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天津市薊州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對企業而言,人力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資源要素,企業要想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從人力資源管理上下功夫。人才招聘,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環節,決定了企業是否能發現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疫情防控的特殊要求,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管理在人才招聘中的作用,才能實現人才就業和企業發展的雙贏局面。
經濟效益的高低,是判斷企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良好的經濟效益才能推動企業良性發展。因此,經濟效益是企業管理的基本議題,而加強人力資源管理,有助于提高經濟效益。人力資源管理,就是對人才進行配置、調整、優化的過程,將合適的人才放在合適的崗位,充分發揮出自身潛力,為企業貢獻知識、技能、經驗、創造力等,成為企業發展的動力來源。
新形勢下,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人力資源成為企業競爭中的重要因素[1]。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而言,為了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必須為人才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制定職業發展規劃,開展教育培訓活動,才能確保人才不斷發展,更好地適應市場發展需求。如此一來,企業的人才優勢得以鞏固和擴大,能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促進經濟活動和各項業務順利開展。
第一,管理不夠科學。人才招聘具有一套基本流程,即企業提出需求→人力資源部門發布招聘信息→開展招聘活動→人員筆試面試→人才篩選和入職。目前來看,人才招聘不夠科學,主要是企業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了硬件上,例如學歷證書、從業資格技能證書等。雖說學歷是敲門磚,但無形中提高了人才準入門檻,不少人望而卻步。究其根源,和我國的應試教育相關,重視理論知識、忽視技能培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第二,缺少長遠規劃。人力資源上的長遠規劃,就是結合人才的專業、特長、技能和發展潛力,來規劃職業生涯,促使人才不斷發展。然目前的人才招聘活動,缺少對人才的長遠規劃,表現如下:1.單純根據崗位要求,確定人才招聘方向,忽視了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只是一個蘿卜占一個坑。2.招聘流于形式,沒有對人才進行深入評價分析,雖然降低了招聘成本,長遠看不利于企業發展。3.人員入職后,企業不注重教育培訓,缺少培養機構和方案,沒有激發人才潛能。
第三,招聘過程問題。在人才招聘的整個過程,前期設計、中期測試、后期培訓,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不能厚此薄彼。目前招聘過程中的問題,是將招聘完全等同于筆試面試,筆試面試結果決定了招聘結果。一方面,如果企業人力部門的準備不到位,對于求職者提出的問題不能很好作答,就會影響求職者對企業的印象和看法。另一方面,面試人員本身如果技能素質不足,僅僅依靠個人喜好對求職者進行評價,就會存在主觀性,阻礙人才引進。
第一,合理制定計劃。企業人才招聘的目的,是儲備人力資源,完善組織結構,提升綜合競爭力,推動企業長遠穩定發展。基于此,人才招聘首先要合理制定計劃,要點是明確本次人才招聘的目標,設置科學合理的要求[2]。具體操作上,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應和各個部門溝通,了解對于人才的具體需求,結合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確定各個崗位人才招聘的數量和條件。然后上報人力資源部門,和高層領導協商后做出決策,才能保證招聘計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如此引進的人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
第二,拓寬招聘渠道。目前常用的招聘渠道有兩種:一是外部招聘,例如校招、社會招聘、網上招聘等。其中,校招面對的高校畢業生,他們的積極性高、可塑性強,很容易適應崗位環境和企業文化,方便人力管理工作。網上招聘信息流通快速,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可以節省時間和成本。二是內部招聘,是采用部門推薦、毛遂自薦的方式,促使現有人員調整到更好的崗位上,有助于員工內部交流,促進員工成長。
