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鳴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歌風小學,江蘇徐州 221000)
一直以來,我國的廣大教育工作者都將教學重點放在了知識點如何講解、技能如何傳授等方面,忽視了評價語言對學生發展所起到的作用。特別是在小學基礎教育階段,小學生處于以感性思維為主的時期,課程學習動機主要源于學習興趣與成功的體驗,而成功體驗的獲得一方面源于學生自身,另一方面源于教師的系統性評價。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的評價用語過于重視判斷作用的發揮,且存在評價語言過于籠統等現象,導致學生在教師的評價語言中無法獲得更有價值的信息,難以明確改正的方向[1]。例如,在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中,在學生閱讀后,教師與學生進行了如下對話。
師:“這篇文章所講述的挖井人是誰?”
生A:“毛澤東。”
師:“沒錯,那么你是從哪句話中看出來的呢?”
生B:“因為文章中第一自然段中提到了毛澤東。而且通過石碑中的字也可以看出這個挖井人是毛澤東。”
師:“這名同學回答得很好,那么,請同學們分析一下這篇文章主要表達的是什么主題呢?”
生C:“主要講述了毛澤東在一個叫作沙洲壩的村子挖了一口井。”
師:“不是很準確,請同學們繼續思考這篇文章所傳達出的深意。”
生D:“作者主要是讓我們記住如今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應懷著感恩的心,懂得飲水思源的道理。”
師:“很好,這名同學讀出了文章的內涵與深意。”
通過這段對話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的問題回答評價過于簡單,且都是“很好”“沒錯”“不準確”等評價內容。雖然這種結果性評價語言可以盡快讓學生知道問題回答得正確與否,但是從發展的角度分析,單一化的結果性評價反饋并不能讓學生明白教師口中的“很好”究竟“好”在哪里,教師所說的“不準確”到底是哪里欠缺。這種重視評價而忽視描述的課堂評價語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語文深度學習,會使學生處于一種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學習狀態。
在現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依然采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評價這種固定化的教學流程。在這種課堂評價流程中,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運用的評價語言僅僅是針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內容,甚至還有一些評價語言與所提的問題不符,與學生的學習目標脫節。這種與學生學習目標關聯性較差的評價語言,會阻礙語文課堂總體教學目標的實現。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青蛙》這篇文章教學中,教師拿出兩張卡片,分別寫有“青”和“晴”兩個字,開展了以下對話教學。
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兩個字,說說這兩個字有什么特點?
生A:“晴”比“青”多了一個“日”字旁。
師:那么,也就是“青”字怎么樣?
生B:“青”字沒有“日”字旁。
師:對的,我們將“青”字加上“日”字旁,就變成了另外一個字。
生:……(沉默)
師:這種在一個字的基礎上加上一個偏旁部首,之后變成了其他字的方法,我們稱之為“加一加識字法”。
生:……(依然沉默)
從這個教學片段中可以看出,雖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次引導學生發現漢字的組成規律,但是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教師的意圖。如上述對話中,教師說道:“我們將‘青’字加上‘日’字旁,就變成了另外一個字。”學生聽到這句話時就會產生疑惑,明明是“晴”字,怎么會變成另外一個字呢?另外一個字是什么字呢?盡管教師后面對“加一加識字法”進行了概括,但是學生依然處于比較迷茫的狀態,并未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語文教師運用課堂評價語言應站在兒童的視角,避免教學語言成人化,這樣才能保障師生溝通互動的有效性。然而,實際上,還有一部分教師習慣于用成人的口吻進行教學評價。如果教師的評價語言過于復雜化,或者教師的評價語言邏輯性過強,小學生就會陷入更加迷茫的狀態。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趙州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趙州橋所在的位置,并出示了趙州橋的圖片。在這部分內容展示中,教師介紹了趙州橋的歷史及其對我國橋梁建筑領域發展所產生的重要影響。接下來,教師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文章中的生字或生詞。學生找出了“雄偉”“砌成”“創舉遺產”“纏繞”“雕刻”等詞語。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與分析文章,教師鼓勵學生對每個詞匯進行解釋,如對“創舉遺產”一詞,學生的解釋大多為“是獨一無二的人們遺留下的遺產”,而教師并未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評價,而是在學生的描述上進行了深度的講解,希望學生深度理解這一詞匯。但是由于教師所講的內容過于深奧,反而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從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師并未站在學生的視角分析問題,從而導致運用的評價語言與學生的認知水平脫節,阻礙了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過于簡單的、單一的評價語言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聽覺疲勞,且學生很難從教師的簡潔評價語言中獲得進步。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適當豐富評價語言形式,抓住評價語言運用的最佳時機,在學生需要時、在教學必要時做出評價,這對教師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參與相關的專業成長活動,通過與同人之間的相互討論,發現自身在評價語言運用中的不足,在相互借鑒中不斷豐富評價語言內容及評價形式,準確抓住最佳的評價語言運用時機,通過適時、適當、適度的語言評價,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成人化評價一直以來都是教育教學中的難題,究其原因是教師并未學會從兒童的視角看待問題。為了突破這一教學困境,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評價語言運用中考慮到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生活語境及思維特征,能夠主動俯下身子,想學生之所想,思學生之所思,使評價語言的運用真正立足學生,以小學生的綜合現狀為起點,給予符合小學生當前發展情況的合理化評價語言,制訂科學化的評價標準,如此才能公平、公正、合理地進行評價,進而當學生聽到教師的評價后,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總之,評價語言的運用是一種藝術,教師應深入分析評價語言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并認識到其所造成的重要影響,挖掘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并制訂有效的改善策略,如此才能真正發揮評價語言的教育價值,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