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飛 赤峰學院體育學院
籃球課程教學過程是課程的開始到這次課程結束,學生與教師共同完成籃球教學目標所開展的教與學的活動。教學過程這一概念很早便已經出現,但是有關于它的概念一直沒有確定下來,處于爭論狀態中。北師大的毛振明老師和首體的周登嵩老師都曾經給教學過程下過定義,但是由于教學過程內容的復雜性、目標的多樣性使得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出現官方的概念。籃球課程教學過程是教學過程的組成部分之一,肩負著培養學生籃球運動技術,養成運動習慣的教學任務,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有關于籃球課程教學過程也就是這一節課從上課鈴響起開始,到下課鈴響起結束這45分鐘時間內,教師與學生所進行的籃球教學活動的過程,其本質究竟是什么?處于爭論狀態中。當前學術界有關于籃球課程教學過程本質的爭論有很多,筆者經過文獻整理與分析梳理出以下三方面的觀點,分別是:認識發展說、雙邊活動說和交往本質說。
持認識發展說這一派觀點的學者有很多,主要是一些教學理念秉持前蘇聯籃球教學理念的專家和學者。持這派觀點的學者認為,籃球課程教學過程也就是這45分鐘的授課過程其本質是讓學生掌握籃球運動的知識和技術,認為籃球運動知識和技術的學習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重點。新中國成立后學校建設和教學理念受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的主知主義教育理念影響較重,很多老一輩的專家學者基本都持這一派的觀點。主知主義教育理念認為,籃球教學過程中知識和技術是第一位,所有的教學都應該服務于籃球知識的傳授和學生知識的習得。整個育人過程和籃球授課過程都會緊緊的秉持知識和技術至上的核心理念。因此,籃球課程教學過程的本質便有了認識發展這一派的觀點。
認識發展說認為籃球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學生掌握籃球知識、技能,發展認識能力,逐步提高道德品質的過程。主流的概念可以看出,從字面角度很難看出認識發展說存在什么問題,但是在實際籃球教學過程中,很多學校和教師都將其發展到了極端。籃球認識發展說的觀點是籃球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籃球知識和技術的掌握,普遍培養出來的學生技術扎實,基本功過硬,籃球知識素養深厚。但是也存在過多的將教學重點放在了籃球知識和技術的掌握,則學生在現實中的實戰能力,在比賽中的創造性和閱讀籃球比賽的能力有所下降,所培養出來的學生靈動能力不足。
雙邊活動說這派的專家學者在一定程度上受美國實用主義教學理念的影響,更多的秉持兒童中心論,認為籃球學習的主體是兒童,只有不斷引導、調動兒童籃球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夠更好的讓籃球教學過程豐滿,并豐富兒童所學。雙邊活動說認為,籃球教學有兩大主體,一個是教師起主導作用,另一個則是學生起主體作用。籃球課程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學生自身學習的過程。
雙邊活動說認為籃球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邊活動過程。這種觀點沒能分清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主次關系,不是所有的籃球知識和技術都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時間上不可能,直接教授先人的經驗也可以。例如籃球教學過程中的擋拆配合教學,直接教授學生雖然不能夠深刻理解其含義,但是也會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反之如果讓學生自由去探索,雖然探索的結果由于是自身的經歷與體會,會體悟更加深刻,但是,探索的過程會非常的漫長,會影響正常籃球課程教學過程的進行。
籃球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相互交往的過程。這是一種后現代的觀點,其認為籃球課程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交互或者交往的過程,只有師生雙方不斷的保持交流,教學課程就如同老朋友間的談話,才會最大限度的調動教師和學生在籃球課程教學過程的積極性。這派觀點也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點。
認識論認為:人類的認識過程是實踐——認識——實踐的往返過程,學習也是一種認識,而所學知識多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如過于依賴學生的實踐探索,則時間不可能,所以仍應強調“教師教為中心”,尤其是籃球課程教學過程,如在傳遞一項籃球技術時,過于依賴學生的實踐則學生可能過早的技術定型,不利于今后的改正,所以籃球課程教學過程更應以“教”為中心,然后輔之以自主練習。則籃球教學過程的本質筆者歸納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人類已有籃球知識的認知活動,進而改造主觀世界、充實、發展自己的過程。
