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思佳 天津師范大學
根據2014年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我國財務部門明確提出“管理會計”概念,將其闡釋為:為企業內部管理需求服務,借助信息數據將業務活動與財務相融合,對于提升企業管理水平,輔助科學決策具有重要價值。本次“意見”中首次提出了業財融合的思想。隨著我國財務管理規范的發展,多次提到“業財融合”,且在2016年明確提出業財融合要求:“將管理會計納入企業管理決策體系,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將業務與財務元素融合運用……”[1]。由此可見,業財融合是我國政府及有關部門根據市場發展情況、實際國情、企業發展需求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未來企業經營發展的主要趨向之一。制造業企業要積極迎合未來發展趨勢,主動把握“業財融合”契機,加強企業內部財務與業務各環節的互相滲透,充分發揮業財融合賦能作用,為企業的穩健、長效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根據國家統計局在2020年7月2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1—6月份,全國規模以上的工業制造業企業利潤總額約為25 114.9億元,相較于2019年同比下降12.8%,且降幅比1—5月份收窄了6.5%。在這一時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總額約為6 614.1億元,股份制企業利潤總額為18 247.1億元,外商投資企業利潤總額約為6 486.4億元,私營企業利潤總額7 119.8億元。根據統計分析,可以發現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9個行業的利潤總額同比增加,1個行業呈現持平,31個行業呈現利潤減少的情況。這組數據可以側面體現出目前我國制造業企業所處環境不容樂觀;總利潤的降低是由于制造業企業的經營活動經濟效益有所減少,同時市場環境中的經營成本不斷提高,促使企業脫離了飛速發展、高利潤的時期[2]。此時要想保證制造業企業的經營利潤,更好地面臨復雜的市場環境,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財務管理與業務管理,充分發揮其中價值,提高業務活動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財務風險防范,以此避免制造業企業在新的發展環境中始終處于利潤同比降低的處境。
《管理會計基本指引》是2016年實施的、針對企業財務管理及業財融合管理的重要文件,為業財融合的落實與推進提供規范要求,將管理會計作為各種業務決策、業務管理的重要依據之一,從而實現財務與業務信息流的共享與交互,形成企業內部的數據信息共享機制,則財務人員可以更具體的掌握企業不同業務部門、不同業務環節的數據資料,分析企業綜合發展情況;促使各部門、業務負責人都能夠理解財務目標。業財融合在制造業企業中的應用價值具體體現如下[3]。
第一,能夠提升制造業企業管理水平。構建高效業務團隊、拓展業務市場、維護市場占比,就需要精準控制市場風險。此時財務人員遵循業財融合理念,主動了解企業各部門、環節情況,將大量業務數據作為企業財務分析資料,這不僅能夠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有效、持續運行,還可以全面提升企業的經營經濟效益。在業財業財融合中,企業其他部門能夠更好地了解財務目標,財務部門也能突破封閉局限,更多地了解不同業務環節的情況與需求,以業務活動需求作為開展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將企業經營各環節數據、信息精準反饋到財務部門,形成信息資源共享模式,有助于實現企業資源高校利用目標,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4]。
