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崴淵 陜西煤業化工集團財務有限公司
供應鏈金融,是指金融機構根據行業特點,以核心企業為依托,通過對供應鏈上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以及商流的整合分析,為供應鏈上各參與主體提供綜合化的金融服務和產品的業務模式,是一種只涉及企業端的基于真實貿易背景的金融服務。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對降低供應鏈企業運行成本、提高經營效率,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助力普惠金融政策的實施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意義。票據作為一種金融工具,具有支付、融資、清欠、金融調控等功能,在供應鏈金融發展的不同階段都參與其中,并隨著商品、信用經濟發展而不斷地發展創新和釋放能量,為促進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自2000年左右深圳發展銀行推出探索和嘗試“存活融資業務”后,供應鏈金融在我國開始了探索發展的道路,業務開展初期,少數銀行展開試點、積極推進了相關業務的研究,但受限于理論與實踐經驗的缺乏以及國內金融環境發展的不足、信用環境的缺失,導致供應鏈金融進展有限,再加上紙質票據自身在信用、操作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缺陷,比如商業銀行主要依據交易合同與增值稅發票來判定票據的貿易背景,無法參與到貿易本身,也無法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對票據所包含的資金流、信息流進行核實;再例如紙質票據時期供應鏈鏈內企業利用信貸規模循環開票的問題就無法核查與杜絕,因此,商業票據在供應鏈金融發展初期參與度較低、作用有限。
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前期,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企業經營環境及業績的不斷惡化、商業銀行信貸緊縮的形勢下,供應鏈金融逆勢而上,2009年第一季報新增貼現4 558.25億元,較2008年年底增長66.4%(數據來源:我國供應鏈金融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自此供應鏈金融在金融市場被廣泛關注。2009年電子商業票據的誕生拉開了票據市場規范化的序幕,電子票據作為一個重要的金融工具更深入和廣泛地參與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中,它以數據電文形式簽發、流轉,真實性和安全性有保障,不存在偽造、丟失等風險;相比紙票更易確權、融資更方便;有效地解決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對供應鏈金融所倡導的普惠金融政策的實施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此外,在供應鏈金融發展過程中,各經濟體也看到票據的巨大潛力,創新開發了基于票據的各類業務模式,比如票據資管、票據ABS,資產支持票據(ABN),資產支持商業票據(ABCP)等等,相關業務的開展,都表明票據對市場的適應性和巨大的發展潛能。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頒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2019年銀保監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等等指導政策的頒布實施,表明了國家發展和推動供應鏈金融的決心,各核心企業、商業銀行順應形勢紛紛搭建了屬于自己的供應鏈金融平臺,推出基于自身平臺的供應鏈支付憑證。但由于該憑證存在法律主體不明確、信用風險大、憑證形式各異不利于資產標準化等缺陷,上海票交所進一步發揮主體優勢,創新性地打造票交所供應鏈票據平臺推出供應鏈票據(試運營階段),不但解決了供應鏈憑證存在的諸多問題,還進一步開拓了票據的應用場景,打通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壁壘,為標準化票據提供了良好的資產,是票據業務與供應鏈金融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典型案例。
供應鏈票據既是金融與科技結合的產物,又是供應鏈金融與票據業務創新結合的成果,對國內金融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供應鏈票據的出現不但符合應收賬款票據化的政策導向,還為供應鏈金融提供了一個標準化的支付工具,更為標準化票據提供了良好的資產,盡管目前該業務還在試點狀態,但可以預見的是,在供應鏈金融和票據業務的共同發展和推動下,供應鏈票據業務一旦強勢運作,必然會實現眾多縱向供應鏈金融平臺的橫向鏈接,繼而產生強大的聚合功能,讓整個供應鏈金融平臺的功能和作用實現質的飛躍。
