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光 江蘇蘇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在經歷金融危機以后,我國經濟環境沒有出現明顯轉變,小微企業在這種內外夾擊的現象下,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加快企業發展。現階段,國內小微企業普遍存在貸款難的現狀,其中因與金融機構之間信息不同步導致的貸款難題普遍存在,在大額貸款時面臨的難度增幅加大。本文主要探討如何通過小微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的途徑,為解決融資難題提供有效性參考。
在進入21世紀之后,國內小微企業擁有了良好、健康的發展環境。據統計,小微企業注冊數量已超過1億家,在全國企業中占比99%,小微企業對國內GDP具有一定的提升效果,貢獻超過有60%;稅收方面具有50%以上的貢獻,有效推動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
2014年以后,國家經濟發展出現了放緩現象,行業景氣指數持續減少,就業問題越來越嚴峻。面對社會中就業難的大環境,小微企業表現出強大的吸收就業能力,吸收就業率達到75%以上。小微企業在世界范圍內被公認為是一種根本上解決就業的有效途徑,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就業機會[1]。
現階段,我國小微企業行業占比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約超80%。小微企業可通過創新的途徑進行生存和發展,在創新同時需具備完善的促進機制,能夠有效提高工作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在市場體制的持續完善下,小微企業需要適應社會新常態,通過技術創新推動企業發展進步。
小微企業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并且經營形式靈活多變,無需過多資金投入。國內的小微企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區域特征,沿海地區相對其他區域更有利于小微企業發展,能夠使該地區政府獲取一定的收益,當地群眾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2]。
內部融資包含三種形式:原始股本、留存收益、折舊,是創建企業過程中原始資本的留余。作為小微企業流通運作資金的重要方式,經分析,小微企業的內部融資主要有范圍廣、成本低、風險小以及期限長等特征,與企業的發展和生存息息相關。部分小微企業通過原始成本累積形成資本,減少成本風險,因存在財務體系不完善,知名度較低,所以應用外部融資方法比較困難,因此內部融資成為當下最常用的融資渠道。
外部融資指的是企業通過中介或直接將外部資金融合到一起,變成企業發展所用資金。外部融資最直接的形式是銀行貸款、發行資本市場股票、融資租賃以及債券等[3]。隨著小微企業的持續發展進步,內部融資已經無法滿足發展需求,在企業不斷擴展生產規模、創新技術手段時,就需要面向社會進行外部融資。外部融資能夠對社會中的閑置資金進行有效集合,優化社會公共資源配置,減少系統性風險。
外部融資產生了債務與債權關系,是企業發展與經營的關鍵手段,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小微企業良好發展。外部融資有間接和直接兩種融資方式,但因外部融資方式具有期限方面的限制,導致融資存在一定風險,例如在債務、成本等方面。間接融資主要通過銀行發行的各種債券以及理財產品,對社會中的閑置資金進行吸收,并將其提供給有資金需求的投資者,達到資金融通。其中包含很多形式,理財產品、銀行貸款、承兌商票以及融資租賃等;直接融資:市場中資金需求者向資金供給者直接進行資金融通,并形成信用關系[4]。直接融資主要工具包含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資金、民間融資以及資本市場中發行的股票與債券。
目前多數小微企業使用內部融資方式。通過企業發展的多年累積進行自給自足。這種融資方式相對而言存在一定的難度,在融資周期、利率等方面并不適合剛起步、融資能力較低的小微企業。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小微企業在融資渠道方面選擇不多,主要通過內存累積收益完成資金周轉,從長期發展的角度看,該方式并不利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融資成本、風險是小微企業需面對的主要風險項之一。貸款、風險擔保、保證金以及抵押物登記評估費用等,均會造成融資成本增加。貸款利息根據市場經濟價格的波動而持續轉變和浮動,幅度點基本在20%以內,在小微企業整體融資成本里面,抵押物登記費用通常占20%,擔保費用占4%。部分小微企業會應用非正式融資手段,導致企業資金來源渠道缺少正規性,甚至還會缺少法律的有效監管[5]。
提高小微企業融資能力的發展,可參考下述幾種途徑:第一,在發展與經營時,需要持續更新企業的決策與經營內容,在法律允許范圍里面開展所有經濟行為,將與企業發展相關的各項法律法規作為開展融資活動的基礎與前提。企業應該持續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將權力職責不清晰的問題良好解決,進而保障企業金融機構與內部信息之間的良好匹配。第二,小微企業需要在信息化建設進程中,進一步實現賬務公開,保障企業各項信息指標的透明性。持續完善財務管理的建設工作,建立完善的內部財務管理機制,根據相關機制的標準與要求嚴格執行工作,對財務管理觀念進行積極創新,轉變小微企業經營方式,進而為企業領導者提供有效的科學決策依據。在企業內部建立有效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統,對ERP系統進行引進,利用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促進小微企業良性發展。第三,持續累積自身信用,提高自身企業的口碑實力與市場競爭力。在開展生產工作時,需要嚴格認真對待,保持與銀行關系的良好透明性,設立優質、先進的法人形象,提高企業經濟活動信譽,持續依法納稅,進而獲取金融機構或銀行的良好認可,對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現象進行良好解決。
基于當前小微企業在融資渠道、途徑等方面的局限性分析,部分銀行需要持續深化發展與改革,站在銀行角度來看,因為貸款具有硬性權限,所以應該對直接審批貸款權進行取消,讓大部分融資能夠向部分經理不發達地區流入,在大中型城市轉移至小型城市,提高融資的成效。并且,需要對國有四大銀行的組織內容與改革成果進行持續完善,提高現階段區域劃分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將核心價值作為關鍵依據,提高小微企業經濟資源的信息化處理水平。有關部門需要加強針對小微企業特征的融資服務的開發,同時改善其服務質量,并將當前市場特征作為重要參照。基于小微企業的融資服務體系方向分析,有關部門需提供必要的可執行方案,充分保障小微企業融資體系開發,多方借鑒先進的服務理念,建立的體系需具有針對性強、適用性強的特征,保障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進而有效減少企業信息收集的成本。最后應該持續完善建設信用擔保體系。相關政府應為小微企業構建良好的融資與投資市場,創建具有地區特色的擔保體系[6]。與商業銀行聯合構建信用擔保風險補償機制,設立科學、合理的補償金額。在擔保風險補償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補償擔保資金制度,進而保障小微企業擁有穩定經濟來源。
首選,對小微企業融資環境進行持續優化。近年來我國經濟市場面臨一定經濟危機,需要提供無斷點、長期化的融資途徑,并保證融資服務的安全性,是政府穩定經濟運行的重要舉措。將項目資金投入發展前景好的小微企業中。其次,對財物稅收制度進行持續完善。在進行投資的過程中,小微企業必須進行充分評估,通過財務稅收政策的指引降低經濟負擔。與此同時,還應該對稅收環境進行完善,通過征管制度改良等形式,提高和小微企業的互動環節[7],基于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的視角制定有關指導策略。通過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實現科學合理性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讓小微企業在市場競爭、技術提高以及信用擔保中獲取科學準確的信息,降低小微企業的門檻標準。政府應平等看待小微企業,發現其發展優勢與潛力,為其打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讓小微企業能夠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在當前市場經濟體系中,小微企業在融資方式、渠道等方面存在改善空間。因此需通過完善自身信息化建設水平的途徑,提高自身信用意識,同時相關政府部門也需要為小微企業創建科學合理的融資渠道,打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以此為基礎改善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創設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