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風險承擔與企業績效:“險中求勝”的財務邏輯

2021-11-22 12:29:02劉志遠官小燕
財會月刊·下半月 2021年11期

劉志遠 官小燕

【摘要】企業經營面臨的不確定性空前加劇, 承擔風險成為企業經營發展的必然選擇。 企業風險承擔旨在把握不確定性中蘊含的獲利機遇, 但如何才能實現“險中求勝”, 現有研究尚未闡明。 本文在闡釋風險承擔戰略屬性的基礎上, 揭示風險承擔到績效實現的過程具有動態復雜性, 進而從資源和能力視角構建風險承擔與企業績效的基本理論框架, 指出企業承擔高風險后獲取、培育資源和能力能夠提升企業績效。

【關鍵詞】不確定性;風險承擔;企業績效;資源和能力

【中圖分類號】 F275?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1)22-0012-9

一、引言

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形勢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 黨的十九大首次做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一歷史性的論斷。 2020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明確指出“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 那么, 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呢?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 人才是第一資源, 創新是第一動力”, 高度概括了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牢牢把握的三個關鍵, 明確了要將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因此, 堅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 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 也是創新成果的使用者和受益者。 創新決勝未來, 但創新也面臨巨大的風險。 企業家的引領是企業勇于和善于創新的關鍵要素之一, 因為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 而冒險是企業家精神的天性。 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 早就指出企業家是從事“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創新者; 坎迪隆(Richard Cantillon)[2] 和奈特(Frank Knight)[3] 兩位經濟學家則將企業家精神與風險(Risk)或不確定性(Uncertainty)聯系在一起, 認為沒有甘冒風險和承擔風險的魄力就不可能成為企業家。 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4] 繼承上述觀點并進一步提出企業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創新, 而“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 是企業家在經濟上的冒險行為, 企業就是企業家工作的組織”。 由此可見, 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經濟活動的最重要主體——企業家, 而使企業家發揮作用的關鍵是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2017年9月,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中發[2017]25號), 明確指出要“激發企業家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弘揚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敢于承擔風險的精神”。 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 創新是培育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本途徑, 企業要敢于和善于創新, 已經是一個共識。 但是, 對于企業是否要敢于承擔風險, 則還存在諸多不同認識, 主要原因在于對企業風險承擔內在邏輯的認識不夠深刻。 當說起“風險”這個概念時, 人們更多關注的是不確定性事項產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 因此更加強調應進行“風險防范”, 而不是“風險承擔”。 企業出現經營失敗等不利情況時, 往往“事后諸葛亮”式地將原因歸咎于過度冒險或未注重風險防范等。 但從事前看, 企業任何經營活動都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完全根據事后結果去評判事前的風險承擔決策是否正確既不公正, 也不科學。 事實上, 事前的風險承擔決策是企業的一項基本決策。 企業無論是想要實現創新發展, 還是想要獲得傲人的績效, 都必須敢于承擔相應的風險。 從根本上說, 企業取得的發展和獲得的績效就是其風險回報, 沒有風險, 就沒有回報。 因此, 本文擬從事前決策的角度, 對風險承擔決策在企業創新發展和績效提升中的關鍵作用進行探討, 并進一步探究如何更好地承擔風險才能助力企業獲得良好績效。

具體而言, 本文將在簡要解析風險這個最底層概念的基礎上, 探討以下問題:風險承擔是一項什么樣的決策, 在企業整個決策體系中處于什么地位?風險承擔和企業績效之間是何種關系? 企業做出風險承擔決策后如何才能實現“險中求勝”, 從而提高企業績效? 探討和回答這些問題不僅可以為理解企業風險承擔的內在邏輯、厘清承擔風險與績效實現的關系提供一個基本的理論框架, 而且對企業合理進行風險承擔決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有效提升績效也具有較強的實際借鑒作用。

二、風險承擔決策是企業的一項戰略決策

(一)企業為什么要承擔風險?

風險是一個常用術語, 同時也是一個復雜而寬泛的概念。 對于“究竟什么是風險”這一問題, 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 國外還是國內, 都未達成共識, 也未形成統一的定義。

在現代財務學中, 風險通常被定義為結果對期望的偏離。 或者說, 風險代表了獲取收益的不確定性, 即實際收益相較于預期收益的偏離程度。 這種思想可以追溯到馬科維茨(Markowitz)[5] 在1952年提出的投資組合理論, 在該理論中馬科維茨首次對風險和收益這兩個投資管理中的基礎性概念進行了準確定義。 他首次用投資組合收益率的波動性即方差或者標準差來刻畫風險, 方差越大, 意味著波動率越大, 風險越高。 在此基礎上, 夏普(William Sharpe)[6] 、林特爾(John Lintner)[7] 和莫森(Jan Mossin)[8] 分別于1964、1965和1966年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 CAPM模型簡潔明了地揭示了風險和收益之間是一種線性關系, 闡明了風險越高、收益越高這一基本原理。 CAPM模型表明, 在資本市場上, 投資者對收益的預期越高, 需要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大。 反過來說, 在投資過程中所承擔的風險越大, 預期就應有越多的收益作為補償。 自此之后, 收益和風險形影相隨, “收益以風險為代價、風險用收益來補償”這一重要財務思想在證券市場上得到了普遍認可。

