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慶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目前,社會人士將實踐操作為武術的主要傳承手段,對其教育內涵甚少過問,尤其是群眾健身中有一部分人過分追求武術的健身理性,而忽略了武術樸素的育人價值,從而導致目前國內的武術教學在形藝實踐與思想教育上有些偏離平衡,[1]也忽略了武術作為教育文化發展的補助能量。校園文化是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技能文化、精神文化、環境文化等子文化為依托,以弘揚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群體文化建設。[2]武術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則更需要“教育”作為前提,以利于落實高校對育人所達到高層次期望值的最終目的。
練習者在武術過程中能夠全神貫注的集中注意力,達到修行外化的境界。通過修行影響練習者的思維與辨析能力,以形成獨特的視角,使其在腦海中形成修心的邏輯思維。與此同時,武術還能起到“解脫”功效,在勞累之余,適度調整呼吸,緩解內心的不良情緒,從而提升身體各個機能。
武術可以有效改善個體身體健康狀態。通過一呼一吸,伸展或壓縮身體的各個器官,達到放松神經系統,擴大關節韌帶的活動域,同時,強化練習者對身體的控制能力,提高運動能力。此外,武術還能增進個體社會健康。實踐證明,武術師對個體內、外生存環境的磨練,不僅能夠提升個體的綜合素質,還能協調人的身體、心理以及社會關系。
武術的美育主要體現在動作美、精神美、身體美。武術動作舒展、柔和、優雅,在音樂的伴奏下,心神悠揚,給人以美輪美灸的感覺,極具感染力。在武術練習過程中,能夠樹立練習者堅定的意志品質,激發極限潛能。在表演與比賽中,展現出婀娜多姿的體態,變得更加富有魅力。
文化與教育彼此相互依賴、相互依存。通過武術教育能夠將中華民族的文化傳遞給練習者,從而促使練習者了解和接受新生事物。練習者可根據自身的年齡和性別特征將有價值的武術文化融入到生活中,通過更新和融合武術文化,重組文化元素,創造新興文化,促進校園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提升武術文化重要的教育屬性,從而改進對原有文化的認識。
伴隨著校園生活與社會化的大幅度接軌,如何定義綠色、健康的校園文化就顯得更為重要。積極向上學習理念與競爭意識的培養是學生走出校園步入社會極為重要的品格。因此,對校園文化的正向導向是學校對于學生教育的首要理念。若忽略了健康的教育方向,極容易扭曲學生在讀書期間的心理狀態,不僅會導致學生人生觀價值觀負面情緒的產生,還有極大的可能引發出對于學生今后社會發展軌跡的憂慮。
校園文化給學生帶來的不僅是暫時的定式,還有促進學校與學生共同發展的傳承性需求,因此,我們應該抓住源頭上的東西,就是教育,它不僅能夠指引學生的思想,還會給學生帶來情感上的引導,使校園精神在教育的過程中得到鞏固和強化,這也是教育在非技能領域的價值所在。若將教育融合于文化的傳承之中,勢必對校園文化活力與能量的維系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校園文化的創新要走繼承與改革互融的雙舉制。即要引領時代潮流,接納新興文化,又要傳承與發揚優良傳統。要納入風格迥異的新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用富有震懾力的方式更新與發展文化、融合與轉換文化、開發與整合文化。要始終保持開闊、靈活的教育思維,不斷在改革與發展中給新興文化留出足夠的空間。創新不代表顛覆,在校園文化的建設當中,重要的是將時代性信息與傳統性文化相融合,以期為提升學校在知識教育以外的社會文化空間,提高學生思維品格提供更高層次的定位。
校園文化需要不斷的擴充和發展,才能得到更好的延續與繼承。校園文化范圍較廣,體現在諸多環節上,例如:校園標志性建筑、重要人物、教育理念、口號標語等,不同時期的校園文化略有差異。校園文化鏈一旦脫節,勢必會制約和影響學校的發展與壯大。所以,校園文化的發展性至關重要。要整合各時期、各階段的文化特點,以此促進校園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從而推動校園文化的發展。
社會的需求和青少年的需求使學校體育專注于身體的教育,良好的身體教育能夠有效的緩解學生緊張的學習生活,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身體機能,提高身體素質,更為學生優質高效的學習奠定了一個基本的色調。單從身體練習的角度理解,武術是一種靜力性的運動,雖然外表看來動作簡單,但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從而加速血液循環,有效鍛煉心臟及血液循環系統的機能。[4]相比于其他體育項目,武術更強調對身體基本能力和機能的調節,通過體位、平衡、調息等方法,尤其是針對其他運動項目所不具備的強化小肌肉群和內臟器官功能、減輕疲勞和調整姿態等具有優勢作用。除了學習和生活中需要動用的身體大肌群之外,很多武術動作能夠更加細致的深入到學生的生活學習無法顧及的小肌肉群。除此之外,大部分學生對于武術練習超強的柔韌性抱著嘆為觀止的態度,事實上,對于武術教育的實踐過程來說,柔韌并不是條件,而是所產生的效果。[5]
