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李 建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在發達國家相繼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后,中國也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局面。有數據表明,我國老年人口有1.3億,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并且繼續以年均3.2%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40年,我國的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占總人口的1/4。太極拳作為一種養生運動,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太極拳的養生體現在身體和道德兩個層面,它以運動來進行身體的養生,以文化來體現道德的養生。中華民族的觀念和思想不斷變化,太極拳的文化內涵就隨其變化,它已經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拳法,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太極拳之所以能夠對人起到養生作用,關鍵還是在于其內里的“儒釋道”思想。日本比我國更早進入老齡化社會,并且老齡化程度更高,太極拳在緩解日本社會的老齡化現象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國社會的老齡化背景使得太極拳的推廣成了一個十分恰當的選擇。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習練太極拳的實用價值及推廣策略研究。
2.2.1 文獻研究法
搜集關于“人口老齡化”“老年人習練太極拳的價值”和“推廣策略研究”期刊和碩士論文,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例句;
2.2.2 邏輯分析法
運用邏輯分析方法對老年人習練太極拳的使用價值和推廣策略進行分析,得出相關的結論。
太極拳在發展過程中深受道家思想影響。道家主流觀念是“清靜無為,與世無爭”,練習太極拳過程中要求凝神靜氣,清空大腦里的一切雜念,無欲無求,返璞歸真。和諧是太極拳文化的核心思想,行拳時內心沒有雜念,進行一場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從而實現個人生命的自我和諧。太極拳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拳法很柔,這也體現了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觀念。“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正暗含了中國社會人際交往中彬彬有禮、溫潤和藹的處事態度。
儒學是我國古代的主流思想,自孔子創立以來,儒學逐漸發展和興盛,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自然少不了儒學的影子。“仁”是儒家的主要思想,太極拳里十分要求恭敬師長,師門友愛,這皆是仁的表現。太極拳開創之時旨在防身,而非濫殺無辜,習武之人內心須有浩然正氣。習練太極拳不僅可以強健體魄,使得人身姿挺拔,外有正氣,更使人能明白是非,內心也存浩然之氣。
佛學講究禪意。禪,是一種基于“靜”的行為,是在生活中過濾碎片,修正錯誤的思維,拋棄惡念的過程。太極拳正能使修習者心緒寧靜,從而身心愉悅,進入心明清空的境界。太極拳里的“禪武合一”便是這種境界。
3.2.1 太極拳的健身功能
1936年,在中國代表團赴德國參加第屆奧運會期間,隨團的中華國術隊在柏林、漢堡、法蘭克福、維斯巴頓等城市進行了一系列精彩表演,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掀起一股中華國術熱,很多外國年輕人慕名來華學習太極拳。與此同時,國際科學界也對太極拳展開了一系列的科學研究。相關研究表明,太極拳對人體有極佳的健身功能。
相對于其他年齡段的人群而言,太極拳對于老年人的健身效果是最大的。太極拳樁功的練習可以增強腿部力量,提高人體的肌肉耐力,增強下肢關節的穩定性。習練過程中,身體重心不斷轉移,有利于提高人體的靈活性和平衡能力,防止老年人摔倒,不斷移動身體對于本體感受器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可以提高感知身體空間位置的能力,從而提高或維持中老年人的方位感。同時肢體對下肢骨骼的擠壓能夠緩解骨質流失,減少老年人骨折風險。拳法練習時強調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能夠按摩臟腑、調理脾胃,能夠促進內臟的新陳代謝。據統計,經常習練太極拳的人群血壓要比一般人低20毫米汞柱左右,而且動脈老化的速度也要比正常人低,能夠有效改善人體的心血管系統,減少慢性病的發生。
在日本,太極拳已經成為健康的代名詞。太極拳以介護預防運動形式出現在各類社會福利機構中,并衍生出了太極拳康復套路。同時他們自編的一套輪椅上太極拳套路動作廣泛應用于日本養老院。太極拳與足療、太極拳與音樂療法和太極拳與按摩等各種形式的搭配療法在各個康復機構十分火熱,很好地促進了康復行業的發展。
3.2.2 太極拳的心理治療價值
太極拳作為一項身心運動,十分重視練習者的心理修養,這對于不同年齡段的人群而言,都有良好的心理治療價值,包括但不局限于情緒性格的修養、社會交際的提高和認知功能的改善。
