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燕
(江蘇省儀征市實驗小學東區校,江蘇儀征 211400)
古語云:“疑乃學之始,思之源。”這里所說的“疑”,是指“疑問”,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問題意識”。關于“問題意識”現象及其培養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專家學者都非常重視。我國古典文獻《明儒學案》中說道:“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同樣強調:“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諸如此類的“問題論”都在揭示“問題意識”對人的學習與認知作用重大,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設計與優化學科問題,并通過各類路徑和方式,有效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問題意識,以此促進學生思維認知的發展,為教與學活動不斷注入活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無論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學生衡量事物“好與不好”的首要標準和重要因素,就是有沒有感興趣及興趣的大小。有了興趣或者興趣較大,他們就會有效激發自身的內在驅動系統,在“不用揚鞭自奮蹄”中贏得“情緒智力”效益;反之,不是若即若離、淺嘗輒止現象,就是行之不遠、事倍功半效果。
以“分數的認識”為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出問題:“三只小動物在果園里發現了一個大西瓜,在準備分吃西瓜時,小豬計劃分得,小馬計劃分得,小羊計劃分得,其余的分給其他小動物。可是小豬認為自己分得最少,很不滿意,非常生氣。大家可以通過手中的陶泥,在做一做中比較一下,三只小動物究竟誰分得最多呢?”這個問題的提出猶如“一石激浪”,引得全班學生興致勃勃地思考與探究起來。
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處處見生活。不僅如此,包括數學在內的各學科教育,只有在實質性的“生活作用”下,才能切實體現學科活動的內涵、價值和意義,才能真正成為有意義的教育現象。就小學數學活動來說,教師善于把社會生活元素科學合理地融入教與學中,既可變相地降低學習難度,又能更好地引領學用結合,在知行統一中促進學生認知的不斷發展[1]。
以“圓的認識”為例,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平臺,呈現了各種類型和大小的“窨井蓋”和“車輪”。學生在觀看與思考中驚訝地發現:這些物體都是圓形的。教師進一步提問:“你們有沒有見過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窨井蓋或車輪呢?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么它們只能是圓形而不會有其他形狀的?這些問題與數學知識有什么聯系嗎?”生活化問題頓時激發了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投入課堂學習中。
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其意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強調教材資源的精髓性或優質性;二是啟發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在用好、用足教材資源的同時,大力開發并充分利用其他資源,為促進工具性教學與人文性教育不斷注入新鮮活力[2]。數學課程活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以數學與語文知識“跨學科”整合為例,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教師展示了清代王士禎的千古絕句——《題秋江獨釣圖》:“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要求全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從不同的角度編創一些“分數應用題”,并解答出來。這不僅有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知識的認知,還讓他們切實感知到數學與語文之間的聯系。
就數學活動來說,上述都是引領兒童思維活動和認知發展的重要路徑,然而在自主實踐下的“情感體驗”才是最根本、最實在的。因為豐富多元的情感體驗活動不僅能夠迎合學生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將學生逐步引向求真知、學做人的發展道路[3]。比如,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中經常出現課堂秩序混亂的情況。如何才能改變這種不良狀況呢?有人提出小組長不能總讓一個人來做,可以“輪流坐莊”,可以“自我推薦”,也可以“大家推選”,還可以“教師指定”。經過多種嘗試后,筆者最終發現,“臨時抽簽”的形式更好。這種方式既可促使每位學生事先做好準備,又能有效培養“小先生”的責任意識和臨場應變能力。
學校教育是一項有利于教與學和諧相長的藝術性實踐工程。只有在智慧、情懷和藝術“教育三元素”良好融合的狀態下,師生才能從教育中獲得最大、最優化效益。什么是教育藝術呢?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教育藝術的本質是對學生積極有效的“激勵、喚醒和鼓舞”[4]。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學校教育更應如此。在一次數學活動評價環節,有學生向教師提出請求:能不能讓他們先“自我評價”后“相互評價”,最后再由教師來評價呢?這個問題既讓教師驚訝,又讓教師深思。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思維認知和評判意識,這也是教師在常態化教學中注重培養和引領的成果。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總之,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始終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就小學數學活動來說,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引領學生認知發展。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教育既要循序漸進,又要力求全面;既要體現學力構建,又要注重德智培養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