第三,優化企業環境。企業環境好壞,是吸引求職者的一個要素,也是除了薪資待遇以外首要考慮的內容[3]。如何優化企業環境:一方面從硬件出發,包括部門設置、組織結構、地理位置、規模大小等;另一方面從軟件出發,包括企業文化、人際關系、部門溝通等。相比于硬件環境,求職者更關注軟件環境,良好的企業文化和內部關系,能讓求職者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人才吸引力。
第四,提高人員素質。這里的人員,指的是企業人力部門管理人員、負責招聘的人員。企業有了明確的招聘需求和計劃后,招聘人員和求職者面對面交流,代表的是企業形象。對這些人員進行培訓,應包括專業知識和個人素養兩個層面。針對專業知識的培訓,能把握招聘主動權,為企業篩選出需要的人才;針對個人素的培訓,能提高人際溝通能力,保持良好的形象,促進服務質量提升[4]。
第五,分析人才特征。這里的人才,指的是剛入職的新員工,通過職業能力培訓,合格后才能進入試用期。在試用期內,人力管理部門要考察人員的工作態度、能力、績效,看是否滿足崗位需求。如果沒有達到本崗位的需求,分析人才特征,嘗試崗位調整,確保人才和崗位相匹配。
在人才招聘和人力資源管理中,信息技術的應用除了網上招聘,還體現在檔案、考核、薪酬管理等方面。
以校招為例,應聘特定崗位的畢業生,可能不止勝任一個崗位,優秀人才能勝任多個崗位。如果他們接受調劑,出現崗位空缺時,就可以考慮培養內部人才,此時人力檔案的信息化建設就發揮了作用。應獲取人員信息,完善人員檔案,關注錯失工作機會的人才,將其錄入人才數據庫;一旦崗位出現空缺,就可以再次聯系,了解目前任職情況,實現人才的二次錄用。此外,已經入職的人員,日常監督、獎懲、晉升等,也要以檔案信息為依據,避免決策出現失誤[5]。
傳統人力管理模式下,人員考核評價需要手工記錄,由于工作量大、透明度低,為徇私舞弊提供了機會;而且考核信息雜亂,后期整理需耗費時間,難以及時發布考核結果。利用信息技術打造人員考核系統平臺,整個考核流程更加規范,采用的方法更加合理,不僅透明度提高,而且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干擾,考核結果能及時發布,員工更容易信服。
企業發展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人力隊伍不斷擴大,組織結構更加復雜,薪酬管理的難度相應提高。實現薪酬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減輕管理人員的工作負擔,提高管理效率[6]。尤其是流動性較強的崗位,計算薪資時不能采用統一標準,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采取多種套賬方式,設定好每個套賬的計算公式,并將員工歸到不同分類中,就能高效計算,更快得出薪酬計算結果,實現薪酬管理的創新。
以天津市為例,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為了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緩解就業壓力,創新人才招聘模式和方法,既幫助企業渡過疫情難關,又助力人力資源管理上升到新臺階。人才招聘方法簡要介紹如下:
第一,搭建線上招聘平臺,創新招聘模式。集中發布企業用工信息,積極推廣網上招聘、遠程面試等線上服務,為廣大求職者和企業提供公共就業服務,有效開展就業幫扶,促進人崗精準匹配就業。其中,和中天人才、北方人才等市級人力資源網站互聯互通,面向京津冀推送用工求職信息,強化崗位供給,促進人崗精準對接。2020年共舉辦專場招聘會、撮合會102場,網上直播招聘活動3場,網上發布招聘信息49期,共計提供就業崗位3.1萬個,達成就業意向1.6萬余人次。
第二,強化重點群體就業幫扶。針對下崗失業人員、退役軍人、離校未就業大學生、農民工等就業重點群體,積極落實幫扶者政策,鼓勵企業吸納就業,支持靈活就業、自主創業。對積極協助企業解決招工難問題,幫助企業招工,恢復生產的人力資源中介機構,依據招工成效和實際貢獻大小,給予專項資金支持。累計發放各類就業補貼2 617萬元,發放就業擔保貸款3 565萬元,多渠道、多層次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3 092人,幫扶就業困難群體就業1 978人。
第三,援企穩崗,助力企業渡過疫情關。深入貫徹市委市政府“惠企21條”、支持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27條舉措”,梳理惠企政策,利用薊州人力網、微信公眾號、口袋書、明白紙、宣傳海報等,及時向企業推動這些政策。和區融媒體中心深度合作,舉辦“釋放政策紅利、護航就業創業”政策宣傳解讀會,采取網絡直播的形式,對相關政策、經辦流程進行深入解讀,并在線回答群眾提問。成立工作專班,深入復工復產企業,調研用工需求,一企一策、多措并舉,為企業解決用工3 100人。
綜上所述,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人力資源是一個重要的資源要素,能提高經濟效益,擴大人才優勢。針對目前人才招聘中的問題,應合理制定計劃、拓寬招聘渠道、優化企業環境、提高人員素質、分析人才特征,并大力推廣信息技術,實現檔案、考核、薪酬管理的信息化。如此,企業才能發現、吸引并留住人才,不斷提高人力管理水平,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