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凱月,羅洋坤
(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南京 210046)
資管新規及其配套細則出臺后,中國銀行于2019 年7 月成立了中銀理財子公司。中銀理財在受托經營母行原有理財產品的同時,也積極推出了新的系列理財產品,如無固定存續期類理財產品“樂享——天天、7 天、天天匯”、養老類理財產品“穩富——福、祿、壽、禧”、權益類理財產品“智富”以及針對特定區域發行的“睿富”等。根據資管新規的要求,銀行理財業務要回歸資產管理業務本源,不得承諾保證本金和收益并向凈值化轉型。在此監管要求下,中國銀行對原有的保本類產品和預期收益型產品進行了一定的壓縮和轉型。根據中國銀行官網披露,現有在售的理財產品中已經不再包括保本類理財產品。原有的保本產品一部分已經終止發行,一部分向結構性產品轉型。中銀理財子公司新發行的系列理財產品都屬于凈值型理財產品,母行原有的部分預期收益型產品仍然存續如外幣理財產品“中銀匯增-A 計劃”以及“中銀平穩理財計劃-智薈”系列產品等。中國銀行現有的理財產品較為多元,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投資者對風險、期限以及投資種類的不同需求。除了提供多元化的理財產品之外,中國銀行還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理財顧問和咨詢服務以更好地滿足客戶差異化的投資需求。
根據資管新規的要求,商業銀行應設立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理財子公司并通過該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暫不具備條件的商業銀行則由總行設立專營部門集中統一經營與管理理財業務。且監管當局對商業銀行直接開展理財業務的監管標準高于對理財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的監管標準。在此背景下,各大商業銀行積極申請設立理財子公司。截至2020 年12 月,已有24 家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其中19 家已開業,包括6 家國有控股銀行、5 家股份制銀行、6 家城市商業銀行、1 家農村商業銀行和1家合資機構。監管當局對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門檻要求較高,能夠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商業銀行都有著雄厚的資本和實力。中國銀行理財業務不僅面臨來自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競爭壓力,還要與其他金融機構如證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及基金公司資管類業務展開競爭。資管新規的出臺為金融機構的資管業務設立了統一的監管標準,銀行理財業務原有的一些優勢不再存在。而像公募基金、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擁有較強的投研能力、凈值型產品運作與管理能力,這就使得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管類業務也將成為中國銀行理財業務的強勁競爭對手。此外,互聯網金融公司如螞蟻金服、騰訊、京東等開發的理財產品也是中國銀行理財業務不可小覷的競爭對手。
普益標準從產品研發、風險管理、信息披露以及收益能力等方面對18 家全國性商業銀行(6 家國有銀行,12 家股份制銀行)的綜合理財能力進行量化評估并提供了具體的得分和相應的排名。根據普益標準的排名,中國銀行2017 年、2018 年的綜合理財能力排名十分靠后,分別為倒數第二和倒數第四。而在資管新規實施后的第一年,中國銀行綜合理財能力2019 年排名躍至第六名,在六大國有銀行中僅次于中國工商銀行。此外,中銀理財子公司還獲得了“東方財富風云榜”評選的“2019 年度最佳銀行理財子公司”獎項。中國銀行綜合能力排名的大幅提升與其發行能力和理財產品豐富性兩個指標排名的提升有很大關系。中國銀行理財業務這兩項指標的排名在2017 和2018 年都是在第十名之后,而在2019 年都已經上升至第五名。這說明在資管新規實施后,中國銀行積極應對新的監管政策,成立中銀理財子公司開發出多元化的產品體系,提升了產品的設計與發行能力。然而,中國銀行理財業務的收益能力較差,排名一直在倒數五名之內,需要盡快提高。此外,中國銀行在信息披露規范性和風險管理能力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加強。
