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摘 ?要:“網絡信息化”是現階段社會不得不關注的事實,將各種信息資源進行網絡化服務是我國政府以及各個行業所要面對的挑戰。在公共資源交易上,打造具有獨特特點的公共資源信息化交易平臺是我國政府需要努力的目標。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信息化,使市場化資源配置質量更高,服務效率更加高效,透明度更加公開,確保了公共資源交易的公平公正性,是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發展方向。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工作實踐經驗,對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管理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現狀;對策
1當前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存在的問題
1.1平臺建設不足,誠信信息體系不完善
現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實行全過程監控,在注重監控過程的同時,平臺在實際操作中的監控重點有所缺失,平臺缺乏針對企業、中介機構的統一誠信信息查詢系統,評標時查詢不良記錄等情況需要通過多平臺進行查詢,甚至出現網頁搜索的情況。而且只有少數在建項目的監管部門可以通過內部查詢。
1.2評標專家的隊伍發展和管理落后,未能實現既定功能
第一,部分工程專家數量有限,不利于評標工作的公平開展;第二,部分專家擁有多個專業資質但所擅長專業與所需評標內容不相符,對評標工程造成影響;第三,專家對招投標法律法規不熟悉或對工程評價不客觀,不對工程進行獨立評標過分遷就招標人或其他專家的意見,部分專家不負責任,評審過程匆匆完成,“拿錢簽字”導致評標質量不客觀公正,個別專家抱著“走過場”的態度擔任評委,對投標文件審查不仔細,出現同一份標書在技術標評審時,第一批專家組評定該投標文件為8位投標人中正數第二,第二批專家組評定該投標文件為8位投標人中倒數第一的情形。
1.3制度不一,令出多門,準入過程不一,監管職能分散
第一,某些地區同一市內中標通知書、情況報告、備案表等格式要求以及所需資料在市招標辦、和各區招投標管理站中各不相同,各主管部門各自制定出本行業的行為規范,各自為政,加大了實際操作難度,降低了辦事效率,不利于監管執行。第二,各中心需分別備案,準入過程不一,加大了實際操作量。第三,各中心中各有各的監管模式與監管方略,在考慮到各區實際情況的同時也為招投標人造成了困擾。第四,分中心辦理不能自主、如公告公示等發送需再經過市中心,造成事經多處,降低辦事效率。
1.4中介機構發展紊亂,監管力度不到位
目前,對招投標代理機構的管理僅限于交易中心,而對場所的監督、資料的管理等方面還流于形式。有的代理機構設立分支機構過于隨意,存在少數外地代理機構已在市縣開展業務多年,但無辦公場所的"皮包代理"現象;有的代理機構場地簡陋,設施不全,無單獨的開標、評標室,無錄音錄像設備,開標程序隨意,操作流程不規范;檔案管理混亂,零散堆放,難以存檔備查。缺乏抵制代理機構對采購單位的采購過程和結果施加不正當影響的行為,一些采購項目,如高校科研儀器設備等,采購資金節約率明顯偏低,無法達到理想的采購效果。
2推進公共資源交易電子化建設的對策措施
2.1創新觀念,積極推進
第一,通過工作責任制,將任務分解到科室,再落實到崗位,并在經費與技術上給予保證,形成合力;第二,制定《實施細則》與《電子招投標系統建設方案》等相關實施方案,明確指導思想、思路、內容、步驟、目標要求、完成時限等相關事項,以既定的實施方案為指導,環環相扣,層層壓實,切實保證電子招投標系統建設工作順利推進;第三,在上述基礎上,通過召開調研會、座談會等形式,組織相關單位、招標代理機構、評標專家等,對電子招投標系統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廣泛征求市場主體的意見和建議,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2.2抓住關鍵,分步推進
第一,建立平臺,完善設施。電子招投標系統的順利運行離不開良好的硬件環境,為了保證電子招標投標軟件系統的正常運行,必須對現有的交易場所進行重新劃分,更新改造網站,更換評標電腦、數據服務器、防火墻、高清攝像機等設備,從而提升電子招標投標的硬件環境。
第二,整合資源,提升效能。發揮現有資源優勢,對網站進行升級改造,組織技術力量對開放使用的系統進行技術處理,實現數據對接與共享。
第三,致力研發,配套系統。為了進一步規范招投標活動,營造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工程交易環境,在借鑒外地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工作業務流程,開發全新的“招投標業務管理系統”和“網上招投標注冊系統”。此外,將網站、評標系統和業務管理系統與紀委的電子監察系統進行數據對接,初步建立電子監察平臺,實現對電子招標投標的突破和進步。
第四,開展培訓,打好基礎。對許多企業來說,電子招投標是新事物,要分批分次對全市、縣的企業、招標代理機構、評標專家進行電子招投標的培訓,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基礎。
2.3開展績效測評,增強監察實效
通過制訂《關于管理公共資源交易電子系統的工作意見》,實施有效的績效評價,定期利用公共資源交易電子系統的績效評價評分功能進行量化評分,并通報評價結果,以促進工作成效。
2.4建立健全制度,構建長效機制
以抓檢查、抓培訓、發信息、通報等多種形式,加強對電子招投標系統的監督檢查,促進電子招投標系統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取得實效。借鑒省、市和其他地區的做法,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定相關的配套制度,形成長效機制,確保該系統投入運行后能夠真正發揮作用。
3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對電子化政府采購的意義
3.1提高了公共資源交易的透明度,預防違法行為的發生
公共資源一般是指政府采購、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等。將公共資源交易信息化,首先在招標投標過程中,能夠利用技術手段,將招標人與投標人的基本信息隱匿,防止圍標串標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標者的競爭力。其次,公共資源交易信息化,使公共資源管理更加規范,增加了交易信息的透明度,預防了借用資質投標、低價中標高價結算等違法行為的發生。
3.2提高了公共資源的共享度,實現跨區域采購
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建立目的是實現公共資源的共享,通過將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信息化,能夠使公共資源共享性更高,對實現跨區域采購有著積極的意義,解決了政府采購周期長的難題,并降低了政府的采購成本,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收獲。
3.3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界限,使銷售不再是難題
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信息化,打破了時間與空間上的界限,可以讓人們把自己的資源放到交易平臺上,讓相隔萬里的人們都能夠通過網絡了解到自己的產品,有效地解決了因交通問題和消息傳遞的不及時造成的產品銷售難題和價格低的問題。
3.4使交易活動更加便捷高效,降低了交易成本
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信息化,使公共資源交易更加智能便捷高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實現了利益最大化。通過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信息化,投標人不用親臨現場,就可以通過交易平臺了解招標情況,進行現場公證等,節約了投標成本。
結束語
綜上,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信息化建設實現了公共資源的共享,使公共資源交易更加透明,提高了公平公正性,降低了交易成本,實現了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針對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信息化中所存在的問題,政府要引進高技術人才,防護信息化系統安全,加強共享度,實現市場與政府之間的密切連接。
參考文獻
[1] 布仁烏力吉.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對電子化政府采購的意義[J].經濟管理(全文版),2019,(1):312.
[2] 王樂華.淺議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對電子化政府采購的意義[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