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嵐
摘 要 古代詩歌閱讀選擇題是學生考場上極易失分的題目,很多學生解題時由于文本閱讀能力不強,只能過度依靠選擇題的文字信息來讀詩,做題時極易掉入出題老師的設誤陷阱。要糾正學生這種粗陋的解題方式,必須切實提升他們閱讀古代詩歌的能力,指導他們根據選項對文本進行有效的指向性閱讀,借助解題所需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切實提升解題的準確率。
關鍵詞 文化傳承;古代詩歌閱讀;選擇題;必備知識;關鍵能力
詩歌是中華傳統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文明浪漫的源頭。讓高中學生學會讀古代詩歌,理解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體味跨越時空的文字魅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因此,在高考語文試卷中,古代詩歌閱讀的考查也從未缺席過。但是從學生的閱讀體驗來說,古代詩歌是不明覺厲的存在,有的學生是可意會難以言傳,而更多的學生是意會都難,學生對古代詩歌閱讀之畏懼已成常態,于是,在面對古代詩歌選擇題時,也常常十有八九會判斷失誤。
詩歌文本閱讀的難點在于:其篇幅短小,所以閱讀留白空間大;其自古而來,所以閱讀的時空壁壘明顯;其音律相對嚴格,所以閱讀的語序需要突破常態;其惜字如金,含蓄蘊藉,所以閱讀時若失之毫厘,常常謬以千里。可見,古代詩歌閱讀既是對學生文言字詞、文化常識、文學典故、文學審美等必備知識掌握的考查,也是對學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等語文核心能力的考查,其間更涉及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等高階思維運用。對于古代詩歌閱讀選擇題,因高考考查時常常是四錯一的比例,所以有人認為,這比文字簡答題要簡單多了。其實近年來,古代詩歌閱讀選擇題更側重于言意的考查,所設置的錯誤選項往往迷惑性非常強,如果考生沒有獨立閱讀詩歌的能力,就會被選項牽著鼻子走,從而落入出題老師的干擾陷阱,產生錯誤的判斷。
之所以會產生誤判,大多是因為學生喜歡采用碰運氣解題法。在篩選錯誤選項時,遵循選項在前的篩選經驗,對選項本身思考得多,對詩歌文本思考得少,只求在選項中挑出一些“皮膚病”,看似在借力打力,實則最易上當。這樣的詩歌閱讀,將選項放在詩歌文本之上,屬于閱讀上的本末倒置。如果選項錯誤設置明顯,運用這種方法確實能發現漏洞。但是高考的詩歌閱讀題,多半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出題老師會選擇詩歌理解鑒賞上的難點、易混點、易錯點設置選項,要求考生結合詩歌對其進行辨析,以達到對考生古代詩歌閱讀鑒賞能力地深入考查。
所以,要提升詩歌閱讀選擇題的準確率,就必須要丟棄這種解題方式,在認真閱讀選項的基礎上,對選項進行合乎閱讀規律的科學辨析,這樣才能做到準確選擇。在閱讀選項后,針對選項涉及的文本區間、說話對象、關鍵用詞、前后邏輯進行相關的信息提取和比照分析。這是對詩歌文本進行再次精細閱讀的過程,更是在選項情境下的指向閱讀,學生必須調動古代詩歌閱讀相關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因此,教師指導學生做詩歌閱讀選擇題,除了要讓他們關注選項,還必須要引導他們從選項中跳脫出來,根據選項對文本進行有效的指向性閱讀,這樣才能做出更加準確地選擇。
一、關注選項對詩句重點字詞的解釋,在文言語境中發現選項的不足
在古代詩歌閱讀的必備知識中,正確理解文言字詞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對詩歌中重點字詞有合乎語境的正確理解,是學生解讀詩歌的重要一環。高考詩歌選擇題選項的設誤,經常從這個角度設題。所以,學生在閱讀古代詩歌時,首先要將自己置身文言語境中,不能簡單地以現代漢語的常用解釋來代替文言環境下字詞的理解。其次要加強文言字詞基本功,對文言字詞的古今義、通假義、一詞多義以及特殊的語境義都要特別敏感。只有具備了對文言字詞敏銳的感悟能力,才能在選項中快速判斷出設置在字詞理解上的錯誤點。2019年高考新課標Ⅱ卷《投長沙裴侍郎》D選項“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待恩惠的態度,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就是對尾聯“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中“地”字的錯誤理解,“地”在這兒明顯是由“見地”而產生的語境義“原因”,所以作者表達的不是“受恩必報”的意思,而是“受恩必須事出有因”的意思,選項犯了無中生有的毛病。2018年高考新課標Ⅰ卷《野歌》B選項“詩人雖不得不接受生活貧窮的命運,但意志并不消沉,氣概仍然豪邁”,就更為明顯的將詩歌頸聯“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中的“窮”,理解為現代漢語的常見義“生活貧窮”,“窮”的文言含義主要是“不得志,處境艱難”的意思。由此可見,扎實的文言功底,在辨析古詩選項時,有重要作用。
二、關注選項中文化常識的內涵,在表里語境中發現選項的問題
