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磊 鄧岑
摘 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通過語言的運用,獲得思維的發展及思維品質的提升,這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指歸。近年來宜昌市中考試題開始注重考查思維能力,并寓學于考,以考試為載體發展思維素養。本文以近三年宜昌中考試題為例,從打破慣性,發展創造思維;解構矛盾,發展辯證思維;勾連生活,發展形象思維等三個方面對指向思維素養的中考試題進行述評。
關鍵詞 宜昌語文中考;創造思維;辯證思維;形象思維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語言文字運用和思維密切相關,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促進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語文評價作為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理應對思維素養進行考查,以充分發揮導向和甄別功能。為此,宜昌中考語文命題緊隨時代步伐,科學地考查思維能力,并寓學于考,以考試為載體發展思維素養。
一、打破慣性,發展創造思維
創造思維是摒棄舊事物、舊思想、舊方法,產生并實施新成果、新思想、新方法從個人獲得高效益的思維活動。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常會按照慣性思維思考問題。慣性思維可以讓人們游刃有余地解決熟悉的問題,但也常像一條鎖鏈,讓人們囿于常規的、傳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追求突破和創新。為此,不為慣性思維所束縛,敢于掙脫思維定式,學會創造性、建設性的思考,應該是運用和發展創造思維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宜昌市語文中考試題便嘗試通過打破慣性的方式,來考查和發展學生的慣性思維。
譬如2019年宜昌市語文中考試題漢字部分第5題。
5.請將下邊的文字謄寫一遍。
原文:研表究明,人看在字時,會動自字將排好。
人能夠在閱讀時將錯誤的語言正確的理解,主要是源于一種慣性閱讀行為。具體來說,有兩方面因素導致了人的慣性閱讀。
首先是眼跳距離。就是一次閱讀注視行為,眼睛接收的信息量。學生在閱讀學習中不斷形成了提高閱讀效率的習慣,換而言之他們在不斷的提高眼跳距離。這就導致了學生在看這道題時,眼睛習慣性地一次性看了一整句(七八個字左右),甚至更多。大腦直接接受的是整句的信息,而不是個別字詞的信息。但如果把學生的眼跳距離縮短,他們看到的題目可能就成了
研表 究明,人看 在字時,會動自 字將排好
便可以直接發現句子中語序混亂的地方,從而無法直覺地正確理解語句。
其次是心理圖式。就是人固有的知識經驗結構。這也是一種慣性,在這種慣性的作用下,人認識事物,往往會帶有自身經驗的色彩。經驗不同,對同一個對象的認知便會有不同的結果。學生很熟悉“研究”“表明”這兩個詞語,也很熟悉“研究表明”這一組搭配,這種知識經驗帶來的慣性,就會讓他們第一時間把“研表究明”理解為“研究表明”的含義。
嚴格來說,這種慣性閱讀可能帶來負面作用,比如閱讀得不夠仔細,比如閱讀理解的狹隘、固化、經驗化等。如何解決這種慣性?以這道題為例:
語料本身能打破慣性思維。大多數學生看第二遍后,自然能發現句子中的語序問題,同時也能意識到自己將錯誤的句子進行了正確的理解。這時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將正確語序進行正確理解)無法適應現實情境(將錯誤語序進行正確理解),心理便會處于不平衡的狀態,出現了認知沖突。按照皮亞杰的理論,認知沖突的存在,會驅動學生主動地探究,并調節原有知識結構,以平衡心理沖突。這便是命題者對學生閱讀習慣的一次深切叩問,希望他們能夠察覺到自己在閱讀時,習慣性地只讀其全貌大概,忽視細節幽微。
