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泓君 馬世坤
1.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漢 430070;
2. 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武術在1915年就開始被人們逐步推入到新興的近代學堂,學校,后來慢慢被視為武術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民國四年孫祿堂《形意拳學》,1915年的福州基督教青年會籌集資金開辦國術班等。如今,武術教育的發展狀況面臨嚴峻的挑戰,比如武術與禮儀教育之間的認知矛盾,武術與傳播之間的文化差異等問題亟待解決。武術禮文化主要包括武術的外在表現和內在意蘊兩個方面。隨著文化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新形勢下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中國武術的當代發展正逐步陷入“發展空間的狹窄,傳統文化的丟失”等處境,傳統文化禮儀出現了斷裂現象,人“無禮”行為,不文明的社會時間頻繁發生。若要中國武術在融入世界文化,就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因此急需我們找到當下對于武術禮儀文化更好的傳承方案。
武術:武就是止戈為武,術就是思通造化。古代的軍事戰爭中把武術作為一種技術,一是為了防御敵人,保家衛國。二是為了自身的強身健體。習武之人以制止侵襲為導向,引導練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導向和保障,是當代武學藝術的一種展示。
禮儀文化:中國素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使得禮儀文明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禮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于各個方面。
武術禮儀:武術禮儀是習武者應該遵守的基本道德行為規范,是一種禮貌的體現。國際武術聯合會規定武術禮儀同樣也是中國傳統武術的禮節之一,本著當代武術為和平與友誼服務的宗旨,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
目前我們的禮儀教育出現缺失,國民禮儀教養缺乏,對國民形象造成了危機影響。方式之一就是從教育著手,在教學中傳播武術禮儀,讓習武者注重禮儀培養,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修養。禮儀文化的學習可以規范人們的言行舉止,是解決矛盾的好幫手。不同的武術形式沒有高低之分,習武之人對其的理解也是各有千秋,如果一味地注重技藝的比拼,只能是一介莽夫。
同時注重內外兼修才是武術的真諦,要把注重內在修養和個人品德的塑造相結合,使武術之路走的更遠。開展禮儀教育也有助于推動素質教育,堅持德育為主,推動素質教育,這是我們新時代的教育方針。
禮儀對師徒關系的維護,一方面是師傅要教導徒弟尊師重道,孝敬父母,除暴安良,另一方面是徒弟對師傅要做到尊重,常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就是師徒關系的映射。在新時代傳統武術依舊秉承著對師承關系的維護。對于武術的理解,一部分人總是想探究武術的技擊性,就是想明白武術的攻擊力。武術在禮儀文化的培育下,已經被培育出點到為止的鍛煉模式。不管是在實戰的搏斗或者是雙人對抗演練中都是如此。比如習練詠春拳以木頭樁進行模擬攻防訓練,散打訓練中以沙袋模擬對手進行訓練,這是一種“物化”的訓練模式。當習武者達到一定水平后就可以進行“人化”的訓練模式,將自己作為對手,通過習武讓自己戰勝自我。這個過程就是武術禮儀對武術較量而形成的規范行為。
古往今來,武術家門創造了一些寶貴的民族文化,但是新時代社會發展中,我們過于重視經濟和軍事的發展,對于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不夠,傳統文化流失較多,興起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此我們應該進行深刻反思。樹立武術尚武崇德的形象,武術對于有一些習練者來說是一生的,武術禮儀的標準化促進的武術文化的繁榮發展。中國武術在古代有防御敵人,保衛家園的功能,中華民族與中國武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直存在于今,傳統武術禮儀得到傳承與發揚可以凸顯中國的民族精神。
