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靜 棗莊市農業農機技術推廣中心
在新時期下,雖然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在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但是由于還存在著諸多的因素制約和影響,農村農業經濟發展還存在著很多不利條件,例如土地資源緊張、勞動力短缺、農業科技水平落后等問題,仍然是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礙和問題。就此,想要更好地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轉型,需要圍繞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對策,探索新的發展有效路徑,加速農業產業配套體系改革與調整,積極推進農業產業混合型發展方式,幫助農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找準更新更優的突破點,是目前關于農村的農業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
新時期主要是指我們國家發展已經步入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其中不僅包括我們的經濟發展速度,還包括經濟發展結構以及經濟發展模式,在新時期下都出現了重大的改革與調整。而農業方面的經濟發展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發揮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農業經濟方面在新的時期下的發展由過去重視發展速度逐漸調整為重視發展質量,更加注重農業經濟發展結構優化。從整體來看,我們的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嶄新的經濟增長點,由傳統單一的農產品為主的經濟結構逐漸向多元化方向轉型,農業經濟發展出現了巨大的變化[1]。農業是以土地等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產業結構,是最為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之一。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全面進入新時期后,農業科技、生物科技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農村經濟方面的轉型。首先,在當前新形勢下各種資源配置得到了優化,農業產業資源配置是農業資源要素在不同區域、不同空間以及不同產業中的綜合配置,新時期下農業產業資源的流動性更強,農業集約化程度不斷提升。其次,農業產業主導產業方面出現了很大的變化,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協調產業內部各項要素,需要在根據最基本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前提下,發揮出現代農業科技的優勢,更好地提高各種資源的利用率,已經是目前農業方面發展的主要表現。再次,以往比較傳統的發展形式更注重經濟增長速度,這與我國新時期下經濟發展模式不符,因此,更加注重質量發展是近年來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主旋律,也就是說,穩定增長經濟的情況下,同時更加關注農產品質量以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才是我們農業經濟發展更加時代主義和現代化的最好表現和變化。
農業經濟發展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不僅關系到社會經濟發展,同時關系到我國糧食安全戰略,這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和重要屬性。可以說,農業經濟方面的良性發展完全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經濟結構大局良性的發展,新時期下我們的農業模式也不斷地從粗放式發展模式向集約化、精細化的發展模式方向改變,但是因為缺乏實踐經驗,我們的農業發展仍舊存在著不足和問題:
產業資源的配置不管是在哪個行業方向上,都是影響該行業的重要因素,農業資源配置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主要內容。在農村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雖然農村經濟發展增速較快,但是農業產業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依然突出,例如土地資源缺乏有效的流轉、農業產業投入資本較大但是效益回收較慢、高素質人才缺乏等,都是農業產業資源配置缺乏優化的集中體現,嚴重制約了當前我國農村地區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與鄉村振興戰略創新農業發展新模式要求不符合,需要進一步完成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
在目前來看,優良的發展模式還并沒有在我國農村全面的實施,轉型還在進行中,依然存在著許多采用傳統粗放式管理的模式,相關農業人員還未深入了解和重視創新模式所能帶來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模式的更高價值,從而嚴重影響了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在土地資源利用、農作物種植資源消耗以及農業資源損耗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缺乏科學正確的實踐指導,農業資源利用存在著較大的盲目性,從而導致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不利于實現農村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目標,多種社會短缺的資源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被大量浪費,造成農業發展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不統一、不協調的問題[2]。
產業化、集約化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但是由于還有部分地區仍然存在著像過去那樣較為分散的經濟形勢,沒有形成集約化、產業化建設,不同農戶所擁有的可種植農業用地面積不等,農業用地整體較為分散,不利于開展大規模農業機械化種植與大規模農業企業的形成。產業化建設能夠將分散的農業資源集中,從而實現農業資源更優配置,逐漸形成大規模龍頭企業,以規范化、管理化的方式去創造經濟發展,顯然我們現在還沒有大范圍的形成這種模式,存在著許多影響和制約因素。
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村人均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需要全面深化農業供給改革,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首先需要優化農業產業資源配置,協調各農業生產要素之間的關系,完成農業經濟發展結構轉型。首先,農業產業資源優化配置優化土地流轉模式,土地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提高農業用地資源利用率,在堅持基本耕地保護制度的前提下,結合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的不斷推進,加速完成農業用地流轉模式優化,從而推動農村地區產業化建設,是當前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其次,加強農業人才資源優化配置,當前農村地區高素質人才缺乏的問題已經十分嚴重,不僅表現在農村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失方面,高素質人才的缺乏更為嚴重,因此需要農村地區不斷提高農業人才吸引力度,為農業人才制定更多的優化政策,積極鼓勵先進農業人才投入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建設,從而補充農村地區高素質人才缺口。第三,農村地區經濟想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社會力量的支持,所以農村地區需要發揮出制度優勢,積極吸引社會力量投入農村地區經濟建設,解決當前農業經濟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從而形成常態化資金獲取機制,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經濟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
集約化不僅有利于實現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目標,還有利于形成農業龍頭企業,發揮出龍頭企業在農業發展方面的優勢,能夠實現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經濟發展資源整合等多項目標,使農業生產各項要素連接更加緊密,從而完成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結構改革。首先,需要深化農業主導產業建設,準確掌握農業市場需要以及產業發展優勢,為農村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主要產業,根據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實際需要,加強農業科技科研工作投入,完善農業發展人才隊伍建設,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推動力。其次,當前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在以農產品為主導的模式下,發展非農產品的附加值產業,充分發揮出現代物流體系、電商產業發展的優勢,加強農產品加工模式建設,從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通過打造綠色農產品、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的方式,建設農業經濟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模式,從而能夠有效提高農民人均收入,落實并推進鄉村振興經濟發展戰略。再次,農業經濟發展需要結合本地特色優勢,大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優勢的農業產業鏈條,整合本地區域內部的農業產業資源,建設本地農產品平臺,堅持走農業品牌化道路,是提高農產品質量、打造農業品牌的有效措施,能夠加速推進農業生產集約化、產業化建設目標實現。
當前我國農業市場環境較好,農業市場發展活力充足,是農業發展模式創新的關鍵時期。為此,需要準確把握農業市場動向,不斷加強農業發展模式創新,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內容:(1)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創新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目標的根本方式,農業科技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業經濟增長質量,所以需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相關領域的資金投入,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使各項農業新科技能夠走出實驗室落實到農業生產中。(2)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充分結合信息時代的基本特點,發展電商農業模式,借助電商模式的優勢,提高農產品銷量,將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發展模式相融合,提高農業產業的服務水平,從而打造農產品銷售新模式,是促進農業經濟健康發展的有效路徑。(3)創新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發揮出農村地區在生態環境方面的優勢,提高對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視程度,從而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通過加強宣傳使人們感受到農業發展的全新變化,從而建設綠色現代化農業發展新模式,是農業發展創新的必然舉措。
綜上所述,本文全面闡述了新時期下我們的農業發展依然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新時期新農業發展的一些合理的措施和路徑,為了農村經濟實現更好的發展,走向規范化、創新化,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希望以上建議能夠對我國的農村經濟建設起到幫助,得以促進農業結構的轉型,向現代化農業發展方向不斷邁進,從而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提高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