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泓宇,向天浩
(西安財經大學,西安 7101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同時也滋生出許多矛盾及問題,如結構性矛盾、產能過剩、要素分配存在扭曲、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環境威脅等,這些問題及矛盾都會成為新時期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阻礙,因此只有克服現階段出現的這些問題,才能夠使中國經濟健康持續地發展。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多次提到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期在惡劣、復雜的國內外形勢背景下,謀求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繼續保持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中國目前正處于發展中國家前列位置,中國成功的經濟發展經驗、方案、道路,也必將成為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指導、經驗、方案及道路,從而幫助落后國家盡快擺脫貧困的經濟環境。本文將分析技術創新、逆向技術溢出、邊際產業轉移三方面內容,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對國內產業轉型升級所發揮的作用。
邊際產業轉移理論最早是由日本經濟學家Kiyoshi Kojima基于對外投資視角提出的,指國家對外投資應該將已經或將要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進行轉移,以節約稀缺的資源來用于新興行業的生產過程中,進而提高工業生產效率[1]。
我國目前處于發展中國家前列位置,在某些領域擁有相對成熟的生產技術水平,但是這些生產物質供給與現階段的實際需求并不相符,導致出現嚴重的供給側問題,造成產能過剩。國家應該將這些處于相對劣勢的產業轉移到勞動成本相對廉價的國家,一方面可以推進效率尋求型對外投資,提高投資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優化國內產業結構,有效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節約人力、物力資源用于發展新興產業,推動國內產業轉型升級。供給過剩的產業應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轉移,這樣不僅有利于沿線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還能夠鞏固中國與沿線各國間的貿易關系,促進貿易往來。
相比邊際產業轉移,逆向技術溢出效應更加側重于發展中國家向具有高技術水平的發達國家進行投資,學習、借鑒外國的先進生產經驗,從而通過技術改進及進步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產生技術溢出效應[2]。
對外直接投資(OFDI)作為國家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對國家的經濟增長做出貢獻,同時又要兼顧投資效率問題。畢竟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增長階段,因此對外直接投資的質量及效果也要有所突破。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不僅要獲得基本的生產要素資源,更要挖掘國外的先進生產技術,這樣才能夠保障國內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由于發達國家掌握較為先進的生產技術,并且其國家的人力資本水平較高,因此發展中國家根據比較優勢理論,選擇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方式更合理性要求。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的方式主要以跨國并購、合作研發等方式為主,這要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可以改善國內企業的技術水平,從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劉鶴副總理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一文中曾提到推動科技創新在暢通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3]。技術創新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產業的轉型升級擁有著較為突出的貢獻,同時也是產業創新的重要依托,更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目前的國內消費市場需求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仍處于低水平狀態,通過調整國內消費市場需求結構可以鼓勵產業進行技術創新、轉型升級,滿足人民日益豐富的物質需求,整體優化人民的物質生活環境。通過技術創新又可以進一步推進國內消費市場結構邁入嶄新的層次,同時消費市場結構的改善又會作用到企業生產上,進而促使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進行技術創新,使二者間產生耦合效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進入良性循環階段。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黨和政府針對當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所做出的重大決策,也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經之路。縱觀西方發達國家,其國內消費需求占比相對較高,而目前中國的國內消費占比相對較低,因此擴大國內需求、優化國內消費需求市場結構成為新時期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重點、難點。本文將結合上述提到的邊際產業轉移、逆向技術溢出以及技術創新三方面內容提出切實可行的相關政策建議,從而促進新時期中國各行業的產業轉型升級。
創業投資指創業企業通過股權形式進行投資,從而獲取長期的企業資本增值收益,創業投資與傳統的投融資相比,風險較高,但是對于企業成長的關注度較高,更加傾向于具有高成長值、高技術含量的企業[4]。創業投資在許多高新技術產業已經展現出自己的優勢,并且給投資企業帶來豐厚的收益,盡管存在較高的風險,但同時也與收益成正比關系。因此,國家及政府應該鼓勵創業企業以創業投資的形式與缺乏資金支持的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結合,進而為企業解決了融資難的問題,使企業擺脫資金困境。此外,由于創業企業對缺乏資金的企業關注度較高,對企業的成長與發展能夠起到有效的監督,促使高新技術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創業投資模式有利于創業企業的多元化經營,改善以往的經營模式,實現行業的全新探索,這本身也是一種產業的轉型升級。
企業愿意進行技術創新,前提是要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與收益,如果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那么企業將不會選擇進行技術創新,反而會想盡辦法搭便車,竊取其他企業的技術成果,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技術產權保護體制以及嚴格的懲治體制,有利于企業致力創新發展道路,并且形成良好的行業氛圍。技術產權保護體制的建立實施,也能夠給擁有技術優勢的企業帶來長期的收益,從而讓這部分企業擁有更多的資金繼續投入技術研發過程,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機制;而那些缺乏技術創新優勢的企業也會受到創新氛圍的影響,加強企業的技術創新管理,實現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突破。
產業的轉型升級在本質上還需要依托技術創新,因為邊際產業轉移是有一定限度的,當超過邊際產業轉移邊界時,邊際產業轉移就無法體現出自身的優勢,而逆向技術溢出效應也只能擺脫國內短期的技術發展瓶頸,因此想要企業獲得長足的發展機遇與前景,必須要注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技術創新對于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節約生產要素資源都產生著明顯的促進作用,同時它也會給企業帶來諸多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作為政府,應該對這種技術創新行為進行獎勵,主要可以通過企業稅收減免、科研基金獎勵、發明專利獎勵等方式有效改善企業技術創新環境。通過政府與企業的相互協作關系,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技術創新過程中,從而為產業轉型升級做出貢獻。
黨的十九大已經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增長階段,因此對外直接投資不僅要注重效益,同時還應該注重質量。尋求對外直接投資,如跨國并購、合作研發等,可以有效地促進中國和東道國的技術進步。此外,中國政府應進一步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周邊地區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效率型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幫助中國減少過剩產能,同時促進東道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最后,考慮到中國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區應根據各自的特點進行投資[5],這樣才能夠根據比較優勢原理,將投資發揮到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