根據中國理財信息披露,截至2020 年2 月1 日,中國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共有51 款在售理財產品,其中15 款為凈值型產品,凈值型產品占比29.41%;1802 款存續理財產品,其中凈值型理財產品437 款,占比僅為24.25%。可以看出,中國銀行現有的理財產品中凈值型產品的占比較低。資管新規要求商業銀行對理財產品的發行與管理實現向凈值化轉型,投資者自行承擔投資收益與風險。雖然中銀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均已實現凈值化管理,然而距新規實施的過渡期結束僅剩不到1 年的時間,母行現有的大量存續非凈值型產品如何成功轉型是中國銀行面臨的巨大挑戰。
根據中國銀行的年報,中國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從2017 年的15 159 億元下降到了2019 年的14 277 億元,同比下降了5.8%。同時,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也是逐年下降的,從2018 年的“破五”到2019 年的“破四”,2020 年平均收益率已經下降至3.5%左右。一方面,收益率的下降一定程度上與宏觀貨幣政策寬松所帶來的市場利率下行有關;另一方面,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業務的約束使其原有運作模式無法持續而被迫轉型是收益率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資管新規對資金池模式進行了規范,禁止產品的期限錯配,約束了中國銀行理財產品通過期限錯配獲得收益的行為。同時,資管新規對理財產品投資范圍、規模以及集中度的限制也導致中國銀行理財產品原有的投資、運作模式受限,進一步對中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產生負面影響。
風險管理能力是反映銀行理財業務綜合能力的重要方面。資管新規及其配套細則也強化了對銀行以及理財子公司理財業務風險管理的要求,如加強對理財產品的流動性風向管理、投資集中度管理等。根據普益標準的排名,中國銀行理財業務2017 年、2018 年、2019 年的風險管理能力在18 家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排名分別為第16 名、第13 名和第8 名。可以看出,中國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排名雖然有所提升但是仍然處于中等水平,有待進一步強化。“原油寶”事件的發生也說明了中國銀行在風險管理上是不夠審慎的,如產品市場風險限額設置失當、缺乏對產品的壓力測試等。
中銀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后,主要依托母行原有的銷售渠道對理財產品進行銷售。雖然中銀理財子公司下設了銷售部,但是理財產品的銷售依舊很大程度上依賴原有的網點零售經理以及網銀、手機銀行客戶端等渠道。理財子公司缺乏對自有專業化營銷團隊的打造。中銀理財子公司成立至今已近一年半,僅發布過兩次銷售部門的招聘公告,包括一次校園招聘和一次社會招聘。兩次招聘公告對應聘者的學歷要求都僅為大學本科學歷,且其中社會招聘對應聘者的專業沒有設定限制。這樣的招聘要求對理財子公司打造專業化營銷團隊十分不利。校園招聘針對的應屆畢業生缺乏行業經驗,對產品、客戶、渠道都很陌生,很難開展業務培訓與營銷工作。社會招聘不設置專業限制會使營銷團隊缺乏金融、經濟相關的專業知識,無法更好地了解產品的設計與運作,也就難以展開對產品的營銷。此外,營銷團隊專業知識與行業經驗的缺乏還會導致中國銀行理財在機構業務、同業業務的開發以及投資者教育方面遇到瓶頸。
除了缺乏專業化的營銷團隊,中國銀行在理財產品推廣渠道上也存在一定的欠缺。中國銀行官網上只有在售理財產品的列表,并沒有對每個理財產品的介紹。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在售的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產品性質等信息則需要通過下載手機銀行或者致電中行客服熱線等方式,這樣煩瑣的過程無疑是把客戶拒之門外。
銷售管理環節的不嚴格也是中國銀行對營銷端不重視的體現之一。如在2020 年引發投資者巨大爭議的“原油寶”事件中,監管當局明確指出中國銀行在銷售管理過程存在宣傳銷售文本內容夸大、片面宣傳以及采取贈送實物等方式銷售產品的不合規行為。資管新規及其配套細則都強調了要加強對銷售管理環節的嚴格管理,對理財產品的銷售過程中的宣傳推介、銷售渠道、銷售服務規程等方面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在這樣的要求下,中國銀行理財業務的銷售管理環節亟需強化。