從企業經營角度看, 人們對風險的理解經歷了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2004年COSO發布的《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將風險定義為“一個事項將會發生并給目標實現帶來負面影響的可能性”, 這一定義只強調了風險不利的一面。 這種單側的風險定義, 沒有充分反映出風險既是損失的來源也是盈利的來源, 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的重要特征, 也不利于真正做好全面風險管理。 因此, 經過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重新審視和反思, 為了更加符合企業經營的現實環境和全面風險管理的需要, COSO在其2017年新發布的《企業風險管理——與戰略和績效的整合》中將風險重新定義為:“事項發生并影響戰略和商業目標實現的可能性”。 這一新定義兼顧了風險可能產生的正面和負面影響。 其實, 早在2006年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就認識到風險具有雙面性特征, 將企業風險定義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的影響”。 在該指引中, 以風險能否為企業帶來盈利為標志, 將企業風險劃分為純粹風險和機會風險。 顧名思義, 純粹風險指的是只會對企業造成損失或危害的風險, 而機會風險既可能產生損失也有可能帶來盈利機會。 2009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借鑒我國的思想, 明確定義風險是“不確定性對目標的影響”, 并在2015年進一步修訂為風險是“不確定性的影響”。 由此可見, 從企業經營和風險管理的角度, 盡管早期人們只看到風險的損失面, 但現在人們已經充分意識到風險存在雙面性, 并主要從不確定性的視角來描述風險。

將風險定義為不確定性的影響, 與財務學上以波動性或變化來定義和計量風險, 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這說明風險有下側風險(Downside Risk), 也有上側風險(Upside Risk); 有壞風險(Bad Risk), 也有好風險(Good Risk); 是損失的可能, 也是盈利的可能。 雙向風險概念不僅將損失與風險聯系起來, 同時也將盈利與風險聯系起來, 有利于企業將盈利和損失的可能性全部納入風險管理的視野和范疇, 從而真正實現全面風險管理。

那么, 在這樣一種風險認知下, 企業應如何對待風險? 是消極規避, 還是積極承擔? 如前所述, 以CAPM模型為代表的財務理論早已指出風險與預期收益的平衡性是風險的基本特性之一, 人們在實踐中普遍認識到的所謂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的投資基本規律就是風險這一基本特性的經驗反映。 對于企業經營而言, 風險的這一基本特性依然成立。 經濟學家奈特(Frank Knight)[3] 和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 早就指出, 企業的超額利潤來自冒險, 不確定性是利潤產生的源泉, 這一經濟學思想與財務理論對風險、收益關系的研究不謀而合。 這種平衡性表明, 要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謀求發展, 企業應當勇于承擔風險, 追求風險溢價, 以把握獲利機遇, 正所謂“富貴險中求, 機會險中取”。 同時, 在完全競爭市場上, 風險是企業盈利的唯一來源, 只有承擔風險才能獲得收益。 作為以盈利為主要目標的經濟組織, 企業的本質在于承擔風險, 進而從不確定性中尋求獲益機會。 更確切地說, 企業只有積極承擔和管理機會風險, 并在這一過程中努力抓住其中蘊含的盈利機會, 換取風險溢價, 才能實現其基本的盈利使命。 當然, 對于僅僅產生損失的純粹風險則應該采取措施嚴加防范。

