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文 龐 龍 戴 羽
1.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2.山西師范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山西 臨汾 041000
民國小報是指篇幅小、開數小于八開、內容豐富貼近大眾、以消遣性為主旨的小型報紙。相比于刊載新聞時事的大報,民國小報種類繁多,娛樂性強,內容囊括民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關于武術的報道。小報對武術的報道涉及許多方面,包括武術強種救國思想、武術活動、武術名人故事、鼓勵婦女兒童習武等等。小報中的武術報道以活潑的報道策略和多方位的報道內容,在滿足讀者娛樂消遣需要的同時,也向社會大眾傳播了武術。國術是民國統(tǒng)治者給予武術的統(tǒng)一稱謂,叫法的變化表明了時人對武術的重視,這一時期,武術組織大量涌現,武術活動大量開展,為各種大小報紙進行武術報道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fā)現,目前學界主要通過武術組織、書籍、期刊來研究民國武術傳播內容,尚未利用到民國小報中的武術報道史料,而“小報是珍貴新聞史料,在中國新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所以小報不小,其對民國時期武術傳播方面的價值不容忽視。
民國社會的動蕩使得國術強種救國成為武術發(fā)展的主旋律,小報正是高舉國術救國強種思想旗幟的重要陣地。“自從政府提倡武術之后,‘國術’二字,差不多已變成了‘技擊’的代名詞”[2]“近來國人提倡國術之聲浪,遍及全國,蓋強國強種之基礎”[3]等報道都表明提倡武術在當時的普及程度很高。小報報道中有對武術價值的宣傳,如“國術傳播于民眾之中,練習者,除體力增加而外,尚有七種效益,于無形中,亦復隨之增加,如(1)使人具有競爭觀念;(2)使人富有堅忍心理;(3)使人具有勇敢性情;(4)使人抱有迅速主張;(5)使人得到果斷才能;(6)使人瞻量逐漸增加;(7)使人精神非常活潑”,[4]這些報道向大眾展示了國術強種救國的內在邏輯。除了宣傳國術強種價值以外,小報還熱衷于轉述國術要人演講和函件,原汁原味地展現了國術要人們對國術強種救國思想的推廣和提倡,如報道張之江“本人公無我之懷,坦白無私之意,認定國術為自強強種,衛(wèi)國的唯一要素,自應群策群力,向前去做”[5]“提倡角抵白打之能,旨在強身強國強種,體育在普及社會,能挽積弱之風”。[6]在轉述的基礎上小報也評價李景林“業(yè)其東北國軍總司令榮位,提倡國術,主張強種救國,報復之正大,遠非擁兵爭權禍國殃民之軍閥可相提并論。”[7]對私人函件的展示也是小報傳播國術強種救國思想的重要手段,如“張之江先生函中說:現在國難方承,且太平洋之風云日緊,我國術于最近之將來,確需沖鋒陷陣,赴湯蹈火之民族性……政府對于國術比賽獎勵于上,則風行草偃,田野爭自奮發(fā),漸以養(yǎng)成任俠勇敢臨陣不懾之膽氣,似與國難當前之需要,不無埤益。 ”[8]該函件闡述了武術與國難的內在聯(lián)系,表達武術振奮民族精神的價值,而小報將其公之于眾的行為則起到了將“強種救國”訊息向不同的社會階層輻射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小報還會報道關于武術救國的具體活動,以體現武術界對國術救國思想的踐行,如“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等所發(fā)起組織的信行救國十人團,團員已近數千人,現為向外省推廣,前日特派翁國動前往浙省溫嶺,宣傳救國十人團事宜。”[9]《國術俱樂部成立大刀隊,訓練赴前方殺敵》[10]《宣傳抗戰(zhàn),國術界青年,組劇團赴南洋》[11]等。可以說,在民族危難之際,國術強種救國的思想的宣傳與實踐,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一份自信和激勵,為中華民族帶來了一絲希望。