第一,中國銀行要加強在投研方面的投入,提高自身投資能力。投資能力是能否提供高質量理財產品和服務的關鍵,也是理財業務核心價值和長期競爭力的來源。中國銀行應加快投研體系建設,打造專業投研團隊的同時形成專業的、標準化的投資流程和投資決策機制。在具體的資產配置上,中國銀行應在發揮原有債權投資優勢的基礎上,強化權益類資產投資的能力以更好地幫助投資者實現投資收益。在債權類資產的選擇上,中國銀行應將重點放在標準化債權的配置上以應對資管新規對非標債權投資的限制,如可以采取更加主動的策略對債券進行投資管理。在《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出臺之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不得直接投資于權益類資產。因此,在權益類資產的選擇上,中國銀行是缺乏投資經驗的,更需要加大投研力度,并向公募基金公司汲取經驗。
第二,中國銀行應以滿足不同客戶需求為導向,強化產品設計能力,為不同客戶提供差異化的理財產品與服務。機構投資者、同業投資者以及高凈值人群對資產管理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需要更為專業以及定制化的理財產品或服務。而中國銀行在售和存續的理財產品中,針對機構類客戶以及高凈值人群的產品數量較少,占比較低。中國銀行應加強服務機構客戶、同業投資者以及高凈值人群的能力,針對這三類投資者的需求開發相應的理財產品和服務。
理財業務綜合競爭力的提高離不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首先,中國銀行應完善風險監測機制,并建立專業的風控模型,實時監測理財業務運行過程中的所出現的風險,以實現有效的事前風險預警與防范。其次,在對重點風險的管理上,中國銀行應更加審慎,如對常見的流動性風險實現精細化和動態化的管理;從產品的設計到運行都應按照監管要求對產品進行壓力測試,并時刻關注市場波動,設置風險預案;對理財產品投資中的債權類資產常見信用風險,中國銀行應通過穿透化管理對底層非標債權資產加強盡職調查以確保資產質量,并控制集中度。最后,中國銀行應加強合規教育和風險管理文化的建設,嚴防操作風險。
資管新規要求銀行理財產品“破剛兌”,實現凈值化轉型。這對原有理財產品的營銷形成較大的挑戰。而中國銀行對理財業務營銷端的重視還不夠,營銷管理亟待加強。首先,中國銀行需盡快打造專業化的營銷團隊。中銀理財子公司可在銷售部門組建分別針對機構客戶、同業客戶以及高凈值人群的三大直銷團隊,深入了解這三類客戶的投資需求,并與投研團隊及時溝通,為他們提供更加專業和更具有針對性的產品與理財顧問服務;除了組建直銷團隊之外,中銀理財子公司還應設立專業的產品經理團隊,為支行的理財零售經理提供定期的產品以及專業知識培訓;同時,產品經理團隊還可以通過講座等形式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關于投資理財以及投資風險的知識,達到對投資者進行教育的目的。其次,中銀理財子公司可以加強與其他銀行或者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以拓展理財產品的營銷渠道。如中銀理財子公司可以與一些自身不具備開發理財產品的城商行、農村商業銀行合作,通過這些銀行的渠道銷售理財產品。最后,中國銀行需加強對理財產品銷售環節的合規管理,以滿足投資適當性原則的要求。在銷售過程中,應杜絕采用夸大或者片面宣傳、贈送實物等方式銷售產品,并做到向投資者充分揭示產品風險,為投資者做好風險評估服務。
2018 年以來,資管新規及其配套細則的監管文件相繼出臺,規范了金融機構的資管業務,對銀行理財業務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此大背景下,中國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產品轉型壓力大、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風險管理能力有待加強以及營銷端重視程度不足。本文結合資管新規及配套細則的監管要求對中國銀行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從提高理財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完善風險管理體系以及強化營銷管理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