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將話語引入語言翻譯領域為人們認識翻譯現象和開展翻譯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從話語研究的角度出發,太極拳的對外翻譯不僅是太極拳文字轉換的語言活動,更是參與意義建構、表達利益訴求的話語實踐。在話語建構的過程中,太極拳外宣翻譯的關鍵在于把握話語主導權,既能傳達話語訴求,又能被目標受眾所理解和接受。
在后現代主義學者福柯、巴赫金等人看來,話語被認為是社會實踐的語言,它通過一定的規則決定著認識行為的形式與內容,具有建構世界的重要功能。一方面,話語中蘊含著強制力量或支配力量,蘊涵著權力關系,另一方面,權力的實現生成于闡釋意義、傳播文化和表達訴求的語言或言語話語[1]。在這種關系下,權力成了話語的目標,話語變成了獲得、展示、運用權力的手段,兩者的結合形成了權力話語,話語所具有的強制性和排他性就是話語權[2]。換言之,誰來建構話語,誰就擁有權力,獲得支配他人、改變社會關系的話語權。
從上述分析來看,雖然話語權具有“權利”和“權力”的雙重屬性,但核心范疇是“權力”而非“權利”。正因為如此,太極拳翻譯話語權的核心也在于“權力”,即太極拳譯文的話語影響和話語訴求,其實質是通過“中國話語”對外展示太極拳的思想文化,途徑是將太極拳的價值理念和知識智慧轉換成國外受眾可以普遍接受的話語形式。掌握對外翻譯話語權,才可以借助“中國話語”言說太極拳故事,保證太極拳話語要素準確傳遞,有效地展開文化交流。
話語秩序是與語言密切相關的社會秩序在話語層面的反映。以往研究表明,太極拳的對外譯介面臨著來自語言、文化和傳播等層面的諸多問題。但從話語研究的角度看,這些問題又與話語因素密切相關。為此,認清國際話語空間中制約太極拳話語發展的因素,積極引導和構建良好的話語秩序,有利于太極拳話語在與西方話語的博弈中獲得話語主動權。福柯指出,話語的生成受到一些程序的控制、選擇、組織和重新分配。這些安排話語秩序的程序有三組:外部程序、內部程序和話語持有者的規范。控制話語的程序從本質上說就是對話語的限制和規范[3]。
話語不僅表達人們的欲望,而且本身構成了欲望和權力斗爭的對象。福柯在外部程序中主要探討了禁止的言語,瘋狂的區分和真理意志。真理意志的影響在現代社會愈加明顯,因為它日漸加強對其他兩種的同化,修正前述兩方面內容,同時給它們提供基礎。真理的標準,決定了哪些話語可以流傳以及流傳的方式。持不同“真理觀”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從自身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出發,為他國的文化加上標簽。與基于科學范式的西方武技不同,以太極拳為代表的中國武術植根于中國土壤,反映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辯證性的思維方式和整體性的審美情趣。受此影響,太極拳逐漸形成了以啟發、暗示、點亮為特點的“詮釋性”話語,表現為以超越表征展現一種東方的生存方式,構建了東方生活方式特有的“真理性”。正是由于中西真理差異的存在,如果割裂太極拳與中國語境的聯系,必然會使太極拳陷入文化失語的尷尬境地。
話語內部存在著控制話語分類、排序和分配原則的程序,規約了話語的等級,翻譯話語同樣如此。就太極拳翻譯而言,太極拳源語文本是主要話語,太極拳譯文在譯入語中屬于次要文本。由于主要文本在譯入語中處于“缺席”的狀態,太極拳譯文必須代替原文,在譯入語的語言生態環境下,透過譯入語來言說主要文本默默表述的東西。
在語符轉換過程中,話語規范可被視作太極拳文本再情景化表達時所需遵循的翻譯規范。在譯入語環境下,譯介早期往往缺乏統一的標準對次要文本進行嚴格的控制,因而具體規范時常存在缺失。雖然言說主要文本是翻譯的主要目的,對原文的忠實發揮著主導作用,控制著話語的衍散。但由于角色的轉換,次要文本總要借助譯文得以重現,使翻譯文本不斷進行衍生、延續、變化或者評論,可讀性規范逐漸占據上風,不得不為平衡接受效果而對原文意義或形式做出某種改變。因此,話語秩序在忠實性和可接受性的兩端不斷搖擺。
對話語進行限制的第三條原則是決定話語的應用條件,該原則指出了情景對話語建構的影響,即合適語境的重要性。在外宣翻譯中,不能單就語言談翻譯。我們更需要考慮認知語境的差異,了解國外受眾對中國太極拳文化信息的需求,了解他們對太極拳語言和文化的疑問,避免交際中的誤解。