供應鏈金融平臺是智慧金融的產物,功能強大、技術優勢明顯,但作為獨立運行的經濟平臺,各平臺間相對封閉不進行互通,這就嚴重制約了供應鏈支付工具的應用,不利于實現社會范圍內信用、信息、經濟共享,而票交所供應鏈票據平臺以及供應鏈票據的出現,不但為各平臺搭建了一個可供互通的“中轉站”,也為平臺間的合作提供了一個重要互動媒介,可以有效地將各個平臺串聯起來,打破商業壁壘。此外,開具供應鏈票據的前提是各供應鏈金融平臺與票交所供應鏈票據平臺間實現鏈接,這就間接地促成了平臺間數據與信息的共享,不但避免了簽票時的再次核查工作,還提高了信息獲取的效率、降低了信息成本,支持了供應鏈金融下相關業務的高效、透明、低成本運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監管層面希望各供應鏈金融平臺開放數據、對接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的思路。
供應鏈票據的簽發是基于與核心企業的真實貿易背景,也就是說從簽發開始供應鏈票據就天然地捆綁了核心企業和節點企業的信用,將核心企業的信用擴展到節點企業,從而依靠核心企業實現了節點企業的信用增強,反過來也可以理解為核心企業實質上對該業務提供信用擔保,這就使其對節點企業進行主動監督,從而有效地提高節點企業的還款能力和意愿,降低違約風險。此外,當業務積累到一定程度,票交所供應鏈票據平臺不但能打通各個供應鏈金融平臺,還能打通各平臺上的鏈條企業,實現商業信譽在銀行機構、非銀機構、核心企業、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傳導,對構建全社會范圍的商業信用體系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科技雖然可以防范風險,也能帶來了風險,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運行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經驗,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該技術的發展尚不成熟,在技術應用和風險控制上需要市場進一步檢驗,伴隨著供應鏈票據業務積累到一定程度,縱向單線條流轉模型將向網狀甚至是立體化轉變,交易場景復雜化、交易數據暴增,就對金融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避免技術漏洞給整個平臺鏈帶來連鎖風險?如何將操作、道德風險由人工控制變為系統控制?如何利用技術手段對其他風險進行隔離和阻斷,從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風險,這就對金融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供應鏈票據還處于試運轉狀態,相關業務模塊和運行模式還在進一步的研發和構建當中,要想更好地推進供應鏈票據業務的開展,還應該就以下問題深入思考。
在《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里,監管機構重點提及金融機構、核心企業、科技平臺應聚焦主業,加強共享與合作,進行信息協同,這就說明了供應鏈金融僅依靠傳統、單一的金融機構是無法獨立完成的。那么就供應鏈票據業務而言,如何激發核心企業的積極性,讓其主動加入票交所供應鏈票據平臺?如何調動積極性缺乏的B端客戶,更快地加入供應鏈金融平臺?如何將掌握信息、控制供應鏈資產的各類供應鏈服務公司(包括B2B企業),吸收和納入票交所供應鏈票據平臺等等,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供應鏈票據通過票據簽發把核心企業的信用轉移到上下游企業,讓這些企業共享核心企業的信用,最終實現便利融資、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時也實現了真實貿易背景下,核心企業及供應鏈票據平臺對供應鏈上下游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控制;但由于核心企業供應鏈平臺的設立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監管機制和設立標準,基于自身信用的供應鏈平臺的運作,目前也僅僅依靠的是自我約束,而核心企業自身的信用風險,恰恰是供應鏈票據業務最特殊的風險點,因此如何防范因核心企業因自身經營或信用問題帶來的風險,是供應鏈票據業務需要關注的重點。
未來供應鏈票據平臺是計劃閉環運行還是敞口運行;供應鏈票據與電子商業承兌匯票是長期平行運行還是尋找突破口合并運行;海量信息下監管層面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分解信息、進行信息披露;如何通過對法律、法規修正推動供應鏈票據合規性發展等等,只有在全面地分析和長遠規劃的基礎上,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才能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開展供應鏈票據業務、服務供應鏈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