(二)企業風險承擔決策具有戰略屬性

風險的本質是不確定性, 企業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就要有跳出舒適區的勇氣, 接受不確定性, 敢于承擔風險, 從而抓住機遇。 那么, 在企業決策體系中, 風險承擔決策居于何種決策地位?探究該問題能夠更好地理解企業風險承擔決策的特性, 重視該決策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 企業經營與資本市場投資一樣, 本質上都是以風險換取收益的行為, 都遵循風險與收益正相關的基本規律。 在資本市場投資中, 投資者可以為了獲取穩健的投資收益而只承擔低風險, 也可以為了追求風險溢價而承擔高風險, 其本質是投資者根據自身風險偏好和對風險收益的權衡, 選擇、確定恰當的投資組合的過程。 而在企業經營過程中, 企業風險承擔決策與證券投資者投資組合選擇決策存在很大差異。 第一, 二者面臨的風險性質有所不同。 證券投資者主要面臨的是易于量化的市場風險, 風險和預期收益相對而言更易測算, 因此也較易做出選擇。 而企業經營中承擔的風險更接近風險的不確定性本質, 除了市場風險, 還包括政策、技術、生產、財務、法律等多方面的風險, 其風險因素更加復雜多樣, 對未來收益流及其實現的概率進行預測的難度更大, 因而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第二, 二者在風險的可分散性上具有重要差別。 證券投資者可以較為方便地通過投資組合分散非系統風險, 但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卻難以充分地分散非系統風險。 第三, 二者對風險的主觀影響有差異。 證券投資者一般情況下不能影響證券自身的風險大小, 因此不同投資者若選擇同樣的投資組合, 其未來的收益是相同的。 但企業自身能力、管理者努力程度、所采取的經營策略等, 都可能影響風險的發生及其后果。 例如, 對于同樣的產品和業務, 有的企業認為風險很大, 有的企業卻覺得風險較小, 這與企業擁有的信息、風險管理能力以及資源等因素密切相關。 第四, 二者承擔風險之后的調整能力各不相同。 由于證券具有較強的流動性, 投資者建立投資組合后, 可以較低成本對投資組合進行調整。 而企業經營領域的風險承擔主要是做實體投資, 具有注重長期價值、投資回收期長、短期成本高、成功概率低等特征[9] 。 與證券投資相比, 實體投資流動性差、調整成本高, 需要更加慎重地進行決策。 第五, 二者風險承擔的主體與后果差異較大。 證券投資的風險承擔主要影響投資者自身的未來收益, 其風險承擔主體和收益主體是一致的, 因而可以根據自身風險偏好做出決策。 但企業是利益相關者之間一系列契約關系的聯結[10] , 利益相關者在企業中投入有價值的資源, 并因企業活動而承擔風險[11] , 故企業所承擔的風險本質上是利益相關者所共同承擔的。 由于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風險偏好并不一致, 風險承擔的主體和收益主體可能出現不一致的情況, 因此企業風險承擔決策會非常復雜并且影響多個利益主體。

由以上分析可見, 相較于證券投資中的風險選擇, 企業經營過程中的風險承擔決策面臨更加復雜的不確定性事項, 決策之后的影響時間更長、影響范圍更廣, 企業自身能力、資源等要素與風險之間的相互作用更強。 鑒于風險在經營管理中的固有性及其產生影響的重要性、復雜性, 企業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將風險視為一個“其次或然后才考慮”的因素。 相反, 風險是企業在經營和管理, 甚至進行戰略安排時首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企業風險承擔決策關乎企業全局和長遠發展, 關乎企業未來的長期績效, 需要企業對之做出戰略性思考和安排。 同時,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企業風險承擔決策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管理者的企業家精神和戰略決斷力。 因此, 企業風險承擔決策具有很強的戰略屬性, 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 企業風險承擔決策就是一項戰略決策。

戰略決策通常解決的是關乎企業全局性、長遠性、重要性的生存發展問題, 制定和實施戰略的目的是為企業創造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最終帶來超額收益, 這通常是戰略決策顯性的一面。 不同的戰略決策除了競爭方式、預期目標等不一樣, 同時也隱含著各自面臨的風險程度是不一樣的。 例如, 企業選擇不同的產品或業務市場進行競爭, 選擇差異化抑或成本領先的競爭戰略, 選擇作為防御者(Defender)、探索者(Prospector)、分析者(Analyser)還是反應者(Reactor)等戰略類型, 這不僅意味著企業的戰略定位、競爭方式、組織架構等存在差異, 而且意味著(通常是隱含的)其所承擔的風險程度和類型亦是千差萬別的。 在風險日益重要和普遍的今天, 企業在戰略決策中將隱性的風險因素顯性化就顯得十分必要。 事實上, 戰略領域已有一些文獻指出, 企業進行戰略決策時應將風險因素顯性納入其中。 Miller和Friesen[12] 研究表明, 風險承擔是企業戰略決策的重要維度。 Baird和Thomas[13] 將企業對風險程度和類型的選擇納入戰略制定過程中, 對風險在戰略決策中的作用給予了明確的關注。 Palmer和Wiseman[14] 認為, 對具有不同風險特征的戰略舉措的選擇是戰略決策的本質。 盛明泉和車鑫[15] 研究表明風險承擔本質上是一種戰略決策, 企業承擔高風險后會加快資本結構調整速度, 降低資本結構偏離度, 使資本結構與企業戰略相匹配。

2017年COSO發布的《企業風險管理——與戰略和績效的整合》, 從標題就可以看出風險管理與企業戰略之間日益重要的聯結關系, 它強調在戰略制定過程中風險的作用。 該框架將企業為追求價值所愿意承擔風險的類型和數量定義為風險偏好, 并指出風險偏好體現在企業使命、愿景及核心價值觀中, 是制定戰略規劃的重要依據。 由此可知, 企業在制定具體的戰略方案之前首先應對自身承擔風險的特征進行判斷和選擇。 這就表明在企業的決策體系中, 風險承擔決策具有戰略屬性, 而且是戰略制定的首要考慮因素。 因此, 企業經營過程中, 在戰略層次上對風險承擔和風險管理做出明確的安排, 明確風險承擔決策是一項戰略決策, 應該成為一項公認的原則。

三、風險承擔影響企業績效的動態復雜性

如前所述, 企業的本質和基本使命在于承擔風險、管理風險進而獲取風險收益。 企業當然可以選擇規避這種或那種風險, 但不可能任何風險都不承擔, 除非不開展任何業務, 若如此, 企業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 簡而言之, 風險是能夠最終為企業帶來收益的唯一來源, 因此企業應當勇于承擔風險以把握不確定性中蘊含的獲利機遇。