以動作名稱為例,太極拳的一招一式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形象思維,動作富于意象和想象,注重以形喻勢,對照之下,西方技擊運動在命名動作時遵循邏輯思維,注重準確性的寫實風格。如果僅強調文字層面的對應,忽略言說體系和認知語境的改變,就會導致意義和功能上的隔閡,難以實現語言文化層面的彌合。譯出的文字表面上讀起來像是英語,但在深層結構上,過于籠統模糊的意象會使意義失真,難以產生良好的交際效果。
當今社會,有什么樣的話語權,就會形成什么樣的話語秩序,成為翻譯生產、消費和接受的外在環境,影響著譯語話語的構建。在政治經濟利益博弈日趨激烈的國際語境下,既有真理標準、對話工具和語境規則的不平等將長期存在。為避免話語權孱弱所導致的話語消解和話語貧困,我們應從話語主體、話語內容、話語規范、話語反饋等方面主動思考太極拳譯文發展的建構策略。
翻譯話語的主體是翻譯話語的生產者,也就是關于“誰來譯”的問題。早期的太極拳譯介主體主要為旅居海外的華人練習者和西方學者,目的是應用于教學實踐或滿足個人的研究興趣。隨著武術交流的不斷擴大,大陸學者的研究與實踐穩步增加,譯介與研究相輔相成。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來,太極拳譯界中缺乏領軍人物,中西譯者之間缺乏互動,各自為戰的情況比較常見。此外,很多譯者把太極拳翻譯作為自己的“副業”而不是事業,缺乏持續的關注和創新的動力。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譯介主體的選擇不容忽視,以往研究表明,單純依靠本土譯者的模式或單純依靠漢學家的模式各自存在不足[4]。鑒于此,比較可取的做法是摸索“中西合譯”的翻譯模式,即本土譯者與國外譯者發揮各自所長,合作翻譯,前者熟諳太極拳的文化內涵,更了解太極拳的話語特征,后者則熟諳英語語言文化,更了解海外讀者的需求與閱讀習慣。這種取長補短的模式有利于在譯前的文本選擇、翻譯決策、譯后的決策、編輯、出版、傳播等環節,尋求雙方最大程度的支持[5],共同架起“跨越差異”的橋梁,實現文化間的有效傳播,真正推動中國太極拳“走進去”。
話語體系與理論體系是內在統一的,太極拳的理論體系反映了太極拳話語體系的內在邏輯,太極拳的話語體系構成了太極拳理論體系的外在表達形式。由此可見,話語發展的重要途徑是理論構建,在翻譯場域中通過思想的構建與傳播來表達話語的客觀真理性。
太極拳話語體系擁有深厚的思想內涵,其本質是文化修養和道德教化,歸結為一種技近乎道的自我追求,散發著“和諧”、“尚中”、“尚柔”等價值理念[6]。為此,我們需凝練太極拳的思想內涵,豐富話語的內涵建設,宏觀把握太極拳的生命觀、倫理觀與世界觀,在話語生產中整合太極拳的知識和智慧,轉化為系統完整的話語體系。在此基礎上,借助太極拳基本概念及其認知圖式進行思維表達,全面傳播太極拳的體育理念和人文思想,避免因體系凌亂、觀念陳舊而導致的話語輸出乏力。例如,在太極拳和諧思想、辯證思維等話語理念的對外譯介中,應尋找東西方話語間的共通性,回應人類社會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實現太極拳“技、理、道”三個維度的共同傳播。
術語規范是話語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外宣翻譯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太極拳術語的翻譯規范,肩負著傳播太極拳知識、弘揚民族文化和推進太極拳國際化的重要職責。太極拳術語包括標識各流派技法和養生功法等的表層語言,涵蓋太極拳門規、套路規定等的中層語言,以及反映價值理念和思想文化的深層語言。術語作為太極拳語言的核心與靈魂,既是地方性話語印跡的代表,又是太極拳文化演變和推廣的重要依據。
由于不同語種在社會經濟和語言文化等方面存在天然的差異,太極拳術語的概念缺位、名同實異情況屢見不鮮,加之太極拳術語獨特的人文性與豐富的互文性,使其難以在多語種間尋找確切的指稱,建立起直接的對應關系。鑒于此,推動太極拳“地方性”術語走向“普遍化”是一個逐步規范、趨于統一的過程[7],既要體現術語的原生性色彩,使太極拳的術語體系具備權威性和一致性,也要考慮多元化,妥善處理中外術語之間的競爭與融會。換言之,前者以太極拳術語的概念和形式為基礎,重在記錄和保留太極拳的“地方性”印記,后者面向太極拳對外推廣的“普遍性”話語目標,重在話語符號跨文化重塑的有效性。兩者相輔相成,前者為主,后者為輔。舉例來說,“勁”可以被翻譯為jin和energy,與后者相比,前者更能準確表達該術語的內涵,突出太極拳的異域色彩。
