是什么?也認為小馬是你的好朋友不愿和他分開是嗎?”“老師,我們錯了,下次再也不打鬧了,請你不要把我們分開。”這一激將法讓兩個學生都著了急,為了讓他們清楚自己的錯誤和銘記承諾,筆者又想到一個方法:“既然你們兩個都想維持這段友誼,老師也不想當壞人,可是你們每次都說自己錯了會改,可總是在不停地重復錯誤,老師也不知道該不該再相信你們,你們說怎么辦?”“老師,這次我們真的知道錯了,我們保證,你說的話我們都聽。”“好,既然這樣老師就答應你們暫時不把你們分開,但你們要做到以下幾點,如果做不到我會立馬把你們分開。”“好!”“從現在開始老師要讓你們倆變成一個‘連體嬰,意思就是你們在體育課上做什么事都要在一起,一起跑步、一起活動、一起鍛煉,課堂上你們倆要互相監督、互相幫助,但不能隨便講話和打鬧。如果小齊犯錯誤,小馬要立刻制止他并幫助他改正。小馬也一樣,不僅要互相監督,更要互相幫助,主動地關心照顧對方,你們可以做到嗎?”“我們可以!”“期限是一個星期,這一個星期內如果你們中任何一個人犯了錯誤,老師會對你們兩個人一起批評,因為你們倆現在是‘連體嬰,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如果這個星期你們做得很好,老師會給你們一個大大的獎勵。”“好的老師!我們一定會成為最默契的連體嬰。”
獨木不成林
后期的體育課筆者進行了適當的調整,選擇更多合作類的練習,例如“兩人三足”“雙人夾球賽跑”“開火車”等兩人或多人游戲,讓學生們在課堂中更多地進行互動交流,很明顯這種方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小齊和小馬在各種游戲中也充分展現了彼此的友誼,課堂表現良好,積極主動參與練習。就在一周之約快到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令人驚喜的事,周三按例進行護導工作時,在操場巡視的過程中筆者看見小齊玩跳繩時,和兩個學生不停地拉扯跳繩,筆者立刻制止了他們,并告知他們這是非常危險的,不能這樣玩耍,說完就讓他們去一旁繼續活動。突然小馬快速跑來并用充滿自責的語氣說了句“老師,對不起!”,當時很疑惑他為什么道歉,以為又做錯了什么事,就問他為什么事道歉。小馬有些難過地說:“老師,是我沒有監督好小齊,沒有告訴他不能這樣玩跳繩,非常危險,我應該及時阻止他。”那一刻筆者很詫異也很驚喜,因為這次約定的初衷是希望這兩個學生能在課堂上互相幫助,改正不好的課堂習慣,卻沒想到他把這個約定當成了日常的一部分,在平常生活中也能關心、幫助同學,他已經從內心里想要和小齊建立這種深厚的友誼,并希望幫助他變得更好,這讓人非常欣慰和感動。獨木不能成林,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渺小的,看著他們緊緊拉在一起的小手,筆者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的成長是需要同伴的支持與幫助的,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走得更遠。
【案例反思】
體育課程標準中指出,“合作學習”是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形式。學生在游戲比賽中能夠培養團隊精神,在民主和諧的學習訓練氛圍中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習動機,同時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群體合作意識及創新精神。
1.合作是架起學生友誼的橋梁
開展合作學習非常符合少年兒童年齡、生理、心理等特點,小齊和小馬是很典型的例子,他們的合作互相促進彼此的成長,同時他們之間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合作學習給學生營造了一種非常愉悅的學習氛圍,為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協作能力搭建了很好的平臺。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與個體、群體交往過程中學會溝通、學會幫助、學會分享,能夠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賞他人。在體育活動中,通過協作互助、默契配合,學生間建立起彼此特殊的關系與友誼,而這種友好合作關系的建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同時懂得感恩,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2.合理組織合作學習
合理組織合作學習是教師必須重視的教學問題,好的方法更高效,產生的作用和意義也更大。我們要學會觀察,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幫助學生成長。例如,在安排學生合作學習時,要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學生之間性格是否不合或者是否有矛盾,再者不能將兩個性格過于活潑或者過于內斂的學生放在一組,這樣的安排反而起不到合作教學的效果。細心地觀察每一個學生,他們的表情、語言、動作都可以作為教師思考和總結的依據。合理的合作學習方法能讓學生愛上學習、愛上同學、愛上教師、愛上體育。
3.合作讓學生變得更完美
有人說:“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我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假如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確實如此,在每一次的合作與討論中,一次次觀點和想法的碰撞讓學生們的思維和創作靈感不斷被激發。一個人的能力再強,腦袋再聰明,如果不善于與同伴合作,不會借助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那走向成功的路就會越來越窄。學生們只有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學會融入集體,通往成功的路才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