經典的財務理論和經濟理論均表明, 承擔高風險確實有助于企業獲得更高的預期收益, 這也正是企業冒險的動力所在。 然而, 風險具有事前的特性, 這就意味著即使企業事前對可能的收益及其實現概率進行了充分的預判和分析, 但事后實際上會出現怎樣的績效后果仍然難以定論。 從已有文獻研究結果來看, 雖然大量文獻證實了承擔更大風險的企業擁有更高的經營績效[16] 、公司價值[17,18] 、資本配置效率[9,19] 以及公司成長性[20,21] , 但也有研究發現與經典財務理論不一致的風險收益悖論, 如“Bowman悖論”[22] 。 矛盾的研究結果表明, 企業風險承擔與最終實現的績效之間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 一方面是因為風險本身處于變化之中, 而企業風險承擔作為一項戰略決策, 其實施往往需經歷較長時間, 導致企業實際承擔的風險和對風險的認知都可能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企業的預期績效和實際績效也將隨之動態調整。 另一方面是因為企業自身的資源、能力和所采取的具體戰略實施措施等, 對風險事項中可能出現的收益以及收益實現概率可以產生重要影響, 這自然會導致企業最終實現的績效出現顯著差異。 因此, 企業風險承擔到績效實現之間存在一個動態復雜的過程, 只有深刻理解和有效把握這一過程, 企業才能更好地進行風險承擔決策, 從而更有可能實現業績增長和價值創造。

(一)風險承擔到績效實現的過程具有動態性

企業經營永遠面臨著不確定性, 所有的商業活動都有風險, 不存在沒有風險的真空環境。 對企業來說, 風險具有一定的客觀性, 風險的存在與否不以企業的意志為轉移, 而且客觀存在的風險是變化的。 例如, 企業進行新能源汽車投資會面臨政府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 這是企業所無法左右的, 準確預測政策的變化調整也較為困難。 近些年來, 在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推動下, 大量車企涌入新能源汽車領域享受政策紅利和市場紅利, 企業利潤的實現對補貼形成了強烈依賴。 推廣初期, 補貼政策穩定向好, 不確定性較小。 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 補貼逐漸退坡, 對車企預期利潤的實現產生較大沖擊, 部分車企喪失競爭優勢甚至退出該領域。 由此, 企業承擔的風險存在客觀性, 客觀存在的風險處于不斷變化中, 從而導致難以對企業實際績效形成穩定預期, 績效結果具有動態性。

雖然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但是當企業提及風險一詞時表示的是其對客觀存在的風險的主觀認知結果。 由于經驗、知識、資源能力等不同, 不同企業對同一風險的認識會有所差異。 例如, 前述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對資金緊張、市場份額較小的車企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對一些實力較強的車企則影響會小很多, 并且這些企業可以在此時進行兼并收購以擴大規模和市場份額。 再如, 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市場和技術不確定性對出口依賴或技術依賴企業是不小的沖擊, 但對主要市場在國內以及技術研發能力較強的企業而言也許是增強競爭優勢的機會。 此外, 同一企業對風險的認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隨著企業資源和能力的積累, 決策前對風險大小的判斷在風險承擔過程中會發生變化, 可能變小也可能變大。 企業在進行技術研發時會對市場需求、競爭對手等進行事前分析, 但剛開始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隨著研發的推進, 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后, 不確定性慢慢降低, 企業對成功就會越來越有把握。 企業承擔高風險意味著將脫離熟悉區域進入未知深水區, 與原來的經營路徑有所差異, 如果之前沒有準確的判斷就貿然進入未知領域, 進去之后也有可能感知到風險比想像的要大, 企業的資源和能力不足以在該領域取得競爭優勢。 即便在決策前進行了充分的判斷, 但由于認知有限、信息不完全以及環境變化較快, 有些情況仍是企業尚未預料到的甚至是對企業不利的。 已有文獻研究發現, 企業承擔高風險會增加業績可變性, 進而加大了企業違約的可能性[23,24] , 導致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不愿意在相同貨幣補償條件下同企業進行交易或專用性資產投資, 從而增加企業經營成本。 調整成本假說也表明, 高收益波動性會導致有效利用資本變得困難, 經營調整成本較高[24] 。 由此看來, 企業對風險的主觀認知是變化的, 這就導致企業進行風險承擔決策后產生的績效結果與預期會有所不同, 實際獲得的績效是動態變化的。

(二)風險承擔到績效實現的過程具有復雜性

在經典財務理論中, 資本市場上投資者承擔高風險預期能夠獲得高收益。 但是投資者風險承擔的實質是選擇符合自身風險偏好的投資組合, 投資者無法影響證券本身的風險大小。 財務風險收益理論中, 隱含了投資者除了風險偏好的差異, 在管理風險、處置風險等方面的能力都是同質的假定, 最終實際收益如何完全取決于承擔風險之后的“運氣”, 沒有考慮到投資者的主觀能動性和能力差異可能帶來的影響, 也未體現承擔風險到收益產生之間的過程。 從資本市場投資的角度看, 這樣做也許是合理的, 抓住了最本質的東西。 但在企業經營領域, 風險承擔是一項戰略性決策, 企業進行的是實體投資, 簡單照搬財務理論而不考慮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對風險承擔實際后果的影響存在很大缺陷。

