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清
【摘要】對于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小學科學教師由于缺乏相應的實驗材料,導致很多實驗難以開展。下面主要以《認識固體》一課為例,從明確實驗目標、收集生活中的物品、自制教具、替換教具和就地取材等五個方面入手,探究農村小學科學教師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實驗教學,從而改善農村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現狀,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農村;小學科學;生活中的物品;實驗教學
俗話說“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做,才能理解”,而小學科學課程正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動手動腦做科學,這將是他們掌握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因此,實驗器材的配備情況是直接影響到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一個關鍵因素。然而,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小學科學教師由于缺乏相應的實驗器材,導致教師照本宣科,實驗教學流于形式。而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都可以是我們做實驗的教學具,如果我們教師能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品進行科學實驗的教學,將會彌補教學具的不足。現就《認識固體》一課為例,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實驗教學。
一、明確實驗目標開展實驗教學
盡管我們國家的科學書有很多個版本,但無論哪一個版本都是以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為依據的,這就保證了不同地區的教育公平。而作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就要不斷、反復地學習和理解《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認真研究由其撰寫出來的教科書,明確每一課的教學目標和實驗目標。因此,在教學《認識固體》這一課的時候,我先是認真地研究、吃透《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和本課的教材目標,在此基礎上確定本課的實驗目標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能探究像紗巾、羽毛、食鹽、面粉之類的輕薄、細小的物體也是固體;能基于以往所學過的知識,制定簡單高效的探究計劃,比較固體體積的大小。
二、收集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實驗教學
實驗材料是教學活動中提供給教師進行演示和學生觀察、操作所用的必備材料。小學科學課程當中的實驗材料包括了實驗室標配的器材,比如酒精燈、試管、顯微鏡、磁鐵、托盤天平秤等;教材配套器材,比如電流實驗盒、熱學實驗盒、組裝水輪材料等。但是對于很多農村學校,實驗室所配備的材料往往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要,這就使得我們作為一名科學老師還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百寶箱,我們教師要不拘一格,利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見到的瓶瓶罐罐和物品來做科學實驗,不能以學校沒有配備相應的實驗材料而放棄讓學生們親歷實驗操作的過程。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也指出,首選教具應當從易獲取、成本低的材料中產生,它是對正規生產的教學用具的必要補充。學校不妨鼓勵教師收集或自制學具,為學生實施探究活動提供物質條件支撐。為此,在教學之時,我收集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用來做教學具,比如最常見的一次性紙杯可以用來制作土電話和在蠟燭黑灰上滾水珠的實驗;廢棄礦泉水瓶用處是最大的,它可以和黑色的塑料袋做一個簡易太陽能熱水器的實驗,可以用來驗證氣球吹的大嗎?也可以用來制作觀察空氣流動的簡易裝置;一次性透明塑料飯盒可以用來養蠶或者小昆蟲,棉簽可以用來移動昆蟲的位置;手電筒可以模擬太陽光等。又如,在教學《認識固體》的觀察實驗時,教材上所列舉的實驗材料主要有紗巾、羽毛、面粉和食鹽,而這四樣物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是隨處可得的,我先是在課前交代學生回家找找這四樣物品,讓他們仔細觀察并動手摸一摸感受一下,上課時再一一出示這四樣物品,從而幫助學生建構固體的概念。
三、巧妙自制教具進行實驗教學
自制教具就是教師利用簡單易行的方法,把生活中簡單易得的物品或低成本材料,通過自己動手制作的能夠滿足實驗教學目標的材料。自制教學具同樣是科學教師進行實驗教學的輔助和補充,能夠及時解決當前實驗材料不足的問題。我們小學科學教師可以結合相應的實驗要求,嘗試將生活中物品進行改造、整合,自制出適合小學科學探究實驗需要的教學具,以此來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比如,用牛奶箱制作一個蠶寶寶飼養盒,將里面分割成多個艙室,可以同時飼養不同階段的蠶寶寶,方便學生觀察和記錄;廢棄牛奶箱或者快遞盒可以用來制作暗盒;用礦泉水瓶自制過濾器;用礦泉水瓶、橡皮泥和漏斗自制教學具來驗證空氣占據空間等。
四、合理替換教具進行實驗教學
由于學生生活的區域環境、家庭背景、獲取到的經驗和接觸到的事物不同,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還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對于小學科學教材所提供的實驗方法,尤其實驗材料不足或者對于本地的學生比較難操作時,我們可以通過對原型實驗的觀察研究,了解其材料結構的基礎上,選擇同樣可以達到實驗目標的教學具來代替。比如在教學《養昆蟲》這一課時,教材選用了“養蠶”,讓學生通過飼養蠶來了解它一生的變化。但在我們所處的農村地區,蠶并不多見,我們就可以選用農村菜園里面的菜青蟲來喂養,同樣可以達到實驗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七色光》時,教材讓學生通過用水槽、水、平面鏡來操作人造彩虹的實驗,由于要準備的實驗材料較多,水槽里面也很難固定平面鏡,而四年級的學生都用簽字筆或圓珠筆寫字,為此我選用了讓學生用透明塑料筆套對準太陽光,讓光線射入,調整好角度,同樣可以把太陽光分散到白色紙板上;又如在教學《比較固體體積的大小》這一對比實驗時,我利用小孩子經常玩的積木,拼搭出三種不同形狀的積木,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固體體積的大小;對于比較哪一堆粉末的體積大小,結合學生的實際我考慮到粉末不容易操作,我把粉末換成大米和黃色的小米。
五、就地取材進行實驗教學
物理學家麥克斯韋說過,一項演示實驗使用的材料越是簡單,學生就越熟悉,就越想徹底地獲得所驗證的結果,這種實驗的教育價值往往與儀器復雜程度成反比。教室和實驗室里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實驗材料,教師要善于發現里面可以應用于實驗中的材料,就地取材。往往在學生身邊的這些物品,更有利于實現讓每個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發展學生的實驗技能。比如在《認識常見材料》的這一課時,教室里的風扇、門、窗戶、文具盒、書包等物品,以及學生身上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是現成的實驗材料。再如,在判斷《哪些物品是固體,哪些不是固體?》這一觀察教學時,我們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室里面擺放的物品,說一說哪些是固體,哪些不是?
總而言之,生活中充滿著各種各樣豐富的實驗材料,我們教師要仔細觀察,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創造性的進行實驗教學,將科學實驗的教學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73-74.
[2]喻伯軍.小學科學教學關鍵問題指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4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