太極拳對焦躁、抑郁、偏執等不良情緒有很好的緩解作用。習拳者在練習過程中通過不斷反思與思想除雜,幫助穩定情緒,戒驕戒躁,很好地提升了主觀幸福感和滿足感。有研究表明,每周5次、每次70分鐘的太極拳鍛煉對女大學生的抑郁情緒有非常好的療效。對于老年人抑郁而言,6個月的太極拳運動能夠有效改善抑郁情緒,研究者推測,一方面是因為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心理抑郁情緒狀態的改善而發揮的,另一方面可能時因為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的心率變異性生理指標的改善作用提高了心自主神經的調節能力,從而反饋式地促進抑郁情緒的改善。
在我國,太極拳的學習都是以團體的形式進行的,在團體中學習和交流能夠擴大練習者的人際接觸面,提升人際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改善中老年人的心情,一定意義上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對于中老年人而言,太極拳更大的益處在于它能改善認知功能。有研究人員給老年人進行了一系列的認知測試,結果發現太極拳運動能夠改善或提高受試者的反應速度,改善中老年人的記憶力,延緩認知衰老的進程。
張晶晶在日本進行三個月的走訪調查太極拳在日本社會的發展現狀及相關體制。她發現,日本太極拳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以增進健康為主要目的,使得太極拳的傳播主要為簡單易學的套路,最常見的是24式太極拳,實戰類的太極拳較少。相對于日本而言,中國國內的太極拳種類繁多,統計下來至少上百種,且形式多樣,以養生、防身、競賽為目的的太極拳都有。雖然太極拳在日本的推廣形式良好,但是國內的武術推廣從根本上來說更有優勢,也更值得去推廣。日本太極拳社會普及的深入性和科學性不足,使太極拳所富有的獨特價值內涵難以傳承,在大眾文化普及中出現簡單化、粗糙化和形式化問題。
日本的很多太極拳場館內都有網絡暢通的電腦和試聽設備,場館設施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太極拳的普及效果。日本場館設施的完善主要源于太極拳的會員制度,在太極拳協會里,每個練習者必須繳納會費才能跟著老師學習太極拳,而且每個學員一旦跟著老師學習就不會輕易退會。反觀中國現狀發現,中國老年人學習太極拳都是以興趣為主導的,很少有人愿意花錢學習。體育場館的設施建設都是政府出錢出力,由下到上的民意聽取,再到由上到下的設施落實,沒有金錢的驅動實在很難。
太極拳在日本發展較好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早在50年前,日本當局就從中國引入太極拳,以應對日本社會的老齡化現象,后來又陸續頒布了幾項關于體育強國的政策,這直接推動了太極拳在日本的發展,逐漸出現專門的太極拳組織機構和太極拳人才培養體系。在日本很容易找到社會指導員來學習太極拳,而在中國卻不容易做到。優質教學資源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習練者缺乏科學系統健身理論,練習效果適得其反,容易加深運動損傷。
3.4.1 深度傳授太極拳蘊含的文化觀念及習練
太極拳作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已經有較廣的群眾基礎,但現在太極拳在日本傳播出現簡單化、粗糙化和形式化的現象可以理解,因為他們難以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國內的太極拳推廣想要防止這樣的現象發生,就需要對太極拳習練者進行進一步的思想文化熏陶,將太極拳所蘊含的文化觀念及習練重點進行深度傳授。
3.4.2 深入社區開展豐富多樣的組織形式和比賽
豐富多樣的組織形式和比賽交流更能提高老年人的習練興趣。對于老年人而言,太極拳給他們帶來的豐富的社交生活改變了他們原本孤單凄慘的晚年生活,改善身體健康的同時,更提高了生活質量和生活幸福感。因此,通過社區形式組織老年人進行太極拳鍛煉能夠使老年人更愿意、更方便參加這項運動,多樣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也更能激起老年人的鍛煉欲望。
3.4.3 積極利用政策支持吸引資金流入太極拳產業
場館設施和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是太極拳推廣的重點和難點。中國人口基數大,政府撥資難以周全,所以應積極利用政策支持吸引資金流入太極拳產業。以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形式推動太極拳產業從技術水平、教練培訓、文化產品、場館器材到品牌商標、管理理念、服務水平等做到企業化全國連鎖,乃至世界連鎖。只有做大太極拳市場,用產品推動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動太極拳的普及。
3.4.4 塑造太極拳文化交流的網絡知識平臺
互聯網的普及使得普通人跟著專業大師學習太極拳不再是夢,積極發展線上太極拳交流和學習產業更是符合時代的需求。有研究者提議,發展O2O模式,讓用戶可以通過線上平臺訂購課程、書籍等太極拳相關產品,再到線下實體進行消費,在網絡上塑造一個所有用戶互相交流太極拳文化的知識平臺。
通過文獻搜索的方法綜述了太極拳普及的價值,包括文化內涵、健身功能和心理價值,并將日本的太極拳普現狀及與中國的太極拳普及現狀進行比較,發現我國太極拳種類繁多、樣式豐富但缺少完善的體育設施和教學體系,并提出太極拳在老年人中的發展應聚焦于基于健康提升和文化傳播的線上線下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