從本質上講, 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是業務和經營環境本身具有的一種客觀的內在特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 對風險的看法也存在主觀的視角, 風險會隨風險承擔者擁有的信息、風險管理能力以及風險偏好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企業對風險的主觀認知以及進而采取的措施等主觀能動性, 對風險與收益的關系具有重要影響。

企業承擔風險過程中會動態調整對風險的認知, 進而采用風險規避、對沖和轉嫁等手段對企業各種風險暴露進行管理, 或者通過產品定價獲得對風險暴露的補償和回報, 或者通過管理努力改變風險事項產生收益的大小以及收益實現的概率。 由此可見, 企業風險承擔的績效結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對風險的認知調整及其所實施的行動策略。 Lumpkin和Dess[25] 研究表明, 戰略制定后企業是否采取有效的組織整合手段會影響績效結果。 董保寶[26] 以新創企業為樣本研究發現, 創業能力的不同會影響風險承擔與績效的關系。 Bowman[22] 、曾永藝等[27] 在解釋風險和收益呈負向關系時指出, 一些企業具有高能力管理者、市場支配地位或者產品專利等壟斷性戰略資源, 能夠獲得高收益。 從企業的經營實踐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不同企業即使制定相同的戰略, 結果也可能截然不同。 究其原因, 不同企業由于資源和能力有區別, 面對風險時所能夠采取的應對措施會有所不同, 因而影響最終的績效結果, 使得風險承擔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呈現復雜性。 豐富的資源和強勁的能力不僅可以使企業更好地抓住不確定性中有價值的投資機會, 而且可以抵御因承擔風險而遭受的負面沖擊甚至轉危為機, 從而增加收益及其實現的概率, 使得企業績效得以提高。 倘若企業不具備足夠的資源和能力, 在承擔風險的過程中將無法把握機遇以及抵御沖擊, 難以實現預期績效甚至可能陷入經營困境。

綜合上述分析可知, 傳統財務理論下的風險與收益關系適用于資本市場投資, 將其直接應用于企業經營領域具有局限性。 企業經營中所承擔的風險既是客觀存在的, 也是主觀認知的結果, 企業風險承擔可能獲得的績效結果不僅與風險的客觀特性相關, 而且與企業自身對風險的認知和所采取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密切相關。 不管是客觀存在的風險還是對風險的主觀認識都處于不斷變化中, 基于風險的變化特性企業會采取行動措施加以應對。 不同企業由于資源和能力稟賦差異顯著, 對風險的應對策略會有所不同, 從而導致最終實現的績效結果具有動態復雜性。

四、實現“險中求勝”:基于資源和能力視角

在情勢瞬息萬變、競爭激烈的環境下, 承擔風險是企業經營發展的必然選擇。 企業承擔高風險是為了把握和利用不確定性中蘊含的獲利機遇, 追逐超額利潤。 但如前文所述, 企業只有勇于承擔風險, 并且善于承擔風險, 才能更好地實現利用風險、把握機遇、創造更高的企業績效這一“險中求勝”的目的。 然而遺憾的是, 現有文獻尚缺乏對企業承擔風險到績效實現之間內在機理和實現方式的研究, 二者之間是一種“黑箱”狀態。 基于此, 下面擬從資源和能力視角切入, 分析企業做出風險承擔戰略決策之后可以采取的有效機制和措施, 探索風險承擔到企業績效的轉化路徑, 嘗試部分打開這一“黑箱”并闡明高風險承擔企業實現“險中求勝”的財務邏輯。

(一)資源和能力的作用

基于資源理論, 企業是資源和能力的集合體, 資源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各種要素組合, 對異質性資源的編排和利用可轉化為能力, 資源和能力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28,29] 。 由于不同企業在資源和能力方面存在差異, 在承擔風險過程中所能夠采取的行動措施將會不同, 從而使風險承擔到績效實現的過程呈現動態復雜性。 企業風險承擔是一項戰略性決策, 賦予了企業在承擔風險的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空間。 企業應對不確定性時采取的策略會影響最終的績效結果, 而策略的選擇依賴企業的資源和能力稟賦, 因此資源和能力是打開風險承擔與企業績效之間“黑箱”的一把“鑰匙”。