現代化武術的一個標志就是標準化,武術禮儀標準化也是武術的現代化歷程。比如簡化24式太極拳的廣泛傳播,八段錦在疫情期間的大力推廣就是一些典型的例證。國家形象需要“武術禮儀”來作支撐,因為武術禮儀是一個直觀的肢體語言的文化,外國人通過了解武術禮儀可以更簡單感受到其武術文化魅力。加強武術文化在世界的文化形象和影響力,現代化的武術發展也有維護與建設大同世界的作用,“點到為止”的武術禮儀不是為了爭奪好勝,而是為了維護和平。因此,中國武術的傳承與發揚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構建大同社會。
對于傳統文化,能夠促進社會進步的我們可以保留,對于帶有封建等級觀念或者迷信思想的應該拋棄。中國古代文化中宣揚天命,神學等迷信思想的我們應該摒棄,同時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等思想應該發揚。摒棄的傳統文化中,比如殺雞宰羊,儀式過于繁瑣等,可以摒棄。在如今現代化高速發展的社會中,武術禮儀如果再同之前那么繁瑣復雜,將是不符合社會發展也不利于武術自身的發展。
用抱拳禮來進行一些基本的拜師禮儀,簡單而且方便推廣教學。而對于抱拳禮本身的文化內涵也是加強的傳播,現代抱拳禮的內涵主要就是以“和平”,“友誼”為宗旨的。習武者右手握拳表示崇尚武德,以武會友;左掌四指并攏表示天下武林是一家,也是寓意武術推廣到全世界范圍;屈左手大拇指表示虛心學習,不妄自菲薄。
我們要以“習武先習德”為理念,將武德教育滲透到武術訓練中并制定人性化的培養方案。例如,修正以往僵硬呆板的武術教學模式,讓習武者的身心得到放松,摒棄傳統的武德培養模式。在對于學校武術教育模塊中,努力打造校園德育環境。新時代社會發展背景下,我們應該大力推進人性化的教育模式,把現代科技教學與武術教育相融合,為學生提供健康舒適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武德修養。
武術禮儀有對武術動作的規范,武術問候等方面,要注重對其規范的培養。近幾年,我國大力推廣傳統文化的發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契機加強對武術這個傳統體育項目的推廣,爭取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來推動發展。首先可以整合內外資源,比如定期邀請武學老師進行武術禮儀和武術歷史的授課。其次多渠道的進行武術禮儀教育,比如通過投影設備和新媒體技術,讓習武者更方便地進行學習和評價;組織一些武術活動,在學校和社區大力推廣,通過人與人的交流來促進武術禮儀的傳播發展,豐富大家對武術的文化認識。最后,開設相關武術禮儀課程,教授習練者武術禮儀方面的知識,讓習武者學到具體的行為規范和理論知識。具體到教練禮儀,運動員禮儀,裁判禮儀,社交禮儀等。不僅僅能讓習武者了解武術禮儀,還能提高禮儀素養,規范言行舉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武術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主要是因為其種類多,門派多,這使得人們對其認識產生了歧義,我們應該有選擇性的學習優秀拳法并完善禮儀制度。我們要虛心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知識體系。我們的武術申奧一直沒有成功,主要原因還是其本身的種類繁多,受眾群體小的原因。但其他國家的申奧成功并非偶然,他們有成熟的技術體系,評比分類體系,選材合理,傳達了明確的文化禮儀,禮儀加入評分標準,能夠使之嚴格執行。武術沒有一套成熟的文化禮儀教學系統,使人們對其認識歧義很大。我們應當虛心學習那些有著成功經驗的運動項目,心態應該更加開放包容而不是故步自封,學習他們成熟的傳授體系及完善的禮儀制度,將之融入到武術教學當中,逐步實現與自我超越。
武術禮儀的形成不僅使武術得到更加廣泛的普及與關注,同時也促進了武術更好的傳承與發展,豐富了武術文化的內涵。從傳統禮制的視野審視武術,挖掘武術文化與禮文化的內在價值聯系,選擇性地批判吸收武術禮儀文化,對于促進武術的全面健康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從現代社會發展的視野研究武術,了解現代社會發展需求與武術發展的關聯,對提高武術文化自信與認可度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