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菁琳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 姬紅慎 廣州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學院 張凱 范美麗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
2004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1]《意見》強調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祖國的未來,各級各類教育工作者應提升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意識。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2]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3]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進行思政課建設探索指明了方向。[4]自2004 年以來,黨中央逐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思政課程”逐步過渡到“課程思政”,以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模式培育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的發展必然要求和趨勢,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教育價值引領的導向,對把我國當代大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深遠意義。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根本載體和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內容,而課程思政指的是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基本原則,以協同效應為推力,以“立德樹人”為教育根本任務,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內容、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深度融合的一種新型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課程觀,不是增開一門獨立課程,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思政教育深入到課程中以及模塊中,真正做到德育教育的潤物無聲。”[5]
“課程思政”是一種新型綜合教育理念,是教書育人本質的延伸與拓展。“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既要教會學生知識,豐富學生的頭腦,又要達到育人目的,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新型教育理念,既是對“教書育人”教學本質的回歸,更是對高等教育下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有效詮釋。[6]充分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外延,清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教育目標導向,深入挖掘其價值底蘊,積極探索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途徑,有利于探索出一條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多元化育人新路徑。
體育院校課程與思政融合的意義在于所有的課程都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三全”和知識傳授為目標,在教師充分理解課程思政內涵的基礎上,五育并舉,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意味著教育結構的變化,實現真正的教書育人,將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多元統一,實現多元化育人。
高等體育院校的學生具有明顯特點,在性格上偏于外向,自尊心和好奇心比較強,喜歡英雄主義,但在做事情上缺乏持久性;體育院校較注重對學生運動技能的培養,而忽略思想教育與價值引領,因此學生心理素質較弱。縱觀近些年關于體育院校學生價值觀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價值觀趨于多樣化,在價值定位上理想與現實并存,思想覺悟高。由此可見,要想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合格者和接班人,就要在教學中足夠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等體育院校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價值底蘊,高等體育院校課程思政意指將課程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即在高等體育院校開展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的教學新途徑。通過課程體系建設,充分挖掘各門課程中思政元素,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切實落實教書育人這一社會主義大學培養目標。
一線教師是課程思政融合的最終實施者和引路人,要不斷提高一線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思政教育水平,明確體育院校課程與思政融合育人的目標與任務,充分發揮一線教師對新時代背景下課程與思政融合的再認知和再定義能力,調動其廣大一線教師思考積極探索課程與思政深度融合的新途徑,同時,可以組織學校專業思政課老師對一線教師進行定期培訓和專業指導,把課程思政內容細化到專業課程之中,促使一線教師把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落到實處[7]。
目前體育院校教學中面臨諸多問題,一方面教師更為注重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習,而忽視體育精神等思政元素的傳授,教育理念上,體育院校側重于機械的應試教育,注重學生運動技能成績達標,從而忽視德育的育人本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以立德樹人為課程思政的根本,以協同育人為課程思政的理念,以立體多元為課程思政的結構,構建“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8]。要求學校相關部門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多個要素進行全方位頂層設計,融合專家訪談與學生座談的觀點和需求,在課程思政背景要求下理論聯系實際,深刻挖掘課程思政的關鍵要素,利用課程的思想政治元素,采用顯隱結合的課程思政方法,在課程中把思政教育落實到位。
課程與思政融合的可行性關鍵在于建立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對高校學生提出了更近一步的要求。顯然,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已經不能滿足課程與思政融合的需求,我們要積極探索,結合當前形勢與課程思政融合特征,建立課程與思政融合的教學評價體系。課程與思政融合的教學評價體系關鍵在于對學生德育和綜合能力的評價,我們要充分結合各學科特征和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要求,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評價。
體育課程思政偏重于“挖掘式”教學,即在課程教授過程中挖掘該課程所蘊含的體育精神、品質及相關歷史等思政元素[9]。教師在授學過程中,應充分把體育課與思政元素契合的點挖掘出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挖掘:體育理論課程應結合奧運會等體育競賽,深入挖掘冠軍背后的故事,以他們艱苦訓練、克服困難、勇攀高峰、為國爭光等優秀品質激勵和鼓舞學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體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體育已成為展示國家風采、形象的渠道之一[10]。縱觀歷史,我國一代代奧運健兒在體育競賽中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等都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重要體現;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國的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頑強拼搏、勇敢拼搏精神的總概括,在世界排球比賽中,女排姑娘以頑強的斗志和勇敢的戰斗精神為國爭光,這種精神已經成為激勵全民族銳意進取的精神動力,這些體育精神都是思政元素的重要體現。
體育術科課教師應結合不同的專業課,有針對性的挖掘相關思政元素;體育院校課程多以術科課為主,思政元素一般隱性存在于各個學科中,挖掘思政元素并非生搬硬套的把思政內容直接遷移到課程中,而是在進行專業課教學時,強調對學生的價值引領,教師要利用好術科課這個載體,針對不同項目不同專業的學生,整合相應的思政元素,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例在籃球、排球、足球等團體性項目中主要強調團隊的合作與配合意識;在羽毛球項目中,強調其特有的對抗性、強負荷性能培養學生不怕困難、頑強拼搏、積極進取的精神;在我國的傳統項目武術課中,就要強調武術的禮儀性,課堂中學生應用武術禮儀的標準來約束自己,言行有禮。
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不應僅僅以課堂為載體,同時應積極開拓體育課堂外的資源進行思政與體育的融合,如體育社團、校內外的體育競賽、體育訓練、校運會以及全校學生的體質測試,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應結合多方面資源一點多面的進行,將學校體育文化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多方面的開發,要求體育教師在體育工作上多下功夫,通過課堂以外的校園文化來促進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目前我國部分高等體育類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普遍存在重專業技術、輕價值觀人文素養的引領,部分體育類專業學生存在道德意識缺乏現象,單靠每周一節的思政課德育效果存在局限性,學生的綜合素質亟待提高,所以將課程思政落實到專業課程中十分必要。體育課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校園體育運動場和體育器械在內的基礎條件是兩者融合的客觀環境支持,其次需要重視的是挖掘課堂外校園體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形式多樣的校園體育活動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益處,能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以及身體素質的增強,如體育社團、校內外的體育競賽、體育訓練、校運會以及全校學生的體質測試,同時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智能化設備建立新型的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應結合多方面資源一點多面的進行,要求體育教師在體育工作上多下功夫,通過課堂以外的校園文化來促進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