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琴 貴州電子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眾所周知,每一個開車上路的司機,都必須學習并考核通過交通法規。經濟法律法規于每一個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人員的意義,就等同于交通法規于每一個開車上路的司機的意義。所以,經濟法知識的學習于高職院校經濟類專業學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一直以來,經濟法學科都是高職院校經濟類各專業的必修課。但由于某些原因,出現被忽視淡化的個別情形,比如有開成選修課的,有開設課時不夠的,甚至還有根本不開課的。經濟法這門學科被忽視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認識偏差,重專業知識輕法律意識。一些老師認為會專業技能重要,知法不重要,學不學都不影響學生畢業就業。或者由于對經濟法學科內容的不了解,誤以為只要開設法律基礎知識課程,就能代替對經濟法的學習……法制意識不僅包含每個公民一般意義上的知法守法,還包含專業人士在從事專業活動時的依法作為。專業人士必須知悉和遵守專業領域的法律法規,這是職業技能人才法制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狹義理解了法制教育和法制意識培養的內涵是經濟法這門學科被忽視最主要的原因。經濟法知識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才不可或缺的必備知識和武器。經濟法是一門獨立的必修課,其內容即市場經濟活動中必須遵守的經濟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絕非是其他任何課程能替代的。
第二,課時縮短,課程不能正常開設。職教改革,為促進產學合作育人,現階段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調整為“2+1”的方式,即兩年在校學習,一年到企業頂崗實習,在校理論學習的時間比原來少了一個學年,什么課上、什么課不上,在課程安排方面本應更慎重地取舍,而此時經濟法課程會被草率取消或縮減課時。
不難想象,如同不懂交通法規就開車上路一樣,縱使司機的駕駛技術有多好,又能開出多遠呢?而如果學經濟的學生不懂經濟法律法規,不知道公司怎樣設立、怎樣運作?不知道市場主體該如何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會簽訂、審閱各種合同,不知道合同該怎樣履行?不知道采取的競爭行為是否正當?不知道商品的生產和銷售有哪些禁止性規定?不知道消費者有哪些基本權利?不知道哪些行為屬于侵犯商業秘密?不知道商標該怎樣保護?不知道糾紛產生后如何處理?不知道哪些行為是侵權?不知道怎樣去維權?……在不具備基本的經濟法知識的情況下,他們就要赤膊上崗,去進行各種市場經濟活動,如此的狀況,與不懂交規的司機無異,橫沖直闖,盲干蠻干,縱有職業技能,也不可避免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闖下禍端,小則影響到其所在企業的效益、聲譽,大則影響到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甚至影響到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還將擾亂他們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于企業、于社會、于自己都有害無益的。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目標做出相應調整,就業導向由“職業指導”向“職業生涯教育”轉換;學生能力培養由“專業能力”培養向“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轉換。在今年4月12號至13號召開的職業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持立德樹人!而加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正是立德樹人重中之重的要務,“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
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就是要培養德才兼備的崗位人才。不同的崗位除了有不同的技能要求,還有不同的職業道德、不同的法律規范,就如同駕駛員不僅要能開好車,更要能熟知交通法規并自覺遵守交通法規。任何崗位合格人才素質都包含著不可或缺的這兩部分,必須兩者并行,絕不能顧此失彼。學習經濟法知識是經濟類學生構建法制觀念、學法、知法、守法的必然要求,是其職業素養、職業操守養成的關鍵,是其職業技能得到展示和發揮的前提,是其職業生涯發展順暢的保障。法是道德的底線,若不知法、不懂法,立德樹人從何談起?學習經濟法律知識,是對培養經濟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踐行,是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眾所周知,每年都有大批高職院校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這不僅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能人才保障,也帶動了各行各業從業者整體素質的提升。事實上,很多用人單位在選擇畢業生時,并沒有那么嚴格的限定具體專業對口,并非只考量專業技能,而是會考察畢業生的綜合素質。用人單位認為,即使畢業生的專業技能有所欠缺,通過工作中的實踐鍛煉是會熟練成長起來的。但是如果這個人在職業道德、法制意識方面沒有正確的認知態度,沒有對職業生涯發展的考慮,那么再好的起始技能也走不長遠,甚至還會迷失方向,誤入歧途。一個人素質的高低最直接的考評就是看其言行是否符合規范,做人做事是否有道德意識、是否符合法律法規,這將關系到能否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社會主義法制為基礎構建的市場經濟。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作為市場規制的經濟法律法規也將更加完善,其作用將影響和滲透到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甚至每個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會更加繁榮,參與到其中的主體的類型、主體的行為、競爭的方式也越來越多。資源的利用,利益的分配如何把握,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不論是管理活動還是生產經營活動,都必須依法依規。而在這些生產經營的大軍中,為數最多的就是畢業于各種職業院校的職教生,融入社會的他們必須獨立的思考、選擇、決定。若只有專業技能,沒有法律意識,或者法律素質與其專業技能發展失衡,勢必會影響他們的正確抉擇,甚至迷失方向,鑄成大錯。經濟越發展,法制越健全,對專業人才的依法辦事的能力要求越高、越全面、越具體。能干事、干好事的人才能被企業和社會認可,才是真正受歡迎的人才。