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雪 中國建設銀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事業部
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普惠金融。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發展普惠金融”以來,我國普惠金融探索實踐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普惠金融已經成為我國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發力點之一。商業銀行將發展普惠金融作為業務發展重點,甚至提升至戰略高度,充分發揮了“急先鋒”“領頭雁”和“主力軍”作用。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通信、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逐步成熟,數字技術與金融業務不斷融合,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發展已成為大趨勢。2016年,杭州G20峰會首次提出數字普惠金融概念。加快推進數字普惠金融,既是商業銀行解決在普惠金融業務發展中面臨的高成本、低收益、效率和安全不平衡等諸多困境的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更是商業銀行擴大服務覆蓋范圍,提高服務便捷性與可得性,提升服務質效的一次重要機遇。
與傳統普惠金融相比,數字普惠金融在服務范圍、運營成本、服務質量、風險管控等方面均有著顯著的優勢:
商業銀行往往以盈利為目的遵循“二八”定律,即選擇資金實力較強的高凈值客戶,而放棄經營實力較弱且風險隱患較大的“長尾”客戶。數字普惠金融突破傳統模式,一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打破地理區域限制,讓普惠金融服務拓展到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的貧困及偏遠地區,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利用大數據技術,降低金融服務門檻,讓原本缺乏金融服務弱勢群體也能輕松享受普惠金融帶來的福利。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商業銀行逐步用線上平臺替代傳統物理網點,客戶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線上渠道便可辦理大量金融業務,減少了營業網點和人員的設立,降低銀行運營成本。與此同時,商業銀行借助金融科技力量,能夠更加容易獲取全面、準確、客觀的客戶信息,并對客戶的需求和風險特征進行智能化評估,極大地降低了商業銀行的風險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時也大幅減少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
數字技術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務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開創了業務發展新模式。一是實現精準營銷。商業銀行通過多渠道、全方位挖掘客戶信息,精準識別客戶需求,提供主動化服務,實現了由等客上門向主動營銷轉變,由單一獲客向批量化、場景化獲客轉變,提高了營銷效率。二是豐富產品供給。商業銀行針對小微企業抵押物不足、缺乏有效增信手段等問題,通過信息資源整合、模型運算等方式,客觀評價客戶履約能力,設置自動化審批準入條件,創新推出一系列符合小微企業“短、小、頻、急”融資需求特點的純信用信貸產品,有效解決客戶融資難問題。
商業銀行運用數據模型,建立多維度、智能化的小微企業信貸業務風控體系,實現全流程線上風險管理。一是建立大數據選客控險機制,通過引入工商、稅務、海關、司法、征信等公共數據,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難題,為貸前調查及客戶準入提供判斷依據。二是建立模型化系統排險機制,運用信貸風險評估模型,對每一筆貸款實現標準化全流程監控。三是建立全方位預警避險機制,系統自動篩選觸及預警紅線的客戶,并發出警告信號,使風險防范更加精準和高效。
雖然技術進步使普惠金融服務質效大幅提升,但在運行機制、技術應用、人才儲備、風險管控等方面也面臨一些難題。一是運行機制不暢。商業銀行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業務需要多部門、多條線協同配合,然而各條線間業務相對獨立,跨條線合作流程繁瑣冗長,難以用便捷的行動滿足普惠金融客戶需要。二是產品創新不足。各家商業銀行產品和服務創新模仿程度較高,存在同質化傾向,較難滿足多元化、差異化的金融需求。三是復合型人才短缺。數字普惠金融對金融從業人員的要求較高,需要既懂金融業務又懂信息技術的“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而目前銀行的選人用人和激勵機制尚不健全,在人才的儲備上存在缺口。四是風險防控能力滯后。數字普惠金融涉及的目標群體更加廣泛,金融行為更加復雜,數據的使用顯著增加,可能導致信息泄露及法律合規風險,對銀行的風控工作帶來更大考驗。
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是推動商業銀行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商業銀行要不斷建立和擴大數據優勢。一是以客戶為中心,整合業務數據,建立統一平臺,打通數據孤島。二是加大與政務服務平臺及第三方平臺的合作,通過外部數據的采集和應用,拓展銀行數據庫范疇。三是提高對各類數據加工和分析能力,為客戶精準畫像提供全方位數據支持。
普惠金融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商業銀行要努力構建多維度數據應用生態場景,提升數字產品生產力。一是深挖場景需求,促進場景和數據的深度融合,為客戶搭建平臺金融服務生態體系,實現“場景在前,金融在后”互聯網場景化引流獲客。二是結合不同場景下的客戶需求,為其提供“千人千面”的個性化產品設計,加快產品的更新迭代速度,及時滿足多元化的市場需求。
大力推進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智能化信貸風控管理體系建設。一是整合多維度指標,實施對重點區域、行業、產品風險的動態監控,由貸后指引貸前,抓好貸前客戶選擇關。二是完善智能反欺詐平臺建設,將客戶欺詐行為融入日常客戶選擇和運維中,建立欺詐風險排除機制。三是細化貸后管理流程。強化風險預警平臺建設,擴建預警指標模型庫,完善小微企業前瞻性風險預警處置機制;建立不良資產核銷長效機制,打造以數據為核心驅動的智能催收體系,推進小微信貸業務自動化核銷進程。
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關鍵在于建設一支高質量的人才隊伍。一是加大與科技公司的合作創新,拓寬金融科技人才引進渠道,加強人才庫建設。二是整合部門資源,暢通培訓通道,推行人才跨部門輪崗交流制度,培養既懂金融業務又懂信息技術的“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三是加強資源配置,建立健全考核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隊伍中。
近年來,部分商業銀行在數字普惠金融方面積極進行探索和實踐。例如,工商銀行的普惠金融服務2.0,建設銀行的“小微快貸”系列產品,中國銀行的“中銀企E貸”系列產品,農業銀行的“農銀e貸”系列產品。但從總體來看,商業銀行數字普惠金融仍處于起步階段。在我國“十四五”經濟高質量發展時期,商業銀行應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進一步推進金融科技戰略,走好可持續發展的數字普惠金融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