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勇 安徽省蕪湖市社會保險中心
新會計制度的落實,給事業單位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事業單位要正視新會計制度實施帶來的影響,順應新制度要求,對內部控制機制進行改革與創新,提高了內部控制地位,完善內控制度,構建配套內控評價體系。
推進廉政建設是事業單位改革的重要內容,而內部控制是促進廉政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控制效果對事業單位經濟行為有極大影響。為規范事業單位經濟活動,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與完整,財政部頒布了一系列有關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和會計制度改革的規定,其中就有會計制度[1]。新會計制度兼顧新舊制度的優點,保留了通用經濟業務事項,實現了制度上的優勢互補,能全面提升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能力,使事業單位更好地適應新經濟形勢。另外,新會計制度的實施,可以使內部控制、會計準則、財稅政策順利落地,強化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治理能力,保證會計信息與實際運行狀況的一致性,為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實施奠定基礎,創造內控條件。
1.對預算會計提出了新要求
通過對新會計制度的了解可知道,新會計制度將會計分為“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將傳統的會計工作一分為二,但二者又并非完全獨立,工作上仍相輔相成,相互影響。而這二者都是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重點內容,科學進行預算管理,提高預算編制質量,加強預算執行控制,才能使財務會計功能得到發揮。這就要求事業單位基于新會計制度要求,調整預算管理模式,合理設定預算目標,做好預算分析工作,強化自身預算管理與控制能力。
2.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新要求
在舊制度下,會計人員工作內容側重數字核算。而新會計制度下,要求事業單位施行“雙報告”制度,并要求反饋數據真實、可靠、準確,可客觀反映事業單位資金運行的實際情況。與舊制度相比,新會計制度對會計信息質量有更高要求,會增加會計人員工作量,對會計人員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會計人員不僅要具備傳統會計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財務數據分析能力。
3.對財務管理手段提出了新要求
新會計制度下的內部控制,涉及到的經濟活動內容更加復雜,更加深入,不僅需要有業務收支信息資料的支持,還要有財務信息登記資料的支持,傳統財務管理手段不能完全適用,無法滿足內部控制需求,加強信息化建設,應用信息化財務管理系統已成為必然趨勢。且新會計制度也對財務信息化系統提出新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事業單位就要加強信息建設,改革內控手段。
預算是內部控制的重要依據,新會計制度對事業單位預算會計提出了要求。但目前事業單位在預算管理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采用的是“增加預算”和“指標預算”的計算方法,其計算公式較為簡單,多以會計年度為準進行編制,編制依據以去年的預算指標為主,未真正落實“零基預算”[2]。在這種情況下,事業單位財務預算無法真實反映財務狀態,無法為內部控制工作推進提供依據。
新會計制度對內部控制提出了新要求,原有內部控制制度已無法滿足新要求需要,不能為內部控制工作推進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然而,諸多事業單位并未意識到新會計制度實施對內部控制工作的影響,沒有積極針對新要求構建配套的制度,在業務流程、管理程序、會計核算、流程監控等方面都缺少相應規定。由于制度缺失,導致內部控制基礎薄弱,人員權責不明,崗位劃分模糊,內部控制有效性、實效性受到嚴重限制,監督功能無法有效發揮。
新會計制度實施后,對內部控制深度有更高要求,對財務管理全面性也提出了要求,內部控制工作側重點、工作內容、工作環境、工作方式都發生了變化,財務人員需要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財務數據分析中。然而,目前事業單位大多疏于對高素質管理人才的培養,現有人員大多習慣于傳統財務管理模式,不具備財務分析的專業知識,內部控制理論知識匱乏,難以適應新會計制度要求,無法短時間內將新會計制度核算方式方法融入到工作中來。