解題過程需要創造性思維。本題要求“謄寫”,這個詞是極易理解的,但是仍有大量學生答題時將語序進行了還原,緣何?學生已經將“答案都是正確的,要回答正確的”奉為圭臬,這便是一種解題中的慣性思維。只有具備創造性思維,敢于打破考試常規的學生,才有魄力寫下錯誤的句子,對題目進行正確的解答。而那些答錯的學生,在知曉答案后,其固有思維自然又會遭到一次強烈的沖擊,再一次進入產生認知沖突,然后調節認知沖突的過程。
兩次認知沖突的產生和調節,便會讓學生更為深刻地意識到自身存有的慣性思維,并在主動打破慣性思維的過程中,發展創造思維。
二、解構矛盾,發展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是遵循辯證法規律進行的思維,主要是以全面的、變化的、發展的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辯證思維的特點是從對象內在矛盾的運動變化中,從其各個方面的相互聯系中進行考察,以便從整體上、本質上完整地認識對象。在文學文本中,存在諸多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矛盾關系,需要學生運用辯證思維,對矛盾進行整體地、本質地進行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文本題旨。近年來,宜昌市中考試題能敏銳地捕捉到閱讀文本中的矛盾之處,并引導學生以解構矛盾為主要形式,對事物進行辯證地認識,考查并發展其辯證思維能力。
譬如2021年宜昌市語文中考試題中的11題。
【步驚】性□?。以嫩葉和米數粒微炒,煎湯飲之,可愈嘔瀉寒疾?;ㄓ杏南?,步行遇之,往往驚為蕙蘭,故曰步驚。永安人每以嫩葉干之,持入京師作人事。
【葳蕤】性□ 。一名玉竹。陰柔而質滋潤,如女之委順相隨也,有嬌柔之意。春生苗莖直有節其葉如竹兩兩相對其根橫生。主中風暴熱。
11.中藥有溫、熱、寒、涼、平五種藥性。中醫治病依中藥之性味,以涼祛熱,以溫祛寒。請聯系上下文,推測“步驚”和“葳蕤”兩味中藥的藥性,并填寫到文中的方框內。(2分)
此題引入了國粹中醫文化,是一道具有跨學科思維的傳統文化考題。中醫認為人體有陰陽二氣,兩者相互依存轉化,這是一對典型的矛盾。中藥的藥性與人的體質相對,因此中醫會全面地判斷人體陰陽——寒熱虛實的狀況,再以溫藥祛寒氣,以涼藥祛熱氣,借藥性調和人體陰陽,使其處于動態平衡。以全面、變化、發展的眼光去調理人體陰陽情況,這其中蘊含著中國最為古樸又典型的辯證思想。學生要順利地解答此題,必須對人體體質矛盾進行解構。首先,應充分理解題干的提示,了解藥性和體質的基本知識,初步拆解人體體質中“寒與熱”“虛與實”的矛盾;其次,要準確分析出調和矛盾的用藥思路,即“寒與熱”這對矛盾的雙方,可以互相影響和轉化;最后從語境中篩選出“愈寒疾”“主暴熱”等關鍵信息,并運用辯證思維能力推斷出矛盾的對立面,填寫與主治疾病相反的寒熱情況。
又如2021年宜昌市語文中考閱讀部分《成長回聲》的第35題。
35.“成人就意味著在親情和自我中取舍嗎?”請談談你的看法。(2分)
《成長回聲》敘述了青春期的孩子為邀請朋友在家過生日,要求父母外出騰出空間的故事,反映了當今青春期孩子在成長路上與父母關系逐漸疏遠的現象。成長是一個自我不斷成型的過程,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必然會與親情帶來的束縛形成矛盾。在親情與自我中徘徊糾結,是大多青少年都會經歷的,是容易引起學生共鳴的。命題人從中敏銳地捕捉到了主人公內心矛盾的焦點,以“成長是否需要在親情和自我中做取舍”設題,引導學生進行辯證理解,多元解讀。學生既可以贊同,然后深入分析這一對矛盾產生的根源;也可以反對,對矛盾進行客觀分析,再提出自己認為的解決之道。如此便能全面地認識矛盾,分析矛盾,甚至重構矛盾。