一方面, 資源和能力將決定企業能否把握不確定性帶來的盈利機會。 企業承擔的是機會風險, 其中蘊含著有價值的獲利機遇。 倘若企業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能力, 可以及時有效地抓緊抓實投資機會, 增加收益及其實現的可能性, 從而提高企業績效。 過往文獻指出, 企業擁有財務柔性可以及時為經營中出現的有利投資機會進行融資, 實現經濟效益[30] ;多樣性的股東能夠幫助企業獲得豐富的人才資源、技術資源、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本等, 從而促進企業創新活動的開展和經營績效的提升[31] 。 也有研究發現, 企業在承擔風險的過程中給予高管更高的薪酬有利于風險承擔戰略取得成功, 增加企業價值[17] , 而有效的薪酬體系設計需要企業充裕的資源作為支撐。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防疫物資需求暴漲, 擁有彈性生產線的醫藥企業能夠迅速調整生產計劃以應對市場突發需求, 將危機轉化為企業發展的契機。

另一方面, 資源和能力稟賦將決定企業能否抵御風險事項產生的不利沖擊。 風險既有可能帶來收益也有可能產生損失, 風險事項的出現會導致企業遭受負面沖擊, 給企業生存和發展帶來挑戰。 高風險承擔企業能否緩解不利沖擊的影響受制于企業自身的資源和能力情況, 豐富的資源和強勁的能力能夠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降低沖擊帶來的不利影響, 從長遠看將有利于企業發展。 已有文獻指出, 在金融危機期間擁有財務柔性的企業會有更強的資金籌集和調用能力, 能夠為投資機會提供資金保障以應對金融危機造成的現金流短缺問題[32] , 這些投資最終改善了企業隨后年度的財務業績[33] 。 中美貿易摩擦使中興通訊受到嚴重打擊, 導致巨額虧損。 而華為則啟用了“備胎計劃”, 研發了鴻蒙系統、麒麟芯片等, 逐漸實現自給自足, 大大降低了貿易摩擦帶來的不利影響。 持續不斷的創新投入、良好的管理、人才的培養等手段所積累的大量資源和能力使得華為有實力和底氣采取一系列積極應對措施, “備胎計劃”正是華為實力的體現。 企業在風險承擔的過程中會遭遇各種問題和挑戰, 只有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強勁的能力才能幫助企業披荊斬棘, 成功獲得經營效益。

通過上述理論分析可知, 豐富的資源和強勁的能力有利于高風險承擔企業抓住獲利機遇并且抵御風險事項帶來的不利沖擊, 促使風險承擔戰略取得成功, 進而增加企業績效。 為直觀體現資源和能力在風險承擔到企業績效實現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給出了圖形化的解釋, 見圖1。 借鑒2017年COSO發布的《企業風險管理——與戰略和績效的整合》, 繪制風險承擔與企業績效曲線。 從整體上看, 企業風險承擔水平與績效水平呈正相關關系, 如曲線A所示。 如果高風險承擔企業具有豐富的資源和強勁的能力, 就可能使風險事項收益及其實現的概率增加, 使風險績效曲線向上移動, 如曲線A'所示。 即在承擔相同風險的前提下, 資源和能力稟賦更高的企業有更大的可能實現更高的績效。 因此, 獲取和積累豐富的資源和強勁的能力是企業承擔風險到績效實現的內在機理。

(二)企業“險中求勝”的基本理論框架

基于資源和能力視角, 本文構建了一個風險承擔到企業績效的基本理論框架, 見圖2。 由于風險承擔概念較為抽象, 已有研究用典型行為來具化和理解風險承擔。 參考Baird和Thomas[13] 、Miller和Bromiley[23] 、呂文棟等[34] 的研究, 本文將風險承擔的典型行為劃分為企業創新、專業化經營、市場開拓和資本支出四類。 創新反映了企業選擇開發新產品、新工藝的程度, 面臨著巨大的技術和市場不確定性, 一旦成功將會產生高額回報;與多元化經營相比, 專業化經營將企業資源集中于單一業務, 需要承擔更大的市場和運營風險, 可能會產生行業優勢進而獲得超額利潤;市場開拓意味著企業冒險進入未知領域, 可能會發現“新大陸”, 也可能“尸骨無存”, 在市場、技術、運營等諸多方面都面臨較大不確定性;資本支出較多表明企業將大量資金投入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上, 固定成本增加會導致利潤的波動性較大, 技術變革還會使資本過時。 借鑒戰略理論和2006年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國資發改革[2006]108號), 將企業所承擔的風險劃分為市場風險、技術風險、運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四種類型。 企業實施上述行為需要承擔一定的財務風險, 因為企業為追求高回報的投資機會可能會運用高杠桿, 大量舉借債務, 將資金配置于創新、市場開拓等方面。

根據資源理論, 資源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各種要素組合, 企業能力的形成以異質性資源為基礎, 通過對資源的配置整合轉化而來, 能力的提升鍛造也有助于資源的形成和獲取。 因此, 本文不嚴格區分資源和能力, 認為二者是相互依存、彼此促進的有機整體。 Barney[28] 將企業資源劃分為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組織資本三類, 并指出企業和關鍵利益相關者之間良好的非正式社會關系也是一項重要資源。 平衡計分卡的創始人Kaplan和Norton[35] 將企業的無形資源劃分為人力資本、組織資本和信息資本。 借鑒以上研究, 本文將企業資源和能力劃分為財務資本、人力資本、關系資本、組織資本和信息資源五種。 其中, 財務資本是企業最重要、最基礎的物質資本。 企業績效是一個傳統且易于理解的概念, 本文用財務業績、產品市場業績和市場價值三個維度來表征。

