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少軍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農村金融服務對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具有重大的價值和意義。近年來,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使得農村經濟結構建設以及生產、生活等各方面均實現了突破性發展,為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為此,農村金融機構應結合農村實際發展需求,不斷地創新與發展金融服務模式,從而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深入的推進,使得農村經濟結構建設以及生產、生活等各方面均實現了突破性發展,新農村經濟發展以全新的經濟特征和形態展現給社會。基于此,農村體系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已經由傳統小額存貸款轉變為對多元化金融產品的追求,然而傳統金融發展長期存在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那就是金融交易信息不對稱以及欠缺有保障的抵押物一直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此便大大增加了銀行貸款的風險,以至于貸款難、貸款貴等問題是農村農業發展中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現如今,在多種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實現大跨步發展,農村土地改革和產業化發展等舉措為農民的財產權益奠定了結實的基礎,在此過程中,為了迎合新農村經濟發展需求,農村金融機構不斷地完善與優化金融基礎設施以及金融生態環境,為農村農業銀行貸款拓展了新的途徑與渠道,不僅改善了農村農業貸款難的問題,而且還為銀行貸款降低了風險,尤其是以第三方擔保分攤信貸項目中銀行的風險,風險分擔與利益分享機制得以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比如,在當前農業信貸金融服務中,農業貸款可以申請擔保機構,如保險公司或擔保公司,將政府財政補貼或風險補償作為強力保障,以此使得金融機構對農業信貸擴大了業務范圍,為農業信貸開辟了多條嶄新的路徑,從而促進農業金融進一步發展[1]。
在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的背景下,農村經濟結構需要迎合實際發展形勢進行不斷地調整,由以往單一的傳統農業發展形式逐漸發展為多樣化經濟類型和經營形式,包括鄉村生態化旅游、鄉村農業產業化、新型農村服務業態等形式,這些經濟形式涌現的背后完全依靠于農村金融給予的足夠資金支持,也正是這些雄厚的產業基礎為農村金融服務的創新與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從而衍生出一系列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模式。產業鏈融資模式的發展基礎則是以農業深加工和農業產業化為主,借助產業鏈一體化發展優勢開展捆綁式信貸,核心為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企業良好的信譽度可作為農業產業鏈上下游農戶信貸的基礎,促使農村金融機構向相關農戶提供金融服務。這種金融模式通過借助產業鏈中龍頭企業的信用,可以有效解決傳統金融服務中金融機構與借貸者之間信息不匹配的問題,以此降低農村金融機構放貸的風險,從而有助于銀行方面實現對風險的控制,從而大大提高了農業信貸的成功率。此外,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助推下,能夠將這種金融模式的獨特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為此這種金融模式也比較適用于以農業服務商為核心的產業供應鏈中[2]。
土地改革之前,農村土地和宅基地歸農村集體所有,隨著農村土地不斷深入的改革,不斷明確農民土地使用權和宅基地權益歸屬權,金融機構想要將農村金融納入自身業務范圍之內,則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符合農業信貸要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擴大金融服務中的抵押范圍,降低農村信貸的貸款門檻,從而實現雙方共贏的局面。目前,我國部分區域內的金融機構已經開始嘗試以農村土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為抵押物,向權益人發放貸款,這種金融服務模式以第三方擔保機構為基準,自向全國范圍內推廣以來,一致得到了社會大眾的認可,不僅大大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放貸風險,也使得該金融模式得以進一步推廣。此外,互聯網金融也推行了此類抵押貸款,如聚土貸,還有一些農業類眾籌項目也是借助了互聯網技術,如農業技術眾籌等,這些新興的金融模式都是對解決農業發展融資問題的大膽嘗試。
