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霖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河南 新鄭 451100
2018年3月5日開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了“互聯網+”這一經濟熱詞,當時就引發了廣泛關注。近年來,從網絡消費、共享單車到在線教育和物聯網、云計算等等,“互聯網+”這一新型經濟方興未艾,成為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轉型升級中的強勁動力??梢哉f多種行業同互聯網平臺的結合,給予了其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景。從本質上看,“互聯網+”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能夠積極推動著社會各部門、各行業通過融合方式轉型升級和發展。其中民族傳統體育如何在這股技術創新改革的洪流中,依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借助新時代的開放、共享的快車道更快更好的發展,得到更多的關注。
我們談論的所謂“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為依托的,集合各類生產部門用以生產和服務的應用程序。這種技術不斷在各經濟部門和社會主體之間相互衍射傳播,形成“互聯網+X”的新的經濟環境。我們可以理解為,“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平臺為根基,以信息技術為措施依據,各個不同產業借助“互聯網”平臺這一高科技工具融合來發展原本產業,或者以此來借助互聯網開展新的業務,或者在“互聯網”環境下產生的新興產業或項目。那么“互聯網+體育”是指在對于傳統體育產業的整個市場、產品、產業鏈以及整個商業生態中運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并有效地結合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及云計算等新興科技手段,來進行重新發現、思考和定位。從而構建出一個以互聯網為基本平臺,運用互聯網思維,并且充分利用各種信息通信技術,在體育領域中創造出一種新的產業生態。[1]
“互聯網+”時代中,各個社會主體在依附于互聯網這個平臺傳播,都能夠有效擴大其開放程度和影響力,顯性展現出其深刻的內涵。特別是在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地加快的新時代,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也是顯而易見的。然而這種沖擊也影響和改變了傳統文化的自我革新和發展,去積極思考如何不被淘汰。“互聯網+”就是一種全新形式的機遇和平臺,對于民族傳統體育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如中華武術、太極拳等)項目,能夠借助互聯網及其附樣品來進行廣泛的傳播,互聯網打破了時間空間、地域邊界和現存媒介的束縛,使得不同地區和不同種類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相關信息能夠以視頻、圖片、音頻、圖幅及動畫等形式可以借助于互聯網的優勢地位,運用互聯網思維,就能夠做到開放、即時、持久、全方位、多側面、深層次地在全網無限制的傳播。
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是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在新時代,社會變革在各行各業里都體現了出來。傳統體育產業也在積極的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著跨界融合,這是對體育產業的發展方式的有效變革,既加大了體育的產業的開放性程度,也促進了體育產業的新興業態和作業模式的形成與發展。在如今市場需求和全球大潮流的驅動下,新舊事物不斷撞擊整合,積極融合才能豐富內容,才是推動事業發展的最好選擇。傳統體育項目也應主動尋找和選擇融合的載體,推動體育產業的轉型升級,讓更多更廣泛的受眾群體能夠關注到。
在當下,互聯網作為一種獨立的、重要的和全新的信息傳播的工具,成功的顛覆了傳統的信息媒介,逐漸成為了大眾認可的主流媒介。從其字面的含義上來看,“互”和“聯”就充分體現出了相互連接和相互溝通的特性和功能。在“互聯網+”的時代下,民族傳統體育在地理位置的分布相對分散的情況下,通過互聯網的“聯姻”,在平等、開放和共享的環境中充分展現給了受眾群體。包括姊妹形式和門類相互之間都可以借鑒學習,互聯互通,由小及大,從而實現更快更好的融合與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教育的發展和進步,人類社會已經開始逐漸進入了全球化和網絡化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等都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從歷史中流傳下來的各種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經過了漫長的更新和演變,形成獨特的體系,也擁有了獨特的生存空間。關于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現狀,迄今為止我國相關的研究專家已搜集到漢族傳統體育項目300余項,各個少數民族的體育項目多達670余項。例如陜西省安塞地區得以聞名世界的腰鼓、青海省大通縣著名的賽馬會以及黔東南地區的苗鄉侗寨在各種本土節日期間進行的類似于摔跤、賽龍舟、輪子秋等各種類型豐富精彩的民族傳統體育表演。如果以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最具中華民族特色和最高水平的項目來看,武術、太極拳、中國象棋、圍棋和龍舟等都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的核心項目,而且這些項目已經逐漸走向世界。
項目繁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除了文明世界的幾項外,大多數體育項目給人的感覺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盎ヂ摼W+”時代的到來,拓展了信息傳播的渠道,給尚處在不為廣大人民所熟知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以傳播的機會。如果能借助“互聯網+”這股東風,完成一些冷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普及,那么對于保護民族傳統體育來說將是功德無量的。因此,傳播者要有開拓創新的精神,將傳統文化與最新科技相結合,來建設信息化體育傳播和傳承的平臺。