如圖2所示, 企業做出風險承擔戰略決策, 在經營層面會表現出更多地進行創新投入、專注專業化經營、進行市場開拓和增加資本支出等行為。 不同行為所承擔的風險類別有所側重, 但都意味著企業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既有可能獲得高收益也有可能遭受重大損失。 企業愿意承擔高風險旨在獲取超額利潤, 然而風險承擔到績效實現之間是一個動態復雜的過程。 企業所承擔的風險既是客觀存在的, 也是主觀認知的結果, 客觀存在的風險和對風險的主觀認知是變化的, 因此最終實現何種績效結果是不一定的。 企業承擔高風險也會產生一系列問題, 例如契約違背、經營調整難度增加、融資困境等[23,24,36,37] 。 為了在承擔風險的過程中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應對不確定性, 促使風險承擔戰略成功實施, 實現預期的高收益, 高風險承擔企業應充分利用企業已經存在的財務、人力、關系、組織和信息等資源和能力或者積極地獲取這些資源和能力。 財務資金作為企業最重要的物質資本, 能夠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 與企業員工、管理者等內部利益相關者相關聯的人力資本, 以及與客戶、供應商、銀行、政府等外部利益相關者有關的關系資本, 不僅能為企業風險承擔提供有價值的資源保障, 也反映了利益相關者為企業分擔風險的意愿, 關鍵時刻能起到紓困解難的作用; 企業股權結構、治理機制、組織制度等組織資本能夠為企業風險承擔提供制度保障, 發揮激勵、監督、咨詢等作用; 在知識經濟與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 企業及時獲取行業前景信息、客戶供應商信息、市場信息等資源將提高對風險的預見性, 在承擔風險的過程中科學決策, 提升企業追逐機會的成效。 豐富的資源和強勁的能力能夠使高風險承擔企業更好地把握獲利機遇、抵御不利沖擊并且有效緩解因承擔風險引發的各種問題, 增加收益及其實現的可能性, 最終使企業實現更好的財務業績、擁有更強勁的產品市場表現以及獲得更高的市場價值。 簡言之, 資源和能力在風險承擔到企業績效的轉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企業做出風險承擔決策后通過利用現存或者積極獲取有價值的資源和能力將提高企業績效, 實現“險中求勝”。

五、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在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的經營環境下, 企業應勇于承擔風險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本文在理解風險承擔具有戰略屬性的基礎上分析得出風險承擔到績效實現是一個動態復雜的過程, 然后基于資源和能力視角闡明企業通過承擔風險實現績效提升的內在機理。 具體來說, 得到以下幾點研究結論: 第一, 風險的本質是不確定性, 其帶來盈利和損失的可能性并存, 因此企業要積極承擔機會風險以把握獲利機遇。 第二, 不同于資本市場投資者風險承擔, 企業風險承擔是一項戰略性決策, 并且在戰略制定過程中處于優先地位, 即企業制定戰略時應首先考慮風險。 第三, 風險具有客觀特性, 也是企業主觀認知的結果。 客觀存在的風險以及企業對風險的主觀認識處于不斷變化中, 基于變化的風險企業會采取行動措施加以應對, 而企業所能實施的應對策略依賴于其資源和能力稟賦, 因此企業風險承擔到績效實現是一個動態復雜的過程。 第四, 企業承擔高風險后獲取和積累財務、人力、關系、組織和信息等資源和能力有助于風險承擔戰略取得成功, 實現“險中求勝”。 本文旨在搭建一個風險承擔到績效實現的基本理論框架, 相關結論尚需進一步案例研究或實證檢驗的支持。

(二)建議

基于以上結論, 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 企業應積極承擔風險, 并將風險承擔決策提升至戰略高度。 承擔風險是獲取收益的必然選擇, 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勇于承擔風險、善于利用風險, 抓住發展機遇。 企業要正視風險承擔在企業決策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戰略規劃中給予風險明確的關注和納入。 第二, 企業應深刻理解風險承擔與企業績效之間的動態復雜關系, 積極采取措施提高風險承擔戰略成功實施的可能性。 在承擔風險的過程中企業不能做一個純粹的機會主義者, 應正確認識風險承擔與企業績效的關系, 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 采取有效應對策略將預期的高收益轉化成現實的高績效。 第三, 高風險承擔企業應注重培育發展資源和能力, 實現“險中求勝”。 資源和能力在風險承擔到企業績效的轉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企業承擔高風險后應積累、培育資源和能力, 以更好地把握獲利機遇, 實現超額利潤的獲取和股東財富的創造。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1] 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 Cycle[M].Piscataway: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34:1 ~ 244.

[2] Spengler J. J.. Richard Cantillon:First of the Moderns. II[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4(5):406 ~ 424.

[3] Knight F. H.. 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M].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21:1 ~ 448.