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多數的學習科目多以傳授知識為主,例如語文、數學、英語等,也包括部分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愛好的課程如音樂課、美術課等等,還有旨在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體育課程等。這些課程以整體、系統性的存在于學校教育體系中。這些課程的存在能夠最大程度上讓學生得到綜合性教育。眾所周知學校是教育人的機構,是培養人才的地方,為了最大程度的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影響,使其全面發展,將來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學校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就必須有傾向性,讓學生學到盡可能全面的知識。
在學校所有的課程序列中,籃球課程在很多方面是有別于其他課程的。語數外課程主要的特點是以學科知識教授為主,在授課過程中主要是依靠學生的大腦去思維,去識記最終掌握學科知識。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其最主要依靠的是大腦的工作,身體幾乎處于靜止狀態,不怎么參與工作。而籃球課程教學過程中,與這類的課程存在著明顯差異,籃球課程主要是依靠身體的參與,需要在授課和學習過程中,籃球教師以及上課的學生的肢體都要活動起來,身體和大腦幾乎都處于活動狀態。
籃球課程有別一般課程,其最主要的特點便是肢體處于不斷的活動狀態,也正是肢體的活動狀態使得人體的血液循環得以加快,新陳代謝得以旺盛,使得肌肉得到牽拉進而讓人體的身體素質得到增強。
在學校課程體系中,幾乎所有的課程主要是依靠腦力活動,比拼的是誰的大腦更加聰明,誰的記憶力更好。具備以上兩點則學習能力才會很強,才會最大程度上獲取知識。在語數外以及后期的物地生等課程的學習中主要是依靠腦力活動。
在籃球課程學習過程中,與以上課程的學習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籃球課程學主要是依靠體力活動,但是在體力活動的同時也需要智力活動,例如學生在進行籃球學習或者籃球競賽中,學生需要運用自身所掌握的籃球運動技術,在場上掌控籃球,并結合自身速度、力量和彈跳等身體素質,來打破對手的防守體系,實現得分這一任務。在進行籃球活動時需要根據自己對于籃球的理解來依靠大腦對場上的形勢作出判斷,大腦則需要高速運轉、精確計算,閱讀防守位置,分析隊友跑位,利用自身的技術來調動進攻和防守,進而贏得比賽的勝利。僅僅有身體素質而無大腦分析的球員不會成為一名好球員,只會在球場上作出一些無腦的行為,而大腦雖然聰明閱讀比賽的能力很強,但是缺少過硬的身體素質也不會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在現實的籃球活動中,身體與智力二者是完美結合缺一不可的,只有將二者完美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最大的價值,才能在現實的體育活動中取得好成績。
運動負荷是人體在運動過程中所承受的強度,一般用心率來表示。一般來講影響運動負荷的因素主要有練習密度、單位時間和動作速度所決定。生命在于運動,而運動項目和運動總量則會影響對運動的效果。運動項目從運動量這一角度看,可以細分為運動強度低的運動項目和運動強度高的運動項目。運動負荷相對較低的運動項目例如太極拳、氣功、散步、廣場舞等;運動負荷高的運動項目通常來講是即使是同一運動項目由于時間縮短,或者是周期縮短,使得強度增大,而轉化為運動負荷較高的項目,這一項目主要有快跑、籃球、足球、羽毛球等。一般來說運動負荷對人體的刺激作用較大。適宜的運動強度能有效地促進身體機能的提高,增強體質。如果強度過大,超過身體的承受能力,反會使身體機能減退,甚至損害身體健康。
在運動過程中無論是從事低負荷的運動項目,還是高負荷的運動項目,可以說只要是肢體活動起來,便需要心臟提供必要的能量,這樣便促使心臟跳動次數加快,使得血流旺盛,進而新陳代謝也會增強。從而使得人體的身體素質得以提升。
籃球運動過程中,學生需要在場地中不斷的進行跑、跳、投等運動技術,速度稍慢或者稍有懶惰便會被對手得分,所以籃球運動過程中學生的心臟和肌肉在高速運轉,并且快攻和回防還屬于無氧運動,強度較大,而在無球狀態或者弱側的防守區隊員會獲得短時間的休息,學生又處于有氧狀態。
在籃球教學過程中,只有保持必要的運動負荷才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增強。傳統的學校籃球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害怕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猝死,使得很多體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敢讓學生做過大強度的運動項目。伴隨著保險進入學校,多數的學校都給學生上了意外傷害保險,這樣便給學校正常進行籃球教學提供了可能,解除了后顧之憂。但是也需要強調的是,人體必定是物質組成,因此,也需要體育教師在進行正常籃球授課的過程中,不可過大強度對學生進行體育鍛煉,一定要將學生的心率控制在安全心率之內,也就是220-年齡,只有將學生的心率控制在這一安全線之下,才能夠保證學生心血管的安全,才能夠讓學生在安全的運動負荷內享受籃球運動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