話語反饋關注的是話語的接受效果。毫無效果的話語,就不能產生任何影響,就是沒有話語權的表現。太極拳的對外譯介不僅是太極拳的表達過程,更要保證所表達的內容能夠被接受和肯定,將太極拳譯文看作是對譯語形式的一種創新和發展,改善太極拳話語在譯文中的生存狀態。因此,話語呈現的方式,關乎話語傳播的有效性和廣泛性。相對于西方話語,太極拳的話語方式受中國傳統文論的影響,雖然其話語表達方式在現代語境中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但對于國外受眾而言,供他們認識和理解的話語方式存在差異,文化語境也并不盡相同,所以我們需要考慮受眾對話語的心理期待和語言期待,克服語符轉換過程中的陷阱和障礙。
太極拳集技擊、養生、哲理于一身,是東方人文理念與人文體育混合的一種范式,具有深厚的東方文化內涵。對外翻譯太極拳,要緊緊把握話語權的主動,在文化傳播與交際適應兩個維度推動話語的有效傳播,滿足太極拳話語的表達訴求和接受訴求。
鑒于此,本文認為在文化維度應采用深度翻譯的話語策略,在直譯和音譯的基礎上,通過闡釋和評注的方式對太極拳的文化信息進行補充說明,提供語境背景,減小跨文化誤讀,讓目標讀者深入了解太極拳的基本理念和思維方式。例如,在翻譯“聽勁”、“化勁”、“發勁”、“懂勁”等專業術語時,可以在字面翻譯的基礎上,對其所指做一番解釋說明,以“懂勁”為例,可先翻譯為understanding jin,然后補充上“The ability to sense your partner’s intention as soon as he or she touches you.Push hands allows you to sense where your partner intends to direct his or her energy against you.Again,you can only achieve this if you are truly relaxed”[8],使讀者更好了解太極推手動作的勁法要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合乎邏輯的表達和增添,加強或肯定現有的語境假設。例如,Taiji comes from wuji(infinity);from it springs yin and yang(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譯文在陰、陽等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對“無極”概念的補充進一步解釋了太極的理念,也不失為一種可取的方法。
在傳播維度,采用交際翻譯,就是要探索有效的意義表達和話語鏈接方式,采用意譯的方法,符合目的語受眾的思維習慣,實現語言信息的順暢溝通,提高譯文的接受效果。例如,“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可以處理為The heart(xin)is the commander,the qi the flag,the waist(yao)the banner.其中,既有對“心”和“腰”的直譯和音譯,又有對“令、旗、纛”的順應性選擇,便于目標語受眾的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靈活的表述和適當的簡化,把原文轉化成目標受眾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的語言形式,獲得國外受眾的接受。例如,將“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翻譯為“on the inside,make firm the spirit;on the outside,show peaceful ease”,譯文保持了原文的并列結構,用樸素簡練的語言講明了內外兼修的習練精髓,達到有效的溝通效果。
太極拳對外翻譯活動是多維度的一場話語競爭。把握太極拳話語的主導,消解國際話語秩序中的不利因素,用中國話語解讀和表達中國太極拳文化,這是應對話語危機、準確譯介太極拳的關鍵。為此,我們必須對太極拳話語保持自信和自覺,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太極拳翻譯話語,為優秀民族傳統體育發聲和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