通過比賽和考試帶動武術傳播是中央國術館在武術傳播過程中的可取之處,而且是比較成功的。郭玉成教授認為國術國考“對武術文化起了向社會傳播的作用”[21]“壯大了傳播者隊伍”[12]“吸引武術界外的人們參加到武術者隊伍來”[12],而這些武術活動和武術組織訊息是小報國術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報對武術重要活動的報道角度多樣,內容細致立體。活動的起始時間、具體形式、活動結果、活動規(guī)則等均在小報中有所刊載,這是寸紙寸金的大報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
在武術組織方面,小報詳細報道了官方武術組織和民間武術組織的籌備、人才招募、會員征集、師資情況、國術館名人動向、教學時間和項目等內容,為武術愛好者了解武術組織動向的提供了信息來源。比如“浦東塘東鄉(xiāng)系家村,近日實行農名學習國術之舉,請孫玉山為拳師,每日下午訓道諸村民,以木槍竹刀為武器,學習初步之國術。”[13]“魯省府韓主席提倡國技,不遺余力,年年舉行國技考試,發(fā)榜征求飛檐走壁擅長點穴絕技的人才。”[14]“創(chuàng)設國術研究社,純屬民眾團體,不領公款,客有自省會來者,謂該社創(chuàng)辦數月,成績斐然。”[15]“事前于濟南及平津各報間,大登啟事,招聘奇才,前往應考。”[16]這些報道不僅對武術組織開展的基本情況進行了描述,也為當時社會武術的盛行提供了佐證。小報對武術活動的報道包括國術考試、國術比賽、國術表演、國術宴會、國術賑災等,如對國術比賽方面,小報報道就涉及了比賽規(guī)則、賽事預告、場地布置、開閉幕式、選手精彩對決、比賽成績等諸多方面,典型的有對國術考試開幕式盛況贊美的報道“民國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第二屆國術考試開幕,是日天朗氣清,金風送爽,地靈人杰,豪氣如虹,越劍吳刀,光騰日月,秦戈漢戟,寒奪星霜,集全國之英雄,齊顯男兒身手,會八荒之俊杰,共揚民族精神。”[8]有“觀眾視前日為尤盛,名流閨媛在座參觀者甚眾,新聞記者之往參觀亦多。”[17]“昨本為云南起義共和紀念日,又值圣誕,各機關學校商店俱休息觀眾樓下二樓三樓咸滿,為自來未有之盛,足見國術之漸已印于國人腦筋。”[18]從這些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出小報對武術比賽的報道非常的細致全面,其意義就在于能夠讓民國大眾以較低的成本獲得準武術比賽的有關訊息,借助于小報的受眾基礎,從而將武術的傳播范圍擴大到不同的地區(qū)和不同的文化層次。
小報親民接地氣的娛樂性定位,讓其對武術的報道不僅僅局限于新聞類,武術文學作品也是小報傳播武術的重要手段。有學者認為“武林故事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文學的載體,對習武者而言另有深意。”[19]對社會大眾而言更是了解和認同武術的重要媒介,刊發(fā)于小報中的武術故事更是如此。“武林故事所描繪的內容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但它們無不在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中闡發(fā)尚武精神和俠義道德。”[19]如《國術名人韓金鏞》[20]一文稱韓慕俠“自幼好武”“技成尤不自滿,乃漫游南北數年”“以不能發(fā)彈所長,為國爭榮,氣奮填胸”,表現出韓慕俠對武術的熱愛和國家榮譽感,并對其生平學武經歷和擊敗洋人大力士的事跡做了介紹。在《國術名人王志群》[21]一文中,小報對王志群的技擊理念做了報道,如“拳術以避正面攻擊為第一要義,陰勁之猴胸,陽勁之側身,皆所以殺敵之正力也。”“敵不動時,我不動,敵欲動時,我先動。”“拳術貴番勢,勢之義有二,在己曰蓄勢,在敵曰乘勢。”“拳術尚彈力而不取直力”,通過轉述武術名家的技擊理念向讀者傳播武術理論。小報對武術名人的記載側重于他們的高超技藝,而且有一些帶有傳奇色彩,這些武術名人故事的出現滿足了大眾對武術的好奇與想象,文章里也常采用夸張的修辭,來構建武術名人的傳奇形象。這些故事也增加了大眾間茶余飯后的武術談資。對武林軼事報道的趣味性,也常常體現在報道的標題上,如《長沙國術考試中之神怪紙傘》[22]一文所述的事件即為湖南國術考試中柳森嚴與顧汝章二人沖突的后續(xù),圍繞柳森嚴來炒作,以引起大眾對這一系列事件的關注。又如對北京國術界閻月川和李俊波二人糾紛的報道,稱該事件“滬上報紙,亦各有刊載消息,惟內容小有出入”[23]來吸引讀者閱讀,接著“特于昨日往訪與北平中山公園行健會有歷史上關系之致柔拳社社長陳徽明氏”[23]來表明作者報道真實性,隨后“以閻月川之來函,授予記者”[23]進一步增加讀者對報道的信任度。
