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東北林業大學體育部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當前,隨著世界融合速度的加快,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升級,中國體育發展的2個領域——社會與學校,都呈現出新的特點[1]。
目前,隨著西方體育及極限運動的傳入與擴散,社會體育主要呈現兩極化發展趨勢。
一種趨勢是以養生為體育鍛煉的目的,競爭性不強,有一定興趣集合點,但行為的延續性不足。主要人群是中老年群體,主要鍛煉形式包括廣場舞、太極拳、八段錦等,動作簡單、柔和,且以社區為主要鍛煉場地。隨著社區居民的體育意識不斷提升,社區開發商開始逐漸注重社區體育設施、場館的建設。但由于社區場地有限,且以補充服務為主,器械設施較為簡單,只能實現安全且單一的養生目的。即便建設有專供體育鍛煉的場所,如社區配套游泳館、溜冰場、羽毛球館等,但也可能存在管理不善、使用率不高等問題,而且部分項目雖然有一定的興趣集合點,但缺乏必要的監督與組織性,延續性不強[2,3]。
另一種趨勢是以興趣為體育鍛煉的結合點,組織性強,冒險性重,主要人群是中青年群體。他們有財力、有毅力,甚至能夠合作舉辦社會性體育競賽。此類人群中的一部分人選擇的運動項目具有專業化強、冒險性重等特點。以極限運動俱樂部為例,其以蹦極、跳傘、跑酷等極限運動為主,具有極高的專業性,競爭性不高但冒險性極強,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受眾較為集中,且一般都是已經具備較好身體素質的人群,基本不具備推廣意義。另一部分人進行體育鍛煉的功利性較重,能夠組成以參加社會性賽事為主要目標的俱樂部及社會體育團體。以長跑俱樂部為例,整個團隊更有組織性、針對性,能夠針對國內的大型長跑賽事開展系統性的培訓鍛煉,甚至參加國外賽事,以高額的獎金為目標,將體育鍛煉作為自己的謀生手段[4]。
與人群成分復雜、目的多元化的社會體育相比,學校體育更有目的性、組織性且人群成分比較單一,體育的主要培養對象就是學生[5],目前學校體育的發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體育課程納入義務教育系統中,內容固定,且具有強制性。體育課程是學生自幼兒園到大學,無論哪個教育階段都必須開展的義務教育內容,雖然強調興趣點,但部分體育課程仍具有強制性。如中考、高考都已將體育納入考核范圍之內,規定性的體育測試項目決定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鍛煉項目具有規定性與強制性,如仰臥起坐、立定跳遠,無論學生是否感興趣或是否擅長,都要開展體育鍛煉,從總體性提升身體素質。
二是以基礎性體育鍛煉項目為主,考慮整體安全性與適用性。學校規定的體育課程一般都會以基本的身體素質鍛煉為主,因為青少年的身體還在生長發育階段,劇烈的體育運動容易造成損傷,安全性不高,且學校的體育教育需要考慮整個群體的適用性,部分身體素質較弱的學生也需要體育鍛煉的參與度。這部分學生雖然身體素質較弱,但仍具備體育鍛煉能力,且因為學生群體較多,體育一般也不是學校教育的重點,不會特意為這部分學生設置單獨的課程或鍛煉項目,因此,從整體鍛煉目的考慮,學校體育課程以基礎性項目為主。
三是以競技類體育鍛煉項目為輔,以興趣培養為切入點,選拔專業化人才。在學校基礎性教育中選擇大眾最為熟悉且發展最為成熟的競技類項目,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與擅長技能來進行選擇,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田徑等,一方面對場地的專業化要求不高,基本所有學校都能夠設立這些體育項目;另一方面這些競技類項目發展已經非常成熟,無論從師資力量還是安全性來考慮,對學校來說都是最優的選擇。且競技類項目具有一定的競爭性,能夠讓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煥發身體活力,激發集體凝聚力,熟悉良性競爭氛圍,掌握更多的技術知識。
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作為中國體育發展的2個重要領域,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從對象人群上來看,學校里的學生與教師可以參與到社會體育中,如利用課余時間參加體育俱樂部,或在社區體育場館進行鍛煉等;社會體育愛好者也可以到學校開放的鍛煉場所進行體育鍛煉,實現資源配置的合理化[6]。
整體來說,中國體育事業仍然是以學校體育為基礎,社會體育作為補充,二者之間相互促進,強化整體人群“體育意識”“健身意識”“養生意識”。從學校體育的特點來說,學校的體育運動場所的建設比較完善,在強調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的當下,各個學校都意識到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性,而且學校體育教育比較成體系,師資力量也比較專業,安全性高,因此學校體育仍然是基礎。而社會體育場地比較分散,且參與人群較為復雜,無法進行集中性、大范圍的體育鍛煉,但方便學生在課外、在家附近進行體育鍛煉,可以開展社會性的競技比賽,能夠調動全社會階層的廣泛參與度。因此,學校體育仍然需要社會體育作為補充。以足球運動為例,國家和社會對足球的重視直接影響學校對足球運動的重視度,師資力量也會相對應的有所升級。且作為競技類項目,社會性的足球競技比賽能夠激發參與者的榮譽感,高額的獎金刺激及非貨幣性政策類獎勵(如大學足球獎學金等)都會對學校足球體育教育形成強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學校對足球運動的重視,也能夠不斷挖掘出好的足球苗子,從而進行有針對性地培養與鍛煉。如此一來,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二者互相促進,逐漸強化整個社會群體的“體育意識”,助力體育事業蓬勃發展[7]。
學校作為教育的主基地,學生在其中能夠學習到基礎的體育知識及必備的體育技能,然而學校的范圍畢竟比較集中與單一,學生并不能完全認識到自身能力在群體中的位置,因此需要社會檢驗。例如,可參加社會性質的體育競賽,在競爭對抗中查缺補漏,以是否能夠適應社會體育發展作為價值導向,從而使學校體育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實用性。二者和諧共進,才能真正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適合中國體育需求,能夠有效推動中國體育事業一體化發展的體育人才。
上文已經探討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二者之間不可割裂開來,學校培養目標應以輸送適合社會發展的體育人才為主,不可閉門造車,要緊跟社會發展與時代步伐,要考慮我國在一些世界性賽事中缺乏的體育人才,有針對性地進行鍛煉與培養。社會體育也要高度重視組織性、安全性與公平性,形成良好的體育競爭氛圍,真正發揮社會競技性比賽的作用,調動城市發展積極性,激發市民體育活力,喚醒體育意識[8,9]。
隨著中國城市化、現代化的發展,大眾群體的體育鍛煉場地有所增長,但是仍不能完全滿足需要,而學校因為假期較多,完善的體育場所卻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政府要合理規劃社會與學校的體育資源,建設開放型強、綜合性的體育場館,同時適當開放學校體育資源,強化管理,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
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二者特點鮮明,互為補充,互相促進,是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全面健身”戰略目標,大幅度提升國民身體素質,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需強化融合,協同發展,如此才能實現建設體育強國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