考核評價是檢驗內部控制落實情況的重要手段,對于揭示內部控制漏洞,遏制違規財務行為有著積極作用。新會計制度給內部控制帶了改變,評價機制自然也要隨之變化,從而確??己嗽u價的客觀性、權威性、嚴謹性[3]。但是目前一些事業單位對內部控制評價的必要性缺乏正確認識,未針對新會計制度實施的實際需要,構建相應內部控制評價機制,仍沿襲傳統考核評價思路和模式,考核評價有效性不樂觀,考核評價結果不具備參考價值。
事業單位應依據新會計制度細化會計科目,完善預算管理機制,加強對全面預算管理的應用。全面預算管理可幫助事業單位完善治理架構,促進內部資源的合理配置,為內部控制工作開展提供可靠控制依據。
首先,事業單位要對新會計制度進行分析,深入了解新舊制度對預算管理要求的差異,了解新增會計科目的含義,查看現有會計科目和新增科目之間的區別,以便于合理確定預算目標和預算管理模塊。
其次,要轉變預算編制思路,突破傳統預算指標的局限性,走出“上年基數+本年增長”的老模式,加強“零基預算”的應用。在編制前,要做好預算分析,拓寬預算范圍,科學測算“預算定額標準值”,落實“收支兩條線”的管理要求。
最后,要加強預算執行跟蹤。在預算執行的過程中,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信息管理系統對預算執行的各環節進行針對性管控,并設置預算執行審批權限,避免超預算情況的發生。在預算執行后,要對預算執行結果進行分析,并形成分析報告,從而為內部控制提供數據。
內部控制制度是保障內部控制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制度缺失就會導致工作任務難以落實。因此,事業單位必須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完善內部控制相關制度,通過制度明確相關崗位的權利與責任,保障內部控制工作有序開展,營造內部控制氛圍。內部控制制度要從業務流程、管理流程、權責制衡、會計核算、管理監督幾個方面入手[4]。
從業務流程方面來看,要根據新會計制度的要求,基于內部控制的需要,重新調整預算、收支、資產相關的業務流程,解決流程冗余問題,使之符合內部控制的新要求。
從管理流程方面來講,要通過制度明確管理流程的各項細節,融入精細化管理理念,使管理流程更加規范,將內部控制落實到每項工作步驟中,促進內部控制功能的最大化發揮,強化內部控制的針對性。
從權責制衡方面來講,要解決好各項制度的銜接,將制度與工作實際聯系起來,設置相應決策制度、崗位分離制度,從而讓決策執行、監督管理互相分離。
從會計核算方面來將,要對會計核算標準、方法做出規定,明確核算要求、審批要求,對納稅部分與非稅部分的收入進行分離處理,提升會計核算的準確性。
從管理監督方面來講,任何管理與控制活動都必然存在瑕疵,對管理行為進行相應監督非常有必要。因此,要建立配套議事制度和審核制度,通過議事和審核消除工作分歧,統一內部控制目標。
相關人員業務能力和專業素質,直接影響新會計制度的落實,以及內部控制工作推進效果。因此,事業單位要優化人才結構,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
具體來講,事業單位要根據內部控制目標、工作崗位要求、財務業務特點,擬定具有針對性的培訓方案,合理確定培訓目標,對現有人員進行業務技能培訓。除培訓外,為完善現有人員的知識結構,要實施“輪崗制度”,讓現有人員了解各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工作標準、工作范疇,從而使管理人員能準確把握工作中的關鍵要素,具備一定的工作敏感度,以及獨立完成內控工作的能力。
另外,要加強外部人才引進。外部人才引進方面,要對人員的財務分析能力,事物洞察能力,賬務處理能力提出要求,避免“外行領導內行”情況的發生。
內部控制考核評價是內部控制體系不斷優化的關鍵,更是確認內部控制執行有效性的主要手段。因此,事業單位要構建配套的內控評價機制。
首先,事業單位要合理設置評價指標,將預算管理、資產管理、資金管理、收支管理都納入到考核評價范圍,提升考核評價的全面性,使考核評價結果能直觀展示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真實狀態。
其次,事業單位要選擇適合的評價方式及評價工具。例如,加強對“平衡計分卡”的應用,設置財務類指標和非財務類指標,確保考核評價的嚴謹性。
最后,要加強考核評價結果的反饋。具體來講,內部控制考核評價后,要分析管理與實際的差距,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評估,對管理流程進行優化,從而減少規則漏洞。另外,還要將評價結合與員工的獎懲掛鉤,從而提高相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使相關人員重視內控工作任務的落實,主動配合內部控制工作的推進。
事業單位擔負著重要的社會職能,為了更好地服務公共事業,使國有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事業單位要適應新會計制度要求,加強財務內部控制。事業單位要進一步完善預算管理體系,加強內控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