經濟法律法規作為生產、流通領域的強制規則,不論是誰,要參與經濟活動就必須遵守,就如同司機必須守交規,否則就會受到處罰,甚至吊銷駕駛證。良好的交通環境需要每一個上路的司機都遵守交通法規,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同樣需要每一個參與者都遵守相應的市場法規。市場經濟是否依法有序健康發展,必然依賴于市場主體的行為是否有序,而具體又取決于每一個參與市場活動的人員是否有經濟法律意識。畢業生兼有一定的職業技能和運用該職能應知應會的法律知識,踏入社會后就能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能做到在法制框架內運用技能,合理合法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如果一批又一批具有法律意識的人才源源不斷加入到市場經濟活動中來,逐步形成每一個參與的人員都知法、守法、依法辦事,勢必逐漸刷新和凈化市場環境,那風清氣正的市場秩序就能實現。在建設法治國家、開啟全面依法治國新時代的當下,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不僅有利于維護企業利益,有利于推動整個市場秩序更加健康有序發展,助推國家法治建設的進程,還有利于促進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以及人生價值實現。
對經濟類專業的學生來說,經濟法律知識的學習與職業技能的學習從來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學習法律知識讓學生知道工作中只能依法辦事,沒有捷徑,只有真本事才能站穩腳跟。老師要深層次地思考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要育出來的是什么人?是依法辦事的人還是盲干蠻干的人?要明白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法律法規要求,專業人才干專業的事就要懂專業的法,絕不是僅僅掌握一些人人都知曉的法律常識就能干好工作,履行好職責。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課程設置更要以學生為本,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更加合理規劃和利用好有限的課時,摒棄講求形式、嘩眾取寵、大而空,某些看似高大上,實則無針對性、實用性的課程要少開或不開,要給類似經濟法這種學以致用的實用性課程留下相應的課時。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和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以及高職教育發展規律,本著“以崗位為導向,以能力為目標”、“理論夠用,注重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原則,不同專業的畢業生,今后工作領域不同,崗位不同,所要直接運用到的經濟法律知識也有所不同。比如,營銷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合同法律知識、價格法規、產品質量法規、商標法規、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財會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會計法、稅法、支付結算法律法規等;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必須掌握電子合同、電子認證、電子簽名、網上支付等相關法律法規;物流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物流各環節不同類型合同的簽訂、履行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知識等。課時有限,必須結合學生的專業需要,合理高效的安排教學內容,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并能有效及時地銜接和加深他們在工作中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識,更好的踐行知行合一,提高運用法律服務于經濟活動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結合職業院校多數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不高,教師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愿意參與到課堂教學和討論中來。案例教學、課堂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等都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可以多多運用。教學方法掌握得當是非常重要的,能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采用案例教學時,選取的案例應當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或學生易于理解的一些素材,這樣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所學的法律知識,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在自己的身邊隨處可見、隨時可用的。同時要鼓勵學生將學到的法律知識運用到設計的案例或生活中的實例來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實踐,感受學以致用的心理愉悅,以激發出他們潛在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教學方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來扮演案例中角色,讓他們在模擬情境中,對法律規定、法律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感悟法律,體會法律的尊嚴、權威和公正,感受法律的正義與公平,這會讓他們對將來的崗位工作滿懷信心和期待。
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其法律素養,教師要以身作則,模范遵守法律法規。教師要加強學習,更多地掌握法律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法律素養。上法律課的教師,要及時參加法律知識更新培訓,避免在教學中知識陳舊,內容滯后、形式教條,缺乏時效性和實用性。要更多找尋和收集市場經濟活動中學生喜聞樂見的具體案例和材料,將這些素材結合教學實際進行整合,靈活運用到教學中,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引領學生樂意去學法、知法、守法,用法,自愿成為一個有法律素養的專業人才人,以積極的心態和極強的法律意識面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創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