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立
(湖南工商大學 會計學院,長沙 410205)
數智化時代的本質是以數字信息技術驅動的一輪經濟社會變革,人類逐步邁向平臺經濟與智能算法社會。所有經濟主體只有順應時代潮流,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會計作為一個古老的行業,在此次變革中受到了極大沖擊,在“大智移云物”技術逐漸成熟并迅速推廣的影響下,傳統的會計核算工作將逐步由財務機器人完成。此時,會計人員如果不能及時完成角色和職能的轉變,會計職業將可能真如傳言般“消亡”。
高校會計類專業(通常包括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等專業)肩負著培養會計行業合格人才的使命,理應緊跟時代步伐,將業界最新發展趨勢反映到人才培養的目標和過程中,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然而,當前高校會計類人才培養普遍存在理念落后、無法適應行業變革與發展需求的問題,特別是其中的實踐訓練環節,大多高校都沿用傳統模式強調對學生會計核算能力的訓練,忽視分析、決策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導致人才整體素質,特別是動手能力與現實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會計是一門理論與實務緊密結合的學科,設計一個理念先進、科學高效的專業實踐平臺是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關鍵。本文結合數智化時代會計行業發展趨勢,提出了會計類專業實踐共享平臺的建設構想,從建設目標、建設意義以及建設內容等方面做出了相應闡述。
以滿足數智化時代對會計人才素質的客觀要求為導向,充分運用“大智移云物”技術,通過改造實驗室軟硬件條件,整合高校會計類專業實踐課程、實踐教師、實踐資料、實踐基地四類資源,創新實踐模式,構建一個綜合性、開放性、前沿性的實踐共享平臺,實現會計人才培養質量的整體提升。
1.2.1 適應數智化時代會計人才培養需求
數智化時代要求會計人才從核算型向分析型、從專業型向復合型轉變,會計人員除了應該系統全面地掌握會計學科知識,還需要熟練運用大數據信息收集分析技術,了解人機交互、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以及物聯網技術。實踐共享平臺的建設,力求通過新理念的引導、新技術的運用、新模式的構建,滿足數智化時代背景下會計類人才培養的需求。
1.2.2 有助于實現校內外資源共享
會計類專業的傳統實踐基地通常分為校內實踐基地和校外實踐基地,兩類實踐基地之間通常相互獨立,校內實踐基地無法獲取校外實踐單位的實時數據資料,校外實踐基地也無法充分利用校內眾多資源。實踐共享平臺力求通過大智移云物技術的運用,整合校內外實踐課程、實踐師資、實踐資料、實踐基地四大類資源,集線上教學、線上實習、線上創業、線上服務四大功能于一體,打破校內外時空的限制,實現資源的全方位共享。
1.2.3 有利于實現校企深度合作
目前的校企合作方式一般是將企業設置為校外實踐基地,或者聘請企業高管來校內講學、兼任導師等,但是由于會計職業特點以及行業變革下會計崗位需求的減少,企業作為校外實踐基地,其容量越來越有限,由于企業高管事務繁忙,來校講學的時間也較少,合作無法有效深入。實踐共享平臺建設構想中,力求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將企業崗前培訓、內部審計或者財務部門的部分核算、分析職能轉移至校園內,以業務外包或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開展工作,進一步加強企業和學校之間的合作,既為企業后備人才的培養和選聘提供便利條件,同時也為學生就業或者創業創造條件。
1.2.4 有助于專業實踐體系與“雙創”體系有機融合
專業實踐體系與學生“雙創”體系的建設有共同的目標,都是為了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實踐共享平臺建設力求改革現有的實踐模式,將校內模擬實踐逐步向創業實戰轉化,引導和鼓勵學生以實踐共享平臺為依托開展“雙創”活動,以實現實踐教學與“雙創”體系的有機融合。
實踐共享平臺以校內實驗室為依托,需要具備基本的軟、硬件條件,因此,對現有實驗室進行軟、硬件改造是平臺建設的第一步。具體而言,改造又包括實驗室基礎條件的改造和數智化實踐環境的構建兩個方面。