基于多重因素的影響,以往農村經濟建設發展速度緩慢,隨著我國整體經濟建設斷層式發展,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與意義,現如今,產業經濟轉型與改革是我國農村經濟建設正在面臨的嚴峻考驗,為了極力追隨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應不斷嘗試服務模式的探索與創新,在此過程中,無可避免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這些問題的屢次出現,嚴重阻礙了農村金融的發展與進步。體系不均衡是當前農村金融服務發展中最為突兀的問題,雖然金融機構不斷地完善與優化自身的金融服務體系,但是根據目前金融機構設置來看,優化效果并不明顯,具體表現為:(1)種類缺乏協調性。農村信用合作社作為鄉鎮區域內鄉村民眾一致認可的金融機構網點,部分區域增設了農業銀行、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雖然這些新型金融機構固然可以為農村農業發展提供強力的資金支持,然而農村大眾對于新型金融機構的認知度不高,連帶著對其信任感不強,以至于新型金融機構在鄉鎮區域發展受阻。(2)地域失衡。我國疆土面積廣泛,鄉村地區分布較為分散,以至于鄉鎮區域內金融機構存在分布失衡的現象,尤其是比較偏遠且經濟發展落后的鄉鎮區域,金融機構網點零零星星[3]。
根據歷年來的農村金融服務業發展狀況來看,其能否實現長遠發展與農村地區的金融環境脫離不了關系,尤其是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對農村金融服務業能否實現長足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農民文化水平普遍性偏低,這也就意味著其認知層面有限,以至于無法對金融問題進行全面的認知,在多數農民意識中,銀行金融服務機構的功能僅限于存取款,缺乏信用意識和風險意識,導致農村金融無法在新農村經濟建設中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與價值。此外,阻礙農村金融發展的因素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農村信貸風險保障體系不完善也是重要影響因素,這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是農村信貸中最突出的問題,金融機構為了將信貸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需要進行信息收集和信用評估,然而這些都會提高其自身的風險控制成本,這也是致使農村貸款難的重要因素。
促進新農村建設發展的因素有很多,這些均離不開金融服務機構的大力支持,而信貸難是農村經濟產業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的推進,許多信貸問題在國家政策的支持與引導下得以有效解決。然而針對于農產業發展的金融貸款支持,尤其是個體式農業產業,基于農村金融服務歷史遺留問題,想要獲得金融機構貸款的支持,需要面臨多項信息的審核,致使金融服務流程變得更加復雜,導致這種金融服務模式與當前農業生產需求不相匹配[4]。
想要徹底修繕農村金融供給體系存在的問題,則需要對該體系進行不斷地深化與改革,具體實施策略為:(1)在農村區域內對政府政策性銀行的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與完善,在鄉鎮區域增設一些專業性農村金融機構網點,以政府財政為背景支持,鼓勵商業性銀行金融機構拓寬農村信貸的途徑,加大下沉農村信貸的力度與決心;(2)借助互聯網金融發展優勢,將傳統金融經營模式打破,重新打造農村金融機構在我國鄉村區域的影響力和認可度;(3)拓寬資金的來源渠道,在農業農村加大民間資本的聚集力度,以此盤活農村資本,從而確保農村經濟市場得以良性循環。
大數據發展時代的優勢不言而喻,農村金融機構應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對農村金融需求信息進行全面的了解與掌握,然后通過運用大數據技術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分析,從而掌握不同農業發展類型的信貸需求和規律,以便設計出更多與之發展相符的信貸產品,進而促進與農村產業信貸需求者之間的合作。不僅如此,農村金融機構還可以加強與政府及其他第三方組織的合作,結合當前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對現有的金融服務模式進行大膽的創新與探索,充分借助一些易于分散風險的工具,如租賃、抵押等,以此實現農村金融服務的創新與發展[5]。
以政府相關政策為導向,通過構建農村信貸擔保風險補償體系方式,以此轉移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同時想要實現農村金融機構信貸風險的降低,還可以以本地政府財政補貼為基準,根據當地區域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對當前農業生產保險品種進行不斷地創新與優化。此外,增加農戶信用建檔規模和農村信用評定,尤其在信用評定方面,為了提高農村區域對個人信用在農村信貸中重要性的認識,必須對農村地區個人信用使用覆蓋率的問題加以重視,實現個人信用在鄉村區域的普及,致力于將農村金融風險降至最低[6]。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建設正處于轉型階段,農村金融服務為了滿足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不斷嘗試服務模式的探索與創新,在此過程中,無可避免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這些問題的屢次出現,嚴重阻礙了農村金融的發展與進步。因此,農村金融機構應根據當前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對現有的金融服務模式進行大膽的創新與探索,從而實現農村金融服務的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