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清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新店第一中心幼兒園,福建廈門 361100)
班級種植角是幼兒開展種植實踐的平臺。與戶外的自然區相比,班級種植角與幼兒的距離更近,是幼兒生活中的“活教材”,便于幼兒持續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捕捉植物生長過程中的種種現象[1]。在以往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借助種植角環境開展了“趣玩玉米”活動,讓大班幼兒在水培玉米的過程中實現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本文以此為案例,探討了利用班級種植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具體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幼兒對一個事物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產生一種內在驅動力,這時,探究就成為幼兒自發的活動。當主體意識較強時,幼兒能夠更好地內化經驗。在科學領域的教學中,除了預設性主題課程,教師還要留意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基于幼兒興趣創設活動課程。
“趣玩玉米”活動是教師順應幼兒興趣的結果,是生成性科學課程的一部分。幼兒以前參與過“黃豆發芽”的課程,幾天后,他們在一次下午吃點心時吃到了玉米,提出了“玉米是否也可以發芽,怎樣讓玉米發芽”的問題,并討論玉米發出來的芽會是什么樣子。教師聽到幼兒的討論后,便提出可以在班級種植角中水培玉米,于是“趣玩玉米”活動就在幼兒的期待和教師的支持下開展起來。有了興趣和目標后,教師收集了玉米、塑料杯等材料,同時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計劃從家中收集一些材料。這樣,科學探究所需的條件便形成了,班級種植角中的小空間變成了幼兒遨游科學世界的學習天地。教師在開展教育實踐時,要多捕捉幼兒的興趣點,支持幼兒將想法變為行動,開展主動探究活動。
“種植”本身是表層活動,是幼兒自主生成的初步目標,但表層活動下蘊藏著豐富的學習空間。在開展“趣玩玉米”活動時,教師依托活動自身的邏輯及過程中的生長點,開展了多種科學探究活動。
1.以提問引發猜想
幼兒的主動提問彌足珍貴,他們是發現問題后才開始積極探究和學習的,即有疑問才會探究。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應與幼兒的猜想相對應,這樣的問題才具有思考的價值和引向深度學習的可能性。
在本次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大膽發言,引導幼兒說出讓玉米發芽的方法。經過討論,幼兒提出了三種方案:將整根玉米棒放在水里;將玉米粒剝下來放在水里;只用中間的玉米芯。每種發芽方案都得到了不少幼兒的認同。教師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理由,有的幼兒認為“所有的玉米粒都黏在玉米芯上,看起來似乎可以發芽,就像蘋果的核才是它的種子一樣”。幼兒的猜想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根據自己對生活、對科學的已有經驗提出的,有一定的依據。這輪猜想活動讓幼兒活動的目標導向更明確,同時鍛煉了幼兒的思維能力。
2.以實驗證明猜想
具備科學探究意義的種植活動,有別于勞作和觀賞性質的種植活動,其中包含明確的探究指向,因而能夠讓幼兒通過種植活動增長方法性和知識性經驗。在幼兒提出三種猜想后,教師鼓勵幼兒:“小朋友們不妨行動起來,用三種方法水培玉米,看用哪種方法可以讓玉米成功發芽。”這樣,三種猜想自然地延伸出了三種科學實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針對大班幼兒提出的目標為“能用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在“趣玩玉米”活動中,幼兒的種植活動便是對猜想的驗證過程。教師與幼兒通過溝通將驗證方法細化,如怎樣掌握杯子中水和空氣的比例,以及某些杯子中是否需要經常加水等。待溝通完成后,幼兒立刻就開始動手實施,形成了三個實驗組別,每組中都包含多個水培杯,以便對比和觀察。幼兒的思維和操作活動大多是他們自主發起的,而教師主要起到精神鼓舞、經驗補充的作用。
記錄是一種重要的探究方法,科學領域的許多活動都要求記錄。種植活動中的記錄是對植物生長現象的記錄,它不僅起到描繪客觀現象的作用,還可以促使幼兒進行有效觀察,能讓幼兒的觀察更具目的性,使幼兒更敏銳地察覺事物之間的異同和聯系,進而發展邏輯思維[2]。
因為活動本身是生成性的,且幼兒的積極性很高,所以教師沒有提供表格式記錄紙,而是提供空白便箋紙,讓幼兒在記錄時有更多的自主發揮空間。同時,教師用兩塊移動展示板創設了“玉米成長記”分享專區,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記錄。經過觀察,幼兒發現“玉米芯發芽組”的種植實驗失敗了,其他組別的玉米在兩三天后成功發芽。這個結論是教師與幼兒在共同描述記錄單內容后,經過討論得出的。同時,種植、觀察、記錄、討論活動的同向實施,讓活動更有深度,幼兒從中獲得的經驗還可以遷移運用到其他情境的學習活動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針對科學活動提出,幼兒應“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幼兒在種植植物時,經常自發地聚集起來討論植物的長勢及其與環境、人的干預之間的關系,這一過程可提升幼兒科學素養。教師可以從中選取具有教育意義的點,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進行表述。在“趣玩玉米”活動中,幼兒發現那些水培整根玉米的杯子里出現了好多小芽,像一個小森林,而且只有水面附近的玉米粒發了芽。此時,教師提問:“誰能完整地解釋這個現象?為什么只有水面附近的玉米粒發芽了?”這樣,教師就能利用種植過程中產生的自然現象激發幼兒思考,以生成性的活動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
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成人必須參與兒童生活與成長的環境。”評價就是成人參與兒童生活的一種方式。幼兒在種植植物時,解決了心中的問題,積累了新的科學知識,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主動質疑的態度和勇敢嘗試的精神,其中有許多方面都值得教師關注。
在“趣玩玉米”這個活動中,我們將積極評價滲透到全過程中,使之起到正面反饋、激勵、固化經驗等作用。比如,幼兒在后期創設了一個新的組別,他們從“打地鼠”游戲中得到靈感,將鞋盒頂層的紙板挖了一個洞,然后將水培杯放入鞋盒中,觀察洞口以下沒有受到光照的玉米能否發芽。教師表揚了幼兒,而且拍攝了活動現場的照片并展示在主題墻上,以無聲方式表達對幼兒的肯定。同時,教師在集體討論活動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展開自主評價和同伴互評。教師的評價融合在幼兒的實踐活動過程中,能讓活動充滿情感因素,為活動增添樂趣。
根據瑞吉歐的環境教育思想可知,環境只有能夠促使幼兒與之互動,才具備價值。幼兒教師有意識地利用種植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充分利用環境中的資源條件,能夠使課程的實施與幼兒的行為模式相融合。班級種植角雖然空間不大,卻是開展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理想載體,因此教師要重視這一區域的價值,支持幼兒在種植區中趣玩科學,積累關鍵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