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突發性公共事件頻發,然而當前針對這類事件的應急科普供給能力卻相對滯后,以致于在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發生初期,由于缺乏相關的應急科普知識,公眾難以科學地進行認知和判斷,導致與突發性公共事件伴生、衍生、次生的輿情問題頻頻暴發,不利于社會穩定。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應當思考如何更好地運用網絡媒體來開展應急科普,以提升公眾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的能力,進而提升政府的應急防控水平,減少突發性公共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
關鍵詞:“互聯網+”;應急科普;效能;對策
近年來,突發性公共事件頻發,然而當前針對這類事件的應急科普供給能力卻相對滯后,以致于在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發生初期,公眾難以通過應急科普科學地進行認知,開展有效的防范和應對。特別是在網絡和社交媒體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大量錯誤的、虛假的信息迅速而廣泛地傳播,導致與突發性公共事件伴生、衍生、次生的輿情問題頻頻暴發。而突發性公共事件大多涉及前沿科學的內容,完全可以借助科技力量來化解,因此,妥善應對這類事件迫切需要應急科普的系統性介入和強有力支撐。
一、應急科普的含義及特征
應急科普是指針對突發性公共事件(如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及時向公眾普及和傳授最具科學性、權威性、精準性、指導性、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的科學普及活動,以幫助公眾樹立科學思想、提升處理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應對能力,幫助政府提升處理公共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決策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小突發性公共事件對人民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以及對國家安定、社會經濟造成的損失。
二、“互聯網+”應急科普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當前,“互聯網+”應急科普在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方面已經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為例,“互聯網+”應急科普依托信息化、智能化的網絡媒體平臺大力開展應急科普服務,給公眾普及了自我防護、傳染病學理等醫學知識,在疫情防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疫情初期、暴發期等關鍵時期,也存在一些弊端和問題。
(一)科普資源儲備不足,與科學家常態化溝通渠道不暢,科普實效性和精準性不夠
當前的應急科普資源儲備仍然不能公眾滿足日益日益增長的需求。應急科普資源儲備不足、缺乏具有前瞻性的規劃,導致科普內容供給和需求之間缺乏有效銜接,沒能形成一個依靠大數據、云計算搭建起來的供需智能化互動機制,從而導致在突發事件暴發初期,不能第一時間有效響應。應急科普媒體與科學家的常態化溝通渠道也不暢通,科學家的理論知識并不能及時有效地轉化成應急科普內容為媒體所用,導致媒體雖然有宣傳渠道,但缺乏科學的、有針對性的科普內容,導致應急科普的時效性和精準性大打折扣。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
(二)規范化管理體制不健全,網絡媒體發布的內容良莠不齊,容易引發諸多不良后果
應急科普自身運行機制不夠健全,由于預判不足導致事前的日常科普不到位。而在突發事件暴發后,各種應急科普資源爆炸性的充斥于網絡,其內容往往存在良莠不齊、重復籠統、建議混亂等問題。
三、進一步提升“互聯網+”應急科普效能的對策
(一)加強網絡媒體應急科普資源儲備,構建科普數據庫
加強網絡媒體應急科普資源儲備,構建“互聯網+”應急科普數據庫。運用大數據工具收集整理互聯網應急科普數據進行建模,分析互聯網應急科普供需現狀,為開展網絡應急科普的監測評估提供參考依據。再通過專業的數據分析,持續監測分析各參與主體的動態變化,搭建起網絡應急科普供需互動平臺,有效地引導科普內容的生產和傳播,確保科普內容的前瞻性、權威性、科學性、準確性、針對性,充分體現“互聯網+”的智能化、人性化、精細化特性,為政府開展網絡應急科普工作決策提供及時有效的數據支撐。
(二)建立科學家與媒體間的有效溝通機制,提升“互聯網+”應急科普的時效性和精準性
要實現“互聯網+”應急科普,科學家是基本保障,網絡媒體是重要渠道,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加強雙方的有效溝通與合作,首要條件在于網絡媒體在進行再創作的時候不能走樣,要保證科普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在信任的基礎上建立起與科學家之間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同時,在自媒體時代,科學機構和科學家也可進一步強化科普自媒體的發聲力度,通過自媒體在應急科普中,以更快捷的反應速度、更權威的科普內容發布出更多的優質科普信息。
(三)充分利用新興信息技術紅利,提升“互聯網+”應急科普的趣味性、參與性和共享性
充分運用新興數字化技術,豐富互聯網科普呈現形式,可以把平面圖文、3D動態圖文、短視頻、虛擬動漫、VR技術等形式,把空中科普課程、云端問診、遠程實時指導等方式靈活運用到網絡科普中,利用科普文化節等活動,對這些網絡科普作品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和宣傳。還可通過科學趣味游戲來解釋復雜艱澀的科學原理、自然現象等,從而拉近受眾與科學的距離,以吸引更大的關注度,擴大科普的影響力,增強科普的效果。同時,還應積極發揮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公眾與科普網站、公眾與科學家、公眾與公眾間的交流互動,增強網絡應急科普的互動性和參與性,激發公眾的關注興趣和參與熱情,提高科普受眾的滿意度和科普意愿。
(四)強化網絡媒體應急科普內容審核規范,建立激勵懲罰機制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開展的網絡應急科普,是中國第一次以“移動媒體+自媒體”為主要交流空間進行的超大流量網絡應急科普傳播。但這其中,真正具有強影響力的優質科普內容并不多,同質化、“偽科學”的科普產品不在少數。不同于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目前并未建立起一套完備的激勵和懲罰機制。當前,數字媒體已經成為應急科普的主戰場,這就亟需加強政府對科學機構、官方主流媒體、其他網絡媒體以及自媒體的監管,建立強有力的、有示范引導作用的規范、激勵和懲罰機制。可以嘗試以知識付費等方式切實為優質內容生產者提供相應的激勵。還應當設立適用于網絡媒體平臺的嚴格且規范的審核、懲罰機制,制訂嚴格的審核機制,對網絡科普內容進行嚴格的審核把關、篩選過濾。
作者簡介:伍丹,性別:女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化、政治,單位:重慶市合川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