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琳
(福建省廈門市民立幼兒園,福建廈門 361000)
STEAM理念作為一種先進的、復合的教育理念,更側重于結合時代背景,發展幼兒的科學素養、工程思想、技術能力、藝術表達及數學思維。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認為,綠色教育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交融,既是教育目標,又是教育內容與方法,而其思想與觀念的核心就是素質教育[1]。我園積極建構STEAM背景下的幼兒園綠色教育體系,以期拓展幼兒園綠色教育活動,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綠色教育課程在我園實施一段時間后,并未收到良好效果,存在的問題也引發了全園教師的共同思考。
前期開展綠色教育活動實踐時,教師因急于向幼兒傳播綠色教育理念,過于重視結合環保與生態的相關內容,如西北沙漠治理、海洋赤藻現象等,導致在內容的選擇上忽略了幼兒的生活經驗,所選擇的內容與幼兒的興趣、需要及認知水平脫節。
前期開展的綠色教育活動內容一般選用省編教材,或者結合不同的季節、節日、主題活動等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忽視了幼兒園自身存在的綠色教育資源,如自然角、種植園等,導致綠色教育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也未能充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
前期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開展教學時存在著一定的定式思維,采用了傳統的教育理念,模式較為固化。教師多以PPT形式呈現不同地區存在的環境問題,并讓幼兒思考原因何在,如何做改變。這種模式不利于幼兒的創新能力和綠色環保意識的培養。
在將STEAM理念融入幼兒園綠色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立足教育本真,注重跨學科整合,有效地開發與利用園所豐富的綠色教育資源,順應和滿足幼兒的興趣和學習需要,以幼兒為中心,積極生成和實踐綠色教育,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前我園開展綠色教育存在的問題。
針對前期教師偏重于傳授知識而忽略了幼兒興趣的問題,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靜心觀察幼兒的興趣點,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正視活動中的“真問題”。
案例1:“關愛小烏龜”(小班)
開學初,班上有個小朋友帶來了小烏龜,同學們對這個小家伙充滿了興趣。教師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在班級自然角中特意開辟了愛心飼養區,并開展了一系列有關“關愛小烏龜”的綠色教育活動。教師為烏龜設計了一張專屬名片二維碼,讓家長們掃碼及時了解幼兒在園開展活動的動態。在飼養區中,當幼兒在照顧小烏龜遇到問題和困惑時,教師就帶領他們一起商量討論、查閱圖書、上網尋找答案……而家長掃碼后,紛紛提供相關的圖書、視頻等資源。與此同時,教師又根據“人類的好朋友——動物”這一主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幼兒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學會觀察小烏龜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習性;懂得人文關懷,培養了愛護動物的情感;學習使用牙刷、抹布、澆水壺等工具為烏龜洗澡;學習科學喂養,觀察烏龜進食情況,了解了烏龜的生活習性。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先讓幼兒自由探索,同時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反應,傾聽他們談論的話題,從而抓住他們的興趣點和疑問來確定綠色教育活動的內容,這是目前幼兒園開展綠色教育較為有效的方法之一。
針對前期教師僅注重從省編教材和固定的節日挖掘教育資源的問題,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開始挖掘教育契機,關注幼兒的興趣生長點,并啟發幼兒思考,重視幼兒自身觀察和探索的過程。
案例2:“我們自己做干花”(中班)
假期過后,幼兒發現班級自然角里有些綠植枯萎了。教師說:“丟了有點可惜,可以做點什么嗎?”一位家里開花店的幼兒脫口而出:“可以做成干花呀!”教師說:“這個主意不錯!孩子們,你們見過干花嗎,好看嗎?想試試做干花嗎?”幼兒應和道:“干花好看,很特別,我們也想做!”提議做干花的幼兒說道:“老師,我媽媽是花店的老板,她會做干花,我可以讓她來教大家做!”于是,在教師和開花店的家長的支持下,幼兒開展了制作干花的活動。活動中,幼兒先自由欣賞鮮花的形態,聞鮮花的香味,觀察鮮花的顏色,再嘗試選用麻繩、塑料繩、棉線繩等捆花束……在家長的支持和教師的指導下,幼兒嘗試根據大小、顏色、形狀、品種等給花朵分類,自由選用不同材質的繩子捆綁花束,學習把花束懸掛起來風干,一起期盼干花制作成功的那一刻。終于,走廊上那一束束倒掛的花束慢慢變了顏色,班級自然角中的干花坊真的出現了,幼兒滿心歡喜地用自己制成的干花進行瓶插,做出了最美的作品。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很好地將STEAM教育理念融入“自己做干花”的活動中,先是順應幼兒的興趣,把握住教育契機,而后開展的“花朵分類”“捆綁花束”“等待花束風干”“干花瓶插”活動,融合了數學、藝術、科學等領域的活動,實現了多領域的融會貫通。
在幼兒園里開展的綠色教育活動應該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活動形式應該“玩味十足”,充分體現游戲性和探索性,而且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活動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
案例3:自然角里的“高山流水”
【鏡頭1】“水要怎么流?”
“高山流水”是自然角里新增添的一種灌溉方式,通過擺動竹筒來進行灌溉。第一次操作時,值日生昕昕問:“要怎么澆到下面的植物呢?”博博邊移動竹筒邊說:“要讓水從最高的竹筒往下流。”于是他們將竹筒擺成了“Z”字形,只見水順著竹筒的口一層一層慢慢地往下流,可是流到最下面一層后,水滴在了臺階上。博博說:“因為竹筒的口沒有對準下面的植物。”接著,他們開始重新調整竹筒的位置,讓最后一層竹筒的口對準想要澆灌的那盆植物,這次水滴正好落在他們想要灌溉的植物上,他們開心地將自己獲得的經驗告訴了班級其他小朋友。
【鏡頭2】“水滿出來了!”
有一天晨晨跑過來說:“老師,植物盆里的水都滿出來了,臺階上也都是水。”貝貝應和道:“我們早上已經澆過水了,中午和下午又有好幾個小朋友在澆水。”這可怎么辦呢?于是,教師組織幼兒一同討論,軒軒說:“澆太多水植物會淹死的。”佳佳說:“水還會流出來弄濕地板。”這時,晨晨提議:“我覺得每天澆完水就不能再澆了。”“要怎么做才能讓小朋友知道澆過水了呢?”教師問,哲哲想了想說:“我們可以做標志啊,澆了水就插一個牌子,看到插牌子的植物,就知道澆過水了。”大家拍手叫好。討論完之后,幼兒每人畫了一個澆水壺粘在了小樹枝上,做成了獨特的標簽。
以上兩個案例中,幼兒在發現問題后,會質疑、思考,并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幼兒或個體實踐,或小組討論,其思維方式在教師的隱性指導下一步步推進。綠色教育活動的開展基于幼兒的生活經驗,與生活緊密聯系,教師要注重整合多學科資源,使STEAM教育理念與綠色教育活動悄然融合。
在STEAM教育理念視域下,幼兒教師要追求綠色教育的靈性,鼓勵幼兒多動手、合作和思考,同時關注幼兒科學和人文素養的培養,積極地開展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綠色教育活動,從而促進幼兒主動、全面、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