第二,能夠有效增強制造業企業的抗風險綜合能力。市場經濟飛速發展,各領域業企業規模日益擴大,相應的項目類型、投資額度也在不斷增加。此時企業需要承擔較大的生產經營風險,面臨復雜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業務”的作用,主動分析更多的風險點[5]。企業引入業財融合理念,讓財務部門人員使用管理會計知識展開業務數據分析,根據業務部門的實際情況給與合理建議與意見,輔助生產、銷售等不同性質的業務部門完成風險評估與分析,整改風險漏洞,對風險點展開動態監控,能夠更好的將制造業企業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維護企業的穩健發展狀態。
建議樹立科學財務理念,以此為開展一系列業財融合活動的理論依據,促使企業業財融合活動更具針對性。財務共享理念,是一種較為新穎的企業財務管理理念,建議工作人員要深入理解財務共享基本邏輯與運行原則,了解財務共享的優勢與劣勢[6]。簡單來說,財務共享模式之下展開財務管理,就是將分享的財務管理為資源匯集到一起,從整體層面統籌管理財務數據,提升企業財務管理的一致性。制造業企業經營中環節較多,涉及日常管理、材料采購、設備采購與維護管理、財務管理、生產制造、銷售業務、售后服務等,不同部門在日常經營過程中會自然產生財務數據。此時需要遵循共享理念,將這些數據全面采集與整理,成為業財融合管理的基礎資料,之后有針對性地分析不同部門之間的聯系,以具體部門數據作為針對該部門開展財務管理與決策輔助的重要資料。此外,建議企業要加強對數據技術的應用,構建企業內部業財融合系統,構建內部財務部門與各業務部門的聯系技術、信息實時共享機制,促使財務人員能夠隨時獲取各部門數據信息;讓各部門能夠更及時的了解自己部門的業務經營情況,采納財務部門提供的合理建議,提升企業財務與業務綜合水平。
業財融合的實施不僅在于業務資料在財務管理中的運用,更在于借助業財融合的理念與有關文件,加大這一思想的宣傳,在企業內部營造融合工作文化,更好地推進這一理念在各個環節的滲透,使各部門員工、負責人均能夠明確自身的財務、業務職責,進一步增強企業經營管理軟實力。在實踐過程中,根據《管理會計基本指引》政策內容,結合企業自身實況,構建健全的管理會計組織體系,明確體系中的業財團隊成員、營運人員設置,同時指派專業的財務人員進入業務部門,加強財務與業務人員的交流互動,促使雙方能夠更直接了解對方需求,突破業務與財務屏障。一方面,業務部門能夠根據財務指導更好、更穩妥地制定經營計劃,進入市場環境;另一方面,財務部門能夠全面獲取業務數據,為之后的數據分析奠定基礎。另外,還可以定期組織財務與業務部門人員集中學習,一起學習簡單的財務專業術語、業務專業術語,既能夠提高業務與財務部門的溝通效率,又能夠促使業務人員了解更多的財務知識,將這些知識運用于生產、銷售環節[7]。
建議從具體的財務環節入手,一步一步融入業務元素,進一步強化企業財務預算管理與成本控制成果,實現制造業企業業財深度融合。從預算管理環節入手,需要業務部門詳細了解財務知識,分析預算細節、預算編制的執行階段性計劃,將預算管理任務分解到各個業務部門、業務負責人與具體的一線業務員身上,促使業務活動的展開成為落實預算編制的基礎過程,實現業財融合[8]。從成本管理環節入手,建議要財務部門詳細了解生產過程、業務銷售等不同環節的工作流程、影響因素,掌握業務環節中復雜因素及其可能引起的成本控制問題,從而更有方向的展開成本管理。另外,借助業財融合契機實施精細化管理,對企業各個部門、崗位的費用進行控制,避免業務過程中出現成本費用管理誤差的情況,以此有效降低企業經營風險。舉例分析,在某零構件制造業企業中,負責某工程1 000多個零部件的生產與倉儲保管,預計本年度銷量為8 300萬件。根據庫存周轉次數公式——“周轉次數=總銷量/計算其日均庫存”,可以發現,日均庫存越多,周轉次數越少,相應產生的費用也就更低。因此,財務人員可以主動聯系銷售環節、倉儲環節業務人員,加強對庫存管理的成本控制,以此降低庫存保有,降低經營成本,充分體現業財融合優勢[9]。
綜上所述,立足現階段制造業企業發展數據可以發現,各企業已經從原本的快速發展階段逐漸進入了穩步發展時期,甚至一些制造業企業的數據呈現回降趨勢。這就需要制造也企業以提升發展質量、經濟活動穩定性為核心,加強內部財務管理,通過財務管理強化抗風險能力,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經營活動效益。因此,在業財融合推行過程中,不僅要將業務與財務互相滲透,強化業務人員的財務意識;還需要有針對性地關注預算、成本控制環節,靈活利用數據技術,構建業財統籌模式,為制造業企業的長效發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