民國時期在習武人群中出現了女子的身影,且積極地傳承與弘揚武術文化,成為當時武術發(fā)展的新特點。在此之前“女子一直深受‘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等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以及‘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影響,女子習武未能形成風尚。”[24]同女性一樣,兒童作為“弱勢群體”也不被社會所關心。為了踐行國術強種救國思想的普及,進一步增加武術的群眾基礎,國術界積極鼓勵婦女兒童參與習武,武術組織對婦女兒童敞開門戶“無論男女兒童,均可入學”[25]以表達支持之意,而在武術考試中“是日應考者,計百余人,惟大都為十二三齡之孩童。”[26]體現了兒童練習武術人數可觀;在婦女習武方面,小報用“獨缺一色無雙絕之翟連沅女士,誠為一大缺憾”[27]來表達對女性武術家的推崇,對“茲為謀國術發(fā)展,造就女子人手起見,特組織女子國術組,尚請高君珠女士擔任組長”[28]的報道也體現了武術界對女子練習武術的認可和支持。小報中還有諸多對婦女兒童習武場面的報道,如“女子組中冠軍鳳蘭,尚留有發(fā)髻,裝束極簡約。馬瑞蓮馬瑞蘭姐妹在拉弓之際,雙目怒瞋,雄視眈眈,確是一副巾幗英雄氣概。”[29]“一一一號女選手表演舞劍,功架好,手腳干凈,有男士作風,‘金雞獨立’‘蒼龍出海’‘朝天一炷香’幾個小動作,觀眾大鼓掌,使人聯(lián)想荒江女俠之流人物。”[30]“女的穿黑西裝,白襯衫,梳道士頭,百高跟鞋,年約二十開外,服飾與比賽情調不調和,但舞起棍來風聲颼颼,大有梁山泊孫二娘風味。”[30]“女子組五個人,個個都很來得,尤以河南代表一聲‘有’,更引起全場的注目”[31]此類報道不僅展現出女性群體對武術活動的積極參與,更體現出記者和觀眾對女子練習武術的贊賞與鼓勵。除此之外,小報還記載了婦女參觀武術比賽的情形,“女客亦多”[17]“名流閨媛在座參觀者甚眾”[18],值得注意的是小報還在報道中稱知名影后蝴蝶的減肥術“就是請了一個精于國術的人,從之習練十二路譚腿及劍術,每日不間斷的努力練習功夫。”[32]“莫秀英女士,不曉得怎么一來,居然也喊起‘國術救國’的口號來了,于是市面上的一般官太太,交際花,妓女,舞娘都跟在總司令夫人的后面,練習起國術來。”[33]這些報道為大眾提供了女性習武的現實依據,能夠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應,有助于武術在女性群體中的人際傳播。
小報武術報道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報道涉及內容全面,在組織上對官方、鄉(xiāng)野、民間、學校、海外的國術組織動態(tài)都有所關注;在人群上除了對報道名人外,還對大量的婦女、兒童、老年人群體進行報道;在體裁上有報道、評論、奇聞等;這些豐富的內容滿足了不同層次大眾需要,為不同人群進一步接觸國術提供了可能。二是刊載武術的大部分小報都屬于綜合性小報,如小報界的“四大金剛”《晶報》《金剛鉆》《羅賓漢》《福爾摩斯》以及后來崛起的《立報》《社會日報》《小日報》等,小報的種類豐富,留下的史料新鮮多樣,因此在報道同一武術事件時,各類小報選取的視角并不是一樣的,就拿武術比賽來說,有的報道開幕盛況、有的報道比賽內容、有的報道比賽規(guī)則、有的報道國術名人表演等,它們?yōu)槊駠蟊娏私馕湫g發(fā)展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傅海教授認為小報“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涵蓋面十分廣泛。很多這類小報可以說都是大報的小型濃縮版,因形式活潑,內容親近,很受市民歡迎。”[34]小報武術報道也具有很強的親民性,一是體現在上文提到的國術名人故事和武林軼事上,這些故事滿足了大眾對娛樂性內容方面的需求;二是體現在報道策略活潑上,如“褚氏鎮(zhèn)立在國術場上,任他田徑賽足球賽,如何精彩,目不斜視,可見諸氏提倡國術的熱烈了。”[35]該報道的作用就是通過對褚民誼的特寫,刻畫其對武術傾注的心血,十分有感染力,從而引發(fā)讀者的共鳴;又如“這幾天,雖是天陰微雨,道路泥濘,可是參觀的人,確很擁擠。”[36]則是采用對比的手法,將惡劣的環(huán)境和人群擁擠進行對比,烘托出觀眾對武術比賽的熱情。除此之外,小報作者還在報道中殷切呼吁道“更希望國術會諸公,和許多健兒們,于比試結束后,還要極力的宣傳,以促成達到強種救國的目的呢。”[36]可以看出,該報道用更為活潑的報道語言表達了對武術的鼓勵和期望,使讀者有代入感,強化了對武術的關注意識。