教師在教育理念中只著重關注知識傳遞也很有可能在時間的推瀾中陷入衰退,而在這之前,只有少部分人群會用體育項目去調整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態度。而事實上,在進行武術教育練習的過程中,學生的神經可以得到暫時性的放松,專注于伸展肢體,此時體內所產生的“腦內啡呔”會有助于學生更快的產生愉快的情緒,這就達到了緩解學生心理壓力的效用。從心里學角度上看,心理健康和心理問題涉及到更為復雜的知識系統,例如:對“心理問題”一詞的界定,它泛指那些出現心理波動,并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影響的情形。[6]學生在校期間是他們掌握獨立生存于社會的主要過渡期,心智和社會知識尚未成熟,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往往不能及時與理性的解決,這些問題可能涉及情感、學習、社會交往和校園生活等諸多方面,隨著時間的累積,大量的信息在學生心里形成堆疊,極易產生負面的心理影響,集中表現為認識障礙、情感障礙、意志行為障礙、感知覺障礙等,[7]武術教育通過練習,對學生進行具有具體性、目的性、實際性、實踐性和邏輯性的科學引導,能夠有效緩解和預防心理相關問題。
武術有著偉大的古文化,它通過靜思、調身和調息從整體上完善“身、心、靈”的協調發展,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養生教育。[8]武術以耐性為基礎,通過實踐的體會和時間的積累來展現效果。在武術教育的過程中,武術能夠借助其本身科學的方式和理論促進大學生思想品格的定型,有效引導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9]武術師靜氣修身的運動,更注重緩慢和控制,因此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不會像其他體育項目,練習者會有大量的身體和語言上的信息交流,但武術能夠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以下兩點:(1)學會專注。武術對身體語言靈活運用具有積極的指導性,通過對肢體各個部位的活動,磨練學生浮躁心態的普遍現狀,以專注的意識力去品讀身體在不同體位時受到的壓、拉、推、擠、緊、松等感覺,從而收到身體練習的最佳效果。(2)學會堅持。武術是在緩慢的過程中產生效果的運動,持續與堅持是它極為重要的內在精神,在練習中,學生會真正的收獲一些效果,如:緩解肌肉的緊張與疲勞、調節心理情緒、提高身體平衡能力與柔韌素質、體重的減少等,都會使學生有意愿持續參與武術的練習,主動體會堅持為他們帶來的收獲。
不科學的生活方式是人類自然的體現,通過武術教育,消除不科學的生活方式,了解和掌握武術特征,揣摩武術教育的人文思想,從而建立健康的武術生活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武術能夠鍛煉人的身體,引導人的生活,是緩解疲憊、放松心境的時尚運動。當代大學生心里焦慮、心情急躁而失眠的現象時常發生,急需迫切地尋找舒緩、平和、安寧、放松的一種境界,而武術則是不二之選。科學的膳食、適度的休息、規律的學習、合理的起居,能夠有效減少生活中的煩心與困惑,促進人的健康成長與幸福生活。武術不受場地的限制,只需要一塊干凈的墊子或氈子即可,是綠色、健康、環保的養生運動,能夠使人心境平和的面對生活。此外,武術教育十分注重日常膳食的均衡性,以保障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幸福指數,從而推行與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武術作為呼吸柔和、動作柔緩的運動,在生活節奏、生活規范、生活習慣上張弛有度,豐富了校園課余文化生活,形成了健康的生活習慣。[10]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武術教育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猶如蓮花,互吐芬芳。近年來,武術教育與校園文化的互融十分突出,新思想、新意識、新文化交織在一起推動著學校教育的發展。從古代社會到現代社會,從私立學校到公立學校,人們均受到武術文化的傳播。修行、修煉、修身是武術教育的核心內涵,武術文化的傳承均是圍繞武術核心內涵來進行的,口傳心授、行為示范、文本傳播的特質,為武術的傳承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武術的坐法、調息均需練習者的觀察、領悟、模仿以及古魯的親自示范,在武術文本的傳播中,音像制品、多媒體、網絡、表演等形式屢見不鮮,為武術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融合與傳承構成了武術教育與校園文化的主線,武術教育已深入到校園并形成特有的文化逐漸延伸,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科學的養生療法是淵源流傳的基石。排除私欲、凈化內心、喚醒沉睡的本性,促使武術教育的發揚與傳播,搭建起與校園文化互融的橋梁。
武術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其特有的活動方式將為學生身體機能的提高和保持奠定基礎;武術教育能促使學生在專注力與恒心毅力上的認識,會促使學生漸次的肯定自我,從而達到思維品格的優質定型;武術教育能夠增強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促進身體健康,是學生形成堅毅品格的重要引導手段,在促進校園文化中具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