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博 西安體育學院
在中國的歷史上,戰爭常常發生,軍事武術在明清時期是極為重要的。在明清時期,統治者對軍隊的訓練十分重視,但軍事武術與傳統武術有所不同,軍事武術更注重實戰應用。明清時期有很多講究實戰的軍事家。如明朝戰神戚繼光,他創造出的拳術和各種兵器格斗術,都是根據實戰研究和磨煉得出來的,沒有多余的動作,講的就是狠、快、準。軍事武術的發展不僅起到了保家衛國的積極作用,還極大地促進了武術的發展。
1.武術組織形式多樣
明清時期在民間秘密結社由來已久,明朝時期以習武為主要活動的棒會存立于世。從其組織特征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會黨組織、教門組織、拳會組織[1]。這些社團組織十分適應下層人民在日常的活動中相互幫助,豐富了武術的內容、促進了武術活動的內外結合。
2.拳種門戶百花齊放
明清時期武術發展有很多的特點,其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武術拳種百花齊放。期間少林武僧以護國軍的身份大敗倭寇,使少林武術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美名[4];太極拳剛柔并濟、虛實結合,講求陰陽五行,是流傳最為廣泛的拳法;形意拳動作上講究嚴謹樸實、內外兼修具有超強的實戰性。這些拳種在當下的社會依舊有著屬于自身獨特的魅力。
3.武學著作相繼問世
明清時期是武術發展的旺盛期,這種繁榮體現文學著作方面。在這一時期大量的武術文學書籍相繼問世,例如戚繼光的《紀效新書》、黃百家的《內家拳法》、俞大猷的《正氣堂集》等等。這些論著令武術初步具備了較為完整的技戰術理論。
中華武術傳承至今,可謂歷史悠久,關于武術傳承在各時各地都會出現許多的武術家。這些武術家在武術傳承這一方面怕將武術傳承給那些道德品質不好的人,怕他們學會武藝之后危害他人,擾亂社會。由于這一現象,許多的武術拳法在當今的社會不被人們發現,甚至有的早已失傳,令武術在傳承的過程中并沒有真正地走進人們的生活中,即使當今有許多的武術套路在民間流傳,但人們學的大多是皮毛,沒有對其深入的內涵進行探索,缺乏文化韻味。
隨著社會的發展,武術逐漸被跆拳道、空手道所代替,導致武術在教育行業只能偏居一隅[2]。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教學內容陳舊,學生學習起來感覺枯燥無味;師資力量不足,羈絆著技擊的普及發展;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撐,是武術文化的開展難以進行的一大阻力;學校不夠重視,武術的場地、器材等設施得不到資金支持。
隨著時代的發展,武術文化的技擊實戰功能逐漸被減弱,人們對武術的了解大都停留在武術影視節目上,對武術文化的內涵和特點的了解相對來說十分淺薄。由于這種現象的發生使得武術文化的傳播在當今沒有有效的推廣。還有就是武術文化傳播的這些人在宣傳武術文化時,沒有重視網絡的運用,這直接就影響了武術的傳播范圍,導致武術文化的傳播效率低下[3]。
在當今以和平為主的時代,傳授武術技藝的民間組織早已轉變為其他的組織形式。如今正規的武術組織有國家體工隊、省級體工隊、少體校等。還有一些民間組織,它們與官方組織不同,比較復雜,甚至不那么正規。這些武術組織成立的目的有的是為了發揚武術文化,而有的只是單純地為了盈利。為了更好地將武術文化傳播世間,我們應當重視這些武術組織的正規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系統地將武術文化傳承下去,從而促進武術文化的發展。
武術在我國民主傳統體育學科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武術教育可以更好地將高尚的武德品質傳授給下一代。在武術教學上應締造武術情況,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創編武術游戲,激發學生的興趣;創新武術訓練,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在武術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學會運用方法,讓學生在享受武術訓練的同時,將武術文化的相關知識傳遞給下一代,從而提升武術教學的效率。
明清時期武術大家在武術文化傳承這一方面特別重視。如今世界正處于一個多元文化的變革時代,在各種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同時我們也應當像當時的先輩一樣,在武術文化領域多多汲取“營養”,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創造新的武術文化形式,促進武術文化達到更高層次的復興[5]。注重武術的傳承、文化的繼承,將武術文化的內涵完整地呈現出來,激發它獨特的魅力。從而讓技擊這種傳統文化以一種全新的面龐,走出中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