[4] Drucker P. 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actice and Principles[M].London: Butterworth-Heinemann,1985:1 ~ 288.

[5] Markowitz H. M.. Portfolio Selection[ 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52(1):77 ~ 91.

[6] Sharpe W. F.. 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 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64(3):425 ~ 442.

[7] Lintner J.. Security Prices,Risk,and Maximal Gains from Diversification[ 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65(4):587 ~ 615.

[8] Mossin J.. Equilibrium in a Capital Asset Market[ J].Econometrica,1966(4):768 ~ 783.

[9] 蘇坤.管理層股權激勵、風險承擔與資本配置效率[ J].管理科學,2015(3):14 ~ 25.

[10] Jensen M. C., Meckling W. H..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4):305 ~ 360.

[11] Clarkson M. E..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1):92 ~ 117.

[12] Miller D., Friesen P. H.. Archetypes of Strategy Formulation [ J].Management Science,1978(9):921 ~ 933.

[13] Baird I. S.,Thomas H.. Toward a Contingency Model of Strategic Risk Taking[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2):230 ~ 243.

[14] Palmer T. B.,Wiseman R. M.. Decoupling Risk Taking from Income Stream Uncertainty:A Holistic Model of Risk[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11):1037 ~ 1062.

[15] 盛明泉,車鑫.基于戰略管理視角的公司風險承擔與資本結構動態調整研究[ J].管理學報,2016(11):1635 ~ 1640.

[16] Nguyen P..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Risk-taking: Evidence from Japanese Firms[ 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2011(3):278 ~ 297.

[17] 周澤將,馬靜,胡劉芬.高管薪酬激勵體系設計中的風險補償效應研究[ J].中國工業經濟,2018(12):152 ~ 169.

[18] 孟焰,賴建陽.董事來源異質性對風險承擔的影響研究[ J].會計研究,2019(7):35 ~ 42.

[19] Faccio M.,Marchica M.,Mura R.. CEO Gender,Corporate Risk-taking,and the Efficiency of Capital Allocation[ 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6(39):193 ~ 209.

[20] John K.,Litov L.,Yeung B..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Risk-taking[ 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8(4):1679 ~ 1728.

[21] 余明桂,李文貴,潘紅波.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風險承擔[ J].金融研究,2013(1):149 ~ 163.

[22] Bowman E. H.. A Risk/Return Paradox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0(3):17 ~ 31.

[23] Miller K. D., Bromiley P.. Strategic Risk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An Analysis of Alternative Risk Measures[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4):756 ~ 779.

[24] Deephouse D. L.,Wiseman R. M.. Comparing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for Accounting Risk-return Relations[ 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0(4):463 ~ 482.

[25] Lumpkin G. T., Dess G. G..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1):135 ~ 172.

[26] 董保寶.風險需要平衡嗎:新企業風險承擔與績效倒U型關系及創業能力的中介作用[ J].管理世界,2014(1):120 ~ 131.

[27] 曾永藝,楊世杰,盧冰.“鮑曼悖論”及其理論解釋——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J].南開管理評論,2011(5):91 ~ 98.

[28] Barney J. B.. 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99 ~ 120.

[29] 胡望斌,張玉利.新企業創業導向轉化為績效的新企業能力:理論模型與中國實證研究[ J].南開管理評論,2011(1):83 ~ 95.

[30] 王滿,劉子旭.民營企業政治關聯對財務柔性儲備的替代作用研究[ J].管理科學,2016(5):116 ~ 133.

[31] 丁雪辰,柳卸林.股東多樣性對衍生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研發投入的中介作用[J/OL].科學學研究:1 ~ 15[2021-10-08].https://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20210806.002.

[32] 曾愛民,傅元略,魏志華.金融危機沖擊、財務柔性儲備和企業融資行為——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J].金融研究,2011(10):155 ~ 169.

[33] 曾愛民,張純,魏志華.金融危機沖擊、財務柔性儲備與企業投資行為——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J].管理世界,2013(4):107 ~ 120.

[34] 呂文棟,林琳,趙楊.名人CEO與企業戰略風險承擔[ J].中國軟科學,2020(1):112 ~ 127.

[35] Kaplan R. S.,Norton D. P.. Strategy Maps:Converting Intangible Assets into Tangible Outcomes[M].Boston:Harvard Business Press,2004:1 ~ 454.

[36] Liu Y.,Mauer D. C.. Corporate Cash Holdings and CEO Compensation Incentive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1):183 ~ 198.

[37] Djembissi B.. Excessive Risk Taking and the Maturity Structure of Debt[ 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11(10):1800 ~ 18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天天干|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福利视频一区|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亚洲欧美成人|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三级毛片|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久久精品丝袜| 91精品国产一区|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天天色|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干|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九九九精品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播五月综合|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999福利激情视频| 国产毛片网站|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91视频99|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无码日韩视频|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亚洲最黄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 在线色国产|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国产成人三级|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九色综合视频网| 久久女人网| 国产女人在线|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香蕉在线| 国产第一福利影院|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操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色偷偷综合网| 亚洲视频影院|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