古代詩歌是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樣式,自“風騷”發端,到魏晉風度,再到盛唐氣象,直至宋詞元曲的調性式發展,詩人們在長長短短的詩句里,含蓄地吟,奔放地唱,呼應著寫,化用著作,形成了眾多的屬于中國詩歌特有的文化密碼,這些文化密碼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寶藏。而這些我們稱之為“文化寶藏”的詩家語,卻給學生們閱讀詩歌,辨析選項帶來了巨大的障礙。在2021年八省適應性考試中,選用了張說的邊塞詩《幽州新歲作》,其D選項為“詩人暗自祝禱,待到重返長安的那一天,必將把酒盡歡,為自己上壽”。這是出題者針對詩歌尾聯“遙遙西向長安日,愿上南山壽一杯”設置的理解性選項。“南山壽”一語源自大家都很熟悉的“壽比南山”,但除此之外,學生還要知道這是為人祝壽的敬辭,基本上不用在自己身上。這樣一看,選項的錯誤就非常明顯了。而2020年高考新課標Ⅰ卷選用的是陸龜蒙的《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選擇題A項中說“作者寫作此詩之時,皮日體正患病居家,閉門謝客,與外界不通音訊”。如果我們理解標題中“奉和”是做詩詞與別人相唱和的意思,“次韻”是依照別人作詩所用的韻來和詩的意思,那就能明白作者寫這首詩是回贈給寫詩給自己的襲美(皮日休)的,所以選項中說皮日休“與外界不通音訊”,明顯站不住腳。
三、將選項內容與詩歌標題比照閱讀,于前后呼應中發現選項的錯誤
都說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對于短小精悍的古代詩歌來說,更是如此。很多學生在做題時心中無標題,殊不知,很多古代詩歌都是以標題為眼,一脈貫穿創作出來的。標題中,作者會交代創作緣起、創作目的、寫作對象、寫作特殊的時間地點等重要信息,如果閱讀時忽視這些信息點,也許在對詩句內容進行分析時,就會出現考慮不周全的問題,也就容易對文本產生錯誤的理解。如2019全國Ⅰ卷《題許道寧畫》,這個標題告訴我們,這是一首題畫詩,我們能大體推測詩歌要么寫賞畫的心情,要么寫畫作內容,要么是對畫作加以評點。選擇題C項是這樣表達的“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略其表現的遼闊萬里之勢。”這個選項表面上看是對詩歌頷聯“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的內容理解,如果孤立閱讀這一聯仿佛選項說得有道理,但是如果聯系標題題畫詩來看,我們知道這是作者在欣賞一幅畫作時寫的詩歌,我們對“一窗間”這三個字就要細致思考了,它是指真正的一扇窗戶,還是指像窗一樣掛在墻上的畫幅。稍作深入考量,我們就能發現此處作者是將“一窗”的畫幅之小與“萬里”的畫境之闊形成對比,以此來表達對許道寧小小畫作卻氣勢磅礴的慨嘆,詩歌作者對畫者的欽佩之意溢于言表。
四、將選項涉及的詩句與前后詩句勾連思考,在上下語境中發現選項漏洞
學生閱讀時最容易犯片面閱讀、孤立閱讀的毛病,很多學生閱讀古代詩歌時,更是習慣將詩句割裂成一句一句的閱讀,也就自然不能將整首詩前后勾連的語意、語境完整地品讀出來。這說明他們在閱讀時缺少對詩句解構、延伸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對閱讀語句精煉,留白空間較大的古代詩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學生缺乏這樣的意識或能力,就容易導致對文本理解和分析的片面。2020年山東省高考語文試卷(新高考全國Ⅰ卷)選擇的是杜甫的《贈別鄭煉赴襄陽》,選項B對詩歌頷聯“把君詩過日,念此別驚神”做了這樣的解釋,“雖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詩篇陪伴,但面對離別,詩人還是感到心驚神傷”。如果單獨看這聯詩句,選項解釋得很合情理。因為從詩歌標題來看,這是一首贈別詩,將“把君詩過日”理解為內心對將來朋友詩歌仍然會陪伴自己雖有一時寬慰,但是面對別離還是會忍不住神傷,這樣先揚后抑的處理很有藝術性,情感表達得也很深邃,所以這個選項的迷惑性極強。但是只要我們把詩歌首聯和這聯連起來讀,就會發現選項的理解有曲解文意的設誤陷阱。詩歌首聯寫到“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意為這可惡的安史之亂,讓兵馬日日交弛于門前,我杜甫寄居在成都鄉野,年老體衰,生活苦悶得很。“把君詩過日,念此別驚神”緊接在這樣的語境之下,對詩句的理解自然不能處理為將來時態,而是要處理為過去時態,“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只能每天讀著兄弟你的詩度過這難熬的時光,而今你要離開我,真是想起來就令人心驚神傷啊。”這樣前后勾連,才能將起承二聯的語意合理連接,不僅讀出了詩人“驚神”的表層原因“離別”,而且能讀出其深層原因,即亂世中作者失去心靈相通的摯友陪伴的苦痛。當我們盡解詩歌之味時,就能敏銳地辨析出選項的錯誤。
高考評價體系中曾提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的考查要求,古代詩歌閱讀尤其注重在基礎性和綜合性上考查學生的閱讀素養。因此,提升學生文言字詞的理解能力,增強學生對文化典故和文化意象的理解和積累,引導學生從語言、知識、語境等角度對古代詩歌選擇題進行考量,是提升學生古代詩歌選擇題準確率的重要方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考試、測評題目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其中“學科認知情境指向學生探究語文學科本體相關的問題,并在此過程中發展語文學科的認知能力。”古代詩歌選擇題的命題導向,也是促進學生掌握古代詩歌閱讀必備的基本知識,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探究古代詩歌閱讀的基本方法,并在此過程中提升閱讀的語感力,使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和建構起穩定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對傳統文化進行更好地理解和傳承。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資助課題《基于“文化傳承與理解”的高中語文教學研究》(課題批準號:XJK19BJC018)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湖南常德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