新世紀以來,在經濟全球化、文化樣態多樣化的大背景下,體育事業全球化和商業化急速發展壯大,但也使得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及其文化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其中體育事業的商業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那么傳播和繼承發展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及其文化,就必須著眼于全球化帶來的市場寬博的機遇,不斷加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廣度、力度和深度。秉承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理念,運用“互聯網+”思維,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來傳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壯大民族傳統體育的品牌,弘揚民族傳統體育的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思維并不是單純的“+互聯網”思維,即不是簡簡單單的將民族傳統體育搬上互聯網即可,因為大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保留著本土的、民俗的文化元素,這相對于提倡大眾的、多元化的網絡文化不相適應。如果單純的將這些原生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硬搬上互聯網平臺,可能會導致文化沖突的窘境。因此要擁有“前期編輯意識”,結合當下互聯網的語態環境和特殊的傳播渠道,對即將進入互聯網推廣的項目加以“網絡化”的改造,使之賦予相應的“網感”,創造出符合網絡傳播的民族傳統體育新形態,可將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加以改造和網絡真人秀節目相結合,成為其游戲環節的一部分。借助真人秀節目的熱度,推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近些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加大了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視,從資金投入、調查研究和宣傳教育等方面都給予了其各個方面扶持和幫助,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效。發掘和保護更多的傳統體育項目及其文化也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我們發現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所以沒有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研究。究其原因,除了這些民族體育項目的發源地處于偏遠落后地區之外,還因為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外來文化的不斷沖擊和影響,那些被人們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項目也在新媒介環境的沖擊中沒落和褪色,無法充分滿足人們的娛樂競技的需求。如果不對這些瀕臨消失的民族體育項目加以搶救式的保護,可能我們的子孫后代就無法了解到這一民族的文化信息。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趨于成熟的“大數據”技術能夠帶給人們量化認識世界的眼光。建立包括影像資料、數字化文獻資料等在內的大數據庫,不但能夠保留了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及其文化的記憶,而且還能為我們動態地把握民族傳統體育歷史發展脈絡提供研究支撐,形成一張民族傳統體育的“數字地圖”。這些優秀的傳統體育項目及其文化可以依附互聯網、融媒體等平臺,不斷擴大自身的影響力,使得能夠引起更廣泛的關注,得到長足的發展。[3]
當前,“互聯網+”在我國發展勢頭強勁,不但改變了傳統產業的競爭模式,還指引著其產業的發展方向?;ヂ摼W擁有在線文字、視頻、音頻和圖片等技術的呈現方式,能夠幫助體育產業的營銷模式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實體體育產業在商業運營中往往存在投入大、見效慢和資本回收周期長等缺陷。互聯網與體育產業的結合,可以很大程度上彌補著體育實體的商業運營的短板,體育產品的消費者能夠借助著互聯網平臺來消費各類體育產品。對于民族傳統體育來說,也要借助于“互聯網+”的平臺和手段,根據自身存在的優勢,實現其產業化的運作。
最近幾年,也出現了初步的利用“互聯網+”思維開展的體育產業運作模式。例如建立介紹和傳播的民族傳統體育的專業門戶網站,運用視頻、音頻、圖片或者動畫來展示各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或者在網絡直播平臺上進行的例如武術、太極拳的比賽或運營O2O線上授課(即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教學的APP等,或者創建用于介紹和傳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等各種類型的自媒體平臺。隨著“互聯網+”思維的深化,我們也可在多個方面創新產業模式。例如,將民族傳統這些措施就是要運用互聯網思維,這樣能夠有效地激發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潛力,幫助其拓展和發展的空間。
在此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人才建設問題。運用“互聯網+”來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需要相關人士真正懂互聯網。一種情況是可聘請專業互聯網運營團隊來推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實現專業化運作。但更好的情況應是相關的民族傳統體育繼承人、教練等基層一線人士,擁有互聯意識,明白運用互聯網進行傳播、教學、產業化運作等相關活動的可行性在哪里。因為“互聯網+”不是一個筐,什么都能裝。不能將民族傳統體育與“互聯網+”完全綁架,一定要在符合民族傳統體育的相關規律基礎上,加以融合。由此可見,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工作者的互聯網業務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讓真正懂民族傳統體育的人更好地發展這項事業。
“互聯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態,會對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極其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在各個經濟領域都能夠見到互聯網的身影,許多傳統領域都可以依附于互聯網這個重要平臺,進而提升經濟發展的速度,加快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在“互聯網+”時代下體育事業借助互聯網平臺,加快了其傳播速度、廣度和深度,擴大了其影響力,也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寬闊的平臺,并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創新變革帶來了無限的可能。[9]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進步,不僅是其自身需要,建設體育強國、全民運動的實際需要,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借助于先進的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實踐傳承與創新并存的運行機制,在新環境中重獲發展的動力和有效的傳播,更好地實現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從而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互聯網+”時代能夠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