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泓
(佳木斯大學,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在全球經濟影響下,資源在經濟增長較快的國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現代逐漸提倡可持續發展和低碳經濟,這是由于在中國持續的經濟增長過程中對于礦產、林業、水資源等開采及使用已經近乎自然資源可用的范圍邊緣。因此,為了經濟可持續發展,必然要采取一定的手段進行管理。國家出于現代發展的考慮提出了“環境會計”并且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從企業出發要求其必須上繳環境相關的稅費,相關部門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生產、運輸時帶來污染資源的程度進行警告及處理。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能夠將傳統的能源利用方式轉化為綠色經濟增長模式的經濟,降低碳的排放是其核心理念,隨著限制能源的因素逐漸增多,產生的環境問題也逐漸增加。環境會計的優勢在于環境成本的管理,為企業的管理層提出相應的建議,使企業了解在發展過程中對周邊環境產生的影響狀態,以提高企業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從而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合理規劃能源使用,進而實現低碳經濟發展。
環境會計是將環境成本、環境影響、環境措施等相關的會計要素為核算內容的專業領域會計。環境會計是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出發點,核算和記錄現代經濟發展的企業活動能夠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和結果進行管理的經濟管理活動。
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下,提取環境資源作為專項的研究對象。環境不同于其他的研究對象,大多是非物質、非人為勞動的產物。例如,環境恢復與治理成本、環境影響成本、環境管理與教育成本。其主要作用是在環境資源使用和再利用過程中能夠反映和監督相關情況,對企業未來發展提出合理建議及預測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環境資源使用和再利用的情況。
能夠影響環境問題的因素較為復雜,例如,環境的多樣性和資源再利用的復雜性,總結環境會計的相關特點如下。
1.2.1 產生經濟業務時的不確定性
環境會計核算的相關經濟業務具有一定的突發性,在核算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往往產生在業務發生的時間以及業務的種類,例如,污染環境、未按照相關環境法律規定產生的罰款等。
1.2.2 環境會計相關學科綜合性的性質
作為會計分支之一的環境會計,將會計不同學科的相關理論基礎和不同的研究方法進行綜合利用并融合,是不同學科融合及交叉的產物。
1.2.3 環境會計核算過程中的多樣性
由于影響環境資源因素的特殊性,將相關內容進行定量研究有時具有準確度的不確定性,因此有必要合理結合定量和定性描述的方法進行相關的核算,在其他的表達方式上,利用貨幣作為同時描述實物、文字說明的輔助性方法,對環境成本的計量時,可以將作業成本法、層次分析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等作為計量手段。
重工業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生態環境遭受了一定程度上嚴重的破壞。在強調低碳經濟理念的前提下,企業對環境的責任將成為社會責任的重點衡量準繩,學術界乃至社會各界對相關領域都密切關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能夠在市場中成功地立足,有效地減少環保支出最為重要,與此同時,能夠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另外,作為環境相關信息資料的主要使用者,政府部門可以利用相關的有效信息針對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環境方面的政策,但是,在沒有直接收益的前提下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大多重工企業不愿自行披露環境信息。
發達國家在環境會計方面優越于我國的環境會計,葛家澍在1992 年第一次提出對環境會計的相關理論進行特定的研究,是我國環境會計方面的奠基者。十幾年以后的2011 年,陳文軍等研究人員將市場監管理論引入到環境會計的研究,是我國的環境會計理論與實踐巧妙結合的出發點。我國的環境會計理論已經進行到低碳會計以及對碳排放的標準建立的階段,將自然資源有關的資產負債表試行進行到編制階段等。但環境會計相關的會計體系理論研究尚不完善,環境信息的披露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及制度。基于對環境會計理論研究的不足,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困難,環境會計目的不明確,編制的會計有效信息和形成的財務報告的可比性及可靠性有待研究,對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會計,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低碳經濟的可持續性都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我國環境會計領域人才缺乏嚴重,專業人才的培育是我國近幾年的目標。作為會計分支之一的環境會計,將會計不同學科的相關理論基礎和不同的研究方法進行綜合利用并融合,是將不同學科融合及交叉的產物,在企業應用的過程中需要將不同的學科原理及方法有效融合,因此對財會人員的要求是具有豐富的知識,掌握環境會計不同學科的專業技能。但是由于現代仍以傳統會計作為會計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導致對環境資源的研究人才依舊缺失。另外,任務繁重、工作過程煩瑣、工作薪資與工作量無法成正比,導致財務人員人才流失嚴重,環境會計人才缺失也正是因為在有限的前提下變得更加嚴重,亟待解決。
過去我國將“先發展后治理”作為環境保護的方針,但是這種發展策略英國早在幾百年前就得到了失敗性的證實。將發展及環境治理同時進行,這是深入我國企業的理念。即使國家不斷更新環境保護的相關政策,例如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但結果并不理想。由于我國政府部門對企業環境保護輿論的監督不完善,我國重工企業未將環境保護作為自身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從而忽視環境保護對低碳經濟的嚴重影響,成為環境會計發展過程中的障礙。
推行環境會計的相關信息,對新意識的持續更新以及對企業管理層人員知識的灌輸勢在必行。企業管理層要充分了解及認識企業生產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以及緊急性,這樣在低碳經濟和環境收益之間才能建立起環境保護機構,只有這樣才能將生態環境因素考慮到企業管理決策之中。財會人員也要有相應的環境責任觀念,必須認識到將生態環境發展和低碳經濟收益都非常重要,財會人員要將環境保護的意識與工作有效的融合,加強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從而能夠良好地開展環境會計的相關工作。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企業互相監督和互相鼓勵,為環境會計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
對財會人員進行環境保護相關知識的培訓是企業的責任,由于從零開始了解環境相關知識的會計工作對財會人員來說不同于傳統會計工作,要求財會人員能夠有效處理環境方面的相關問題,并且能處理涉及環境的績效問題,財會人員要了解和掌握生態環境與低碳經濟的知識,充分了解環境資源與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關系。對環境會計人才培養,我國應加大力度。
政府有責任對環境會計進行工作過程的監督控制,對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進行審計。作為環境保護監督的主體,國家的審計機關對會計師事務所的環境審計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監督體系的優化非常重要。從不同領域角度考慮,對特定的業務制定特定的法律法規,對環境會計實踐過程進行指導,這樣才能在一定層面上加快環境會計的建立。
為了能夠改善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提高低碳經濟與生態收益,環境會計作為手段,利用會計方法對環境資源進行核算及監督。目前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環境與經濟必然結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為了達到低碳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目標,完善環境會計核算及監督體系,能夠推動環境會計在企業中的綠色發展,明確企業的環境保護責任意識,將低碳經濟與生態環境有效結合,呈現環境會計和低碳經濟的合理適應性。本文通過對環境會計的分析,了解了我國特定的國情環境會計研究還應持續進行,對不同的低碳經濟體系生態環境進行深層次的研究,通過對國際會計發展的了解,研究出特定的環境會計形式。環境會計在信息披露后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仍有很多地方可以改進。另外,利用網絡、書籍等方式加強企業生態環境的意識,讓專家進行企業生態環境知識的傳播,加強對環境會計人才的培養,在社會各界的積極努力下,低碳經濟下環境會計發展起來是必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