這不僅考查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更發展了學生思維品質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三、勾連生活,發展形象思維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增強形象思維能力……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活動中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自己對現實生活和文學形象的感受與理解”。形象思維是以具體的形象或圖像為思維內容的思維形態,也是文學創作過程中主要運用的思維方式,它讓客觀事物的基本特征或內在本質得以形象地反映。在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中,作者常常含蓄而又深沉的表達意旨,在字里行間都留有許多的空白,需要讀者通過自己的生活體驗,依靠聯想和想象去填充,去體驗、品味作品,由此體會作者熔鑄在文字里的真實情感。為此,宜昌市的中考命題,對于較為抽象艱深的文本題旨,不會直接讓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等,而是提示學生勾連生活實際,運用形象思維讓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以降低理解的難度,深入探究文本題旨。
譬如2021年宜昌市語文中考閱讀部分《成長回聲》的第34題。
34.生日宴上,父母極不情愿的這一“躲”,實際上,預示著親子關系已發生微妙的變化,從你自身成長經歷出發,說說這種變化體現在哪些方面?(2分)
此題指導學生發展形象思維的方法,以深入理解文本題旨。題干從文中“父母之躲”的細節切入,直指文本題旨的關節“親子關系的變化”。這種關系變化的實質是價值觀的沖突、感情的隔膜,這是讀透文本的關鍵,卻也是一個較為抽象的話題,對于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為此,命題人沒有直接要求學生分析親子關系變化的本質,而是引導他們聯系自身生活經歷中,與父母在相處方面的具體變化。學生通過勾連、梳理這些具體形象的生活細節,自然能將親子關系的抽象本質,在大腦中加以形象化,并不斷形成認識。如此設題,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題旨的理解,更指導了學生勾連生活經歷,發展形象思維的方法。
又如2019年宜昌市語文中考閱讀部分的第29題。
29.觀察“歸昀”和“姑姑”的人生狀態,完成下邊的填空。(2分)
人由“水”的狀態變成“豬油”的狀態,實際上就是人生由 變得 的過程。
此題考查學生運用形象思維的能力。它在命題過程中的原型本為:
29.觀察“歸昀”和“姑姑”的人生狀態,你認為人生是一個怎樣的變化過程?
“人生狀態”本就是較為抽象且難以理解的話題,若只提示學生關注兩人的人生狀態,學生自然難以提煉出答題要點。所以命題人對題干進行了修改,直接指出“水”和“豬油”這兩個生活中常見的形象事物。此時學生只需要運用形象思維,聯系自己在生活對這兩個事物的認知——“水”具有清澈、純凈的特點,而“豬油”常給人油膩之感。此時便不難將“水”與“單純”“幼稚”等人生狀態對應,將“豬油”與“圓滑”“世故”等人生狀態對應,抽象的難題自然迎刃而解了。這一題是對形象思維能力的直接考查,直接勾連“水”和“豬油”兩個生活中常見的形象事物,為學生搭設支架,引導他們在此基礎上運用形象思維的能力,順利解題。
[作者通聯:湖北宜昌市夷陵區實驗初級中學]
各地、各學校也應通過多種渠道全面系統地介紹教師的工作職責、責任邊界、工作特點等,盡可能提供職業體驗機會,讓求職者真正了解教師職業的特點,促進優秀人才向優秀教師的順利轉化。教師面對的是鮮活的、各異的學生個體,教學是充滿復雜性和變動性的智力活動,教育的特殊性導致了高學歷并不一定帶來教師的高素養,優秀人才并不一定是優秀教師。唯有真正愛孩子、有責任心與愛心的教師,才有望被學生喜歡。各地、各學校應積極搭建教師成長的立交橋,強化師德、完善培訓,關注老教師的身心發展,協助新教師實現角色轉化,讓優秀人才不僅樂于從教,還能實現更好的專業發展,最終讓教師真正成為人人羨慕的職業。
——《中國教育報》2021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