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金龍
安全生產管理的終極目標是不發生事故。如何確保不發生事故,管住隱患是根本。要管住隱患,就要管住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和管理上的缺陷。信息化手段的運用,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人的不安全行為,根源在意識。安全意識的喚醒,要有人不停去說,不停去勸導。過去靠嘴巴說,靠喇叭喊,靠板報宣傳,靠標語警示……如今網絡信息高度發達,各類法律法規、管理制度、操作規程、事故警示數不勝數。我們只要稍微留些心,對這些信息予以甄別、遴選,再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適當加工,轉發到微信工作群,廣而告之,普及安全知識。特別是有的圖片、視頻的教育方式,更容易為普通勞動者所接受。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之余,安全意識必定得以強化。
物的不安全狀態,根源在設備之本質安全。設備的本身狀況怎樣?設備運行久了物件老化了狀態又怎么樣?過去要靠人去檢查、維修、保養,如今有信息化手段,設備運行實時監控,油、電、氣信息聯網,檢查保養項目連鎖管控缺一不可,故障實時報警,一些大型集裝箱碼頭更是運用了智能化管理,實施了全自動化操作。這樣,設備上的毛病只要出現,技術人員立刻就能得到反饋,迅速處置,讓設備運行始終處于安全的狀態之下。
管理上的缺陷,根源在溝通。人與人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過去往往信息不同步,傳達不及時,你弄你的我弄我的,管理上容易扯皮,發生了問題互相推諉。運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實現員工之間、部門之間第一時間順暢溝通,有問題第一時間反饋,責任人第一時間整改,有困難第一時間溝通解決。這樣,做到隱患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理,第一時間消除,確保安全生產。
當然,凡事有利必有弊,信息化手段的應用,最大的弊端就是在于可能造成責任的落空,信息隨手一轉發,不顧對方是否收到,就默認自己的責任完成了,這就非常容易造成信息不對等,責任不落實,所以對于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必須加以規范與限制。
要避免這一弊端,必須要做到責任到人、信息暢通、反饋及時。首先,如果一個單位確定了某一流程可以在信息化系統上完成,那么在該系統上就必須有該流程各環節的責任人信息,避免相互推諉扯皮;其次,要做好員工的普及與培訓,確保員工都會操作、會使用,在工作時間內確保在線,能夠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回復;最后,一定要確保收到責任人的回復,比如在信息系統中增加限制,如果沒有收到責任人的回復,則不能進入下一環節,避免信息遺漏、責任缺位。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信息化是潮流,更是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運用好信息化管理手段,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保證責任的落實,只有責任落實、信息對等,才能幫助我們更加科學高效地搞好安全管理,促進企業安全生產。
編輯 朱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