針砭時弊也是民國小報武術報道的一大特點。小報對武術傳播過程中,并不是一味的贊許表揚,而是敢于結合實際直言不諱。比如一般報紙在報道太極拳表演時多是從拳法本身“行云流水”“有練太極拳者,如珠走盤,如緒無端,靜時不動如山岳,動時不絕若江河”[36]等角度去刻畫,而小報中的作者卻指出“但公眾表演場上表演,則豪無聲色,每不為人所喜,昨日會場,表演太極拳者甚多,觀眾都以為乏味也。”[37]小報也敢于指出國術比賽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如在參賽人員方面,小報指出“于對方倒地后,尚復揮拳,即被管理員制止,然臺下已叱罵此人野蠻不止矣。”[38]“而相手對試,竟不解解數,一味的蠻打惡斗。”認為賽員的素質和技術水平有待提高;在評判員方面,小報指出“所請之評判監(jiān)察,亦大都門外漢,監(jiān)視時,每因評判之錯誤,而起爭執(zhí),經至用武,殊可笑也”[26];在觀眾方面,小報指出觀眾“尤不認識拳,而僅以看熱鬧,看武劇,看打架的眼光來看國術比賽”;在比賽規(guī)則方面,小報指出“評判員發(fā)令員頗多,如能于事前將禁條告比賽人員,俾何處不擊何處不跌,傷要害者,可以減少矣”[41];小報中還有對國術救國應用于軍事的質疑“僅僅仰仗幾個飛檐走壁點穴絕技的勇士,以血肉之軀,未必就能抵敵猛烈的炮火吧”[14],“若今所舉行之國考,鬧著和打擂臺一般的玩意兒所謂國術救國,所謂將來在‘太平洋之風云日緊’時,可顯一顯身手,據非夸大之語?”[8]可以看出小報對這些問題的批判不是圖一時口舌之快,也不是抹黑武術,而是實事求是地反映武術在傳播和發(fā)展過程中需要注意和改進的方面,以引起當事人和大眾的反思。
小報的出現提高了武術訊息的傳播效率。武術消息的傳播效率是影響武術發(fā)展速度和質量的要素之一,小報武術報道中網羅了大量關于武術考試、武術比賽、武術表演、人員行蹤的消息,將近期武術發(fā)展動態(tài)向讀者全面細致的展現,有利于武術組織和社會各界之間實現良性互動。民國時期大量武術組織的出現加強了武術組織傳播的力度,然而較為封閉的信息流通阻礙了組織傳播的廣度,為擴大武術群體制造了難度。小報為武術組織和大眾建立了雙向的信息通道,一方面小報展現了武術價值,并為武術組織發(fā)布招生消息提供了平臺,另一方面大眾也能通過小報報道來靠攏武術組織,即通過小報武術報道,國術組織的人才需求和大眾參與國術需求的滿足,它對提高武術傳播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民國小報在報道武術新聞時也兼有武術知識的內容,如在報道國術比賽時,小報會為讀者解讀比賽規(guī)則和評判方法,描述打斗場面,記錄比賽結果;如在報道國術表演時,小報會向讀者講述不同拳種的演練風格和技術特點;如在刊載的國術評論的文章中,小報會向讀者指出國術發(fā)展的成果和問題。小報把武術活動的結果、過程以及缺漏向大眾普及,為大眾了解武術提供了客觀全面的武術專業(yè)知識。小報還經常在報道中向大眾傳遞國術科學化理念,宣傳國術強種救國思想等,小報對國術的知識和理念的報道,是小報對自身媒介作用的充分發(fā)揮,它并有助于讀者深入理解國術現象,有助于向大眾普及國術知識和國術理念。
民國時期武術地位的提升離不開報業(yè)對武術報道的輿論造勢,民國小報秉持武術乃“國術”的理念,將武術與“家”和“國”緊密聯(lián)系,通過報道武術界關心社會,心系家國的事跡,提高武術的地位。小報報道了武術組織的武術賑災、武術慈善活動,塑造了武術組織及成員關心災區(qū),心系家國的慈善形象;社會人事捐助武術組織,體現了對武術的認可和關心;武術代表團出國表演,受到外國認識的熱烈歡迎和好評,激發(fā)了國人的民族自豪感;武術家戰(zhàn)場殺敵抵抗侵略,宣傳了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武術家刻苦訓練,武藝高超、打抱不平,體現了武術家高尚的品德,使武術專業(yè)形象價值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