近年來,高校會計類專業招生規模普遍較大,在校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從而導致實踐教學軟、硬件資源嚴重不足。這一突出矛盾將造成實踐課程時間安排沖突、實驗室超負荷運行等一系列問題,影響了日常實踐教學工作的開展。因此,高校應該擴充會計類專業的實驗場地,確保生均實驗室面積達標,同時對實驗室的軟、硬件設備進行全方位升級。在當今“互聯網+”時代,軟硬件升級應該強化“線上”和“移動”功能,服務器和其他網絡硬件設備要能夠滿足大規模線上應用的需求,各類實驗軟件平臺也應該滿足移動互聯應用的發展趨勢,使實踐教與學都不受時間、場地和設備的限制。
在上述改造的基礎上,為了反映經濟技術的最新變革和行業的發展趨勢,應該充分運用“數智”環境下各種技術手段,引入業界財務工作的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模式,構建一個全新的實踐平臺環境。例如,建設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場景化教學平臺、財務機器人和財務共享中心軟硬件應用平臺等。這些業界前沿理念和技術的引入,能夠開闊學生眼界,使其了解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減少學生畢業后的再學習成本。
開放、共享的實踐資源庫是實踐共享平臺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平臺功能的前提。資源庫中應該整合實踐課程、實踐師資、實踐資料和實踐基地四大類資源。實踐課程可以由校內教師自主開發或者通過校外引進,確保能夠涵蓋會計類專業的所有核心實踐課程,全部采用MOOC、SPOC 等在線教學方式,以便實現課程資源的開放共享。實踐師資應該保證類型的多樣性,涵蓋校內外實踐教師、創業導師以及企業一線財務工作人員等,這些教師可以在平臺開設實踐課程,也可以設立業務指導專欄,或者帶領學生團隊從事創業項目。實踐資料應該包括豐富的財經案例和各類企事業單位的真實經濟業務資料。案例庫用于案例分析類實踐課程,企事業單位的業務資料用于虛擬仿真實驗課程以及學生雙創項目,所有資料盡量實時更新,確保時效性。實踐基地資源應該不斷積累和完善,確保類型豐富,盡可能涵蓋各類企事業單位,同時也應該培育一些深度合作的單位,為收集最新的經濟業務資料創造條件。這些實踐基地資源既可以為學生日后就業拓寬渠道,也能為學生雙創項目培育潛在的業務對象??傮w而言,資源庫的建設應該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確保各類資源能夠在線即時獲取,以實現資源的全方位共享。
會計類專業傳統的校內外實踐模式都存在一系列問題。校內模擬實驗、虛擬仿真實驗等一般都缺少最新的業務資料,同時也無法實現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校外實習則因為實習單位容量有限,一般都以分散自主的方式進行,無法保證實習效果。我們嘗試將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孵化融入實踐共享平臺建設中,一方面,能培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實現校內模擬實踐模式向業務實戰模式轉變,進而實現實踐共享平臺線上創業和線上服務等功能。
會計類專業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具有與生俱來的優勢,因為專業特點,學生對于公司股權設置以及治理結構等方面的了解較為深入,對于各項財經法規和稅務流程也非常熟悉,這些恰恰是創業初期必需的知識儲備。然而,會計類專業學生的劣勢也非常明顯,最為突出的是創業積極性不高,而且市場開拓能力普遍不強。通過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在創業導師或者實踐教師的指導下,依托實踐共享平臺的軟、硬件資源進行雙創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會計類專業學生創業特質方面的不足。平臺中的各類師資可以為學生的創業項目提供指導,平臺中的校外實踐基地資源也可以成為學生創業項目的潛在業務對象,平臺的數智化軟、硬件環境還可以為學生線上獲取業務訂單、完成各類業務提供便利。在實踐共享平臺各類資源的支持下,學生可以成立法人企業,面向社會經濟主體承接代理記賬、管理咨詢、內部審計、崗前培訓等業務,然后在校內成立業務小組來完成相應工作,當業務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可以為專業實踐創造更多崗位和機會,在校內實現學生的批量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