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在冠,王常林
(濱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于2020 年5 月14 日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在全球化遭遇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反對和破壞,不斷構筑貿易壁壘,加深與中國的摩擦,打擊中國正常發展的困難環境下做出的英明決策。雙循環發展需要促進國內經濟良性大循環,優化提升國內產業鏈,重視內需在經濟發展中的拉動作用,不斷提升國家經濟韌性。為迅速適應當前的形勢變化,欠發達地區更需要及時響應,研究采取適合的經濟雙循環模式,實現地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鄢一龍(2020)等認為中央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對國內國際大循環出現的不確定性的主動調整、主動謀劃的大戰略。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造成了全球性發展的不確定,先前的國內國際循環模式已經無法持續。要想保障經濟安全就必須謀劃增長新空間,內需和供給兩端發力內循環,既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樣更需要需求側拉動。同時,構建內外聯通的戰略大走廊,包括“一帶一路”和區域合作經濟伙伴(RCEP)等,推動內外循環相互促進。顧清揚(2020)等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2019 年開始的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斷裂、美國發動對中國全方位的圍堵,這些都使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所實施的外向型融入全球市場的戰略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國必須從出口導向的全球化戰略,更多地轉向依賴國內市場,這既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保障中國經濟安全的需要。
劉元春(2020)等研究顯示自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的貿易順差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7 年的10%降至2019 年的不到3%,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多年連續超過70%。國家戰略轉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正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地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實現更加強勁、更加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2020)提到,中國擁有全球產業分類中最完整的產業鏈、最大規模的工業體系、比較完善的生產配套能力和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擁有上億的市場主體和1.7 億多受過高等專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人才,這其中也有我國大學擴招以后帶來的紅利,還有4 億多中等收入群體以及14 億人口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我國正進行新型工業化、數字化經濟、城鎮化建設、農業現代化快速建設階段,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潛力巨大,國內的營商環境、創新環境以及市場秩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中國超級市場的優勢已經全面顯現,這些方面的成就充分表明“由外向內”的戰略調整具有十分堅實的發展基礎,我們有底氣、有基礎、也有能力把經濟發展好。
雙循環的經濟轉型發展需要建立高質量的評價考核指標體系,新格局經濟發展指標要集中體現民生改善、社會和科技進步,注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重視如就業、失業、居民消費能力等反映社會效益的民生方面(張占斌,2018)。
構建即時響應、應對挑戰的指標體系引領高質量發展,經濟的發展應該以改善民生為宗旨,以科技進步為標準。民生改善的指標體系應包含國家基礎建設的主要指標,如就業指標、人才引進指標、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指標,交通出行指標,環境宜居指標,物暢其流、人盡其才是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體現。科技與社會進步的指標體系應包含新基建的主要指標,如網絡通信指標、電商平臺運營指標、數字經濟指標等等。
欠發達地區的政策制定與經濟發展模式應該以民生改善和科技與社會進步為主要目標并以此為考核標準,真正地實現大眾想要的地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以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循環互相促進的發展模式,落實到地區小循環發展,就是要在融入大循環的同時,做好欠發達區域的小循環、微循環和末梢循環。地方經濟的發展必須以民生改善和科技與社會的進步為目標,結合當地的經濟環境和發展條件,找出最適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模式,最優配置本地的資源,形成合力,實現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在高質量的經濟發展系統中,欠發達地區應致力于產業鏈的升級和延伸,明確雙循環發展的目標,重構或完善供應鏈,將本地的產業鏈與國內國際雙循環供應鏈相掛鉤,保持供應鏈較強的韌性和靈敏性,調整欠發達區域的發展路徑和對策,實現地區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雙循環發展模式需要在政府的智慧引領下不斷探索和創新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欠發達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更需要高素質的管理團隊和高水平的管理部門來把握方向,制定政策,實施管理,確保地方經濟系統抗風險、有韌性、高質量可持續運行。雙循環經濟系統的高效運轉,需要政府的高水平治理能力,科學的管理和調控能力,實施閉環管理,循環改進管理水平。實現雙循環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打破智障、消除路障和突破屏障等發展瓶頸,做好智力支持、暢通環路、持續技術突破和技術進步。這些都需要政府制定好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人才有發展,才有技術創新和滿足數字經濟發展的要求。
欠發達地區的小微循環和末梢循環是制約地區發展的瓶頸,打通堵點、連接斷點,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系統循環,充分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區域地方經濟循環要做好延伸和提升產業鏈、重構或更新供應鏈,做好三通兩平臺,即物流道路通、網絡通、信息通,同時建設好電商推送平臺、質量監督性價比平臺。搞好地方經濟小循環、加速微循環和末梢循環,目前我們要更多地解決發展不協調問題,消除相對貧困落后地區的發展障礙,實現城鄉一體化同步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我們抓住“循環”這一關鍵點,用好“暢通”這一實招,升級和延伸產業鏈,優化供應鏈。借助電商平臺、網絡平臺做好產品的推銷與需求的準確把握。以市場和消費者為導向,以滿足需求帶動產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升級完善地區產業鏈,實現內循環的良性運轉。建設靈活有韌性的供應鏈,利用電商網絡平臺等,推送特色產品和優勢產品,融入國內、國際產業鏈,充分挖掘市場,在做好內循環的基礎上實現與外循環相輔相成的穩定發展和運行。
欠發達地區需要找到適合本地的發展模式,在保持內循環主動脈暢通的情況下,融入大循環,更好地實現小循環和微循環,保障區域經濟協調同步、高質量發展。對于地區的小循環、微循環和末梢循環必須做好三通一平臺,即物流暢通、信息暢通、資金暢通,同時搭建好電商網絡平臺。物流和信息暢通是基礎,是招商引資和生意往來的必備條件,物流和信息暢通是資金暢通的前提,它們通了,資金流也就通暢了,地區的經濟就能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欠發達區域雙循環系統應做好系統高質量運行的基礎建設,為系統的運行提供良好的條件,從系統的角度建立和完善柔性抗風險的產業鏈、供應鏈,通過對系統內部和外部的適應性協調控制,實現經濟與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處于雙循環戰略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本文提出了設立以民生改善、科學技術和社會進步為目標,升級和延伸產業鏈,重構和完善供應鏈,暢通地區發展之路,暢通小微循環和末梢循環,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升級產業鏈和完善供應鏈的發展模式,以此推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快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