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翠梅
【摘要】本文通過對影響初中生行為問題發生的家庭因素的分析,為對現階段初中生行為產生問題的現狀以及如何降低家庭因素對學生行為的影響提供了理論參考依據。以南疆地區拜城縣中學300名12-15歲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對300名學生進行了初中生行為量表測試。檢測結果表明,家庭因素對初中生的各項行為指標有直接影響,而和睦的家庭關系、穩定的家庭環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圍是矯正初中生不良行為的催化劑。基于這些結果,從預防和治療因父母消極教養態度而產生的問題行為的角度,提出了相關的實踐方案,以期對我國初中教育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初中問題行為;父母教養;家庭因素
初中學生因其年齡特點和生活環境的影響,在身心發展方面不成熟,認識還不完全,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且變得更加不穩定。外部環境和自身的變化都會輕易影響他們。本文所研究的問題行為指部分學生可能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很好的適應學校的正常教學,外在的行為表現、內隱心理狀態長期偏離常態,影響自身和同伴發展的學生群體,這類問題的產生會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當前,我國青少年不良行為的問題情況不容樂觀。據調查,行為問題高發年齡在12-18歲之間,占總體青少年的14%和17%,普遍高于兒童。在中學生的生活、活動和全面發展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環境。因而在家庭環境的基礎上,對初中學生行為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主要為南疆阿克蘇拜城縣初中一至三年級學生。列入標準:一是初中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的全日制學生;二是征得家長同意,能夠進行有效配合;三是學生的年齡范圍在12-16歲之間;排除標準:患有慢性疾病、腦力疾病、自閉癥譜系障礙、智力活動遲緩的學生。
(二)研究方法
第一,調查工具。問卷:學生的年齡、班級、喜好、學習成績、是否是獨生子女等。家長調查:父母教育方式、家長文化水平、父母教育態度、家庭經濟水平等與父母教養方式比較密切的19個問題。第二,調查方法。在問卷調查之前,事先征得學校同意,請老師協助。老師對大概情況進行說明后,組織學生填寫問卷,具體時間為于2021年5月10日至2021年6月10日組織學生填寫。第三,調查對象。拜城縣初三學生身體和智力水平正常、但可能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很好的適應學校的正常教學,外在的行為表現、內隱心理狀態長期偏離常態,影響自身和同伴發展的學生群體。
二、結果分析
(一)一般項目與行為問題的關系
調查問卷298份,其中277份有效問卷,有效率92.9%。行為問題檢出率為13.4%,對37名學生進行了行為問題分析,找出這些行為背后的原因與父母教養方式之間的關系。
(二)單因素回歸分析
回歸因素分析顯示,家庭經濟狀況、家長與孩子的關系,父母的育兒方式,母親文化水平、父母教育態度、親子關系、是否發生重大的家庭事件等因素存在顯著差異。
三、研究結果討論
調查結果表明。拜城縣初中學生的行為問題檢出率達到了13.4%,低于全國中學生水平(16.02%)父母教育方法存在分歧、親子關系疏遠、有重大家庭事件發生,中學生家庭行為易導致親子關系失衡等。父母與子女之間只有達到順暢的交流、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夠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提高親密度,進而也能夠避免初中生各類行為問題的發生。對于父母而言,其關系如果不夠和睦,那么爭吵、打架以及冷戰等也會隨之而來,長期處于這樣的環境下學習和成長,很容易導致孩子缺少安全感和歸屬感,這對其心理也會帶來不良的影響。久而久之,孩子也很容易形成憂郁、孤僻或者是極端的個性,做出一些令人費解和擔憂的行為。所以,維持和諧的家庭關系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便顯得尤其重要了。父母對孩子缺乏關愛、支持和幫助,使學生因缺乏交流或情感的直接表達,而不能對各種矛盾和沖突進行有效解決,從而導致其心理失衡,造成各種行為問題,不利于促進和建構良好的人格品質。
四、教育啟示與建議
(一)關注初中生心理健康,實施早期干預政策
父母的消極教養方式給孩子帶來的身心傷害得不到治愈會一直伴隨孩子成長,并形成代際傳遞。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對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問題行為的發現和及時干預對于減少青春期孩子乃至成人期的問題行為都具有重要意義。現在社會上不管是父母還是教師,對于青春期的關注較多,這個時期由于身體激素的變化確實是青少年問題行為比較突出的階段,但要知道,問題行為不是突然出現的,它必然是長時間積壓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導致的。隨著孩子認知的不斷成熟、社會交往的逐漸深入,問題行為需要得到廣大教師和父母的充分重視。家長應及時關注孩子是否會有持續低落的情緒,與同伴交往上是否存在社交退縮、焦慮等狀況,給予孩子積極的教養態度,如溫暖關愛、理解和接納、自主性支持、一致的教養態度,不強迫、控制孩子,讓孩子能積極地評價自己,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從而減少問題行為的出現。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的跟蹤調查,發現不良趨勢及早介入,進行干預。做好家校溝通,可通過家庭咨詢等方式進行干預,最大限度地達到減少孩子問題行為的目的。
綜上所述,父母應該有很好的引導作用。在初中生行為問題的治理方面,家長要積極發揮身為家長的責任,努力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創造美好的家庭環境,拉近彼此的距離,并從孩子的心理、想法著手,使孩子能夠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參考文獻:
[1]彭源,朱蕾,王振宏.父母情緒表達與青少年問題行為:親子依戀、孤獨感的多重中介效應[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8,34(04):504-512.
[2]王素華,李新影,陳杰.父母監管和溫暖與青少年交往不良同伴對自身問題行為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03):499-503+469.
注:本文系2021年度新疆中小學思政(德育)教育創新研究項目《南疆地區初中學生心理關愛的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