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蒙
基于課程思政的高職體育課程建設研究*
陳懷蒙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體育部,江蘇 無錫 214153)
推進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要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體育知識技能傳授和體育能力培養的全過程,將現行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教育和引導學生在艱苦奮斗中錘煉意志品質。文章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難點、實施路徑展開研究,為我國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提供參考。
課程思政;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課程建設
面對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高職院校學生想在學業中名列前茅、在事業上有所建樹,都不是輕松之事,需要頂住很大的壓力,此時體育的進取精神就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已有一個較為全面地認識,保持樂觀、開放、進取的人生觀,敞開心扉,戰勝困難,進而更好的體驗生活。實踐活動已充分證明,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往往比較興奮,情緒高漲,在這樣生動自然、積極踴躍的情境下,可以更好的培養大學生熱愛祖國、遵紀守法、服從裁判、團結奮進、堅忍不拔、自信陽光的良好作風和意志品質。教師在教學中將中國女排精神、乒乓精神、體操精神等彰顯體育精神的思政元素融入到體育教學專題當中,能夠讓大學生學會在體育運動中彼此尊重,培養大學生的“規則意識”和“公平意識”,樹立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信心。
體育課程教學的目的不是要把所有大學生培養成一批專業優秀的運動員,而是要按照獨特的體育教育模式培養一批新時代綜合素質較強的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講,體育課程的內容與思政教育有很多相似和共通之處。從教育路徑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來看,體育教學的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突出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體育課程當中加入思政教育,實現體育課程思政化就可以使學生在擁有體育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較高的綜合能力。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初入社會,在適應社會及積累社會經驗的過程中,身處于各種復雜的就業環境,需要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深度挖掘體育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體育課程建設的過程中,使學生樹立起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念。
教師在培養大學生良好品德和優秀品質的過程中,想要同時解決并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問題和“外化”問題,就必須將體育教學和思政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形成優良品德的同時,建立起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認知和行為同向同行。由于參加學校體育運動的學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己的興趣愛好,因此將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貫穿于大學生比較有興趣的體育運動當中,有助于大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踐行“知行統一”。
要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體育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把握好教育內容的方向,既不能偏離體育學科的目標,也不能忽視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不能出現任何意識形態的錯誤,要科學地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體育課程的教學貴在必須遵循體育教學的規律,而課程思政教育追求的則是真善美的和諧統一。因此,體育課程思政要解決的是將體育教學的規律和思政教育的真善美相互融通的問題,才能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體育課程建設的全過程,發揮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學校體育的功能,最終將難點變為亮點。
體育教師作為體育課程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實施者,想要發揮好主力軍的作用,其難點體現在體育教師能否切實提升自己的體育課程思政意識和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能否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能否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真正解決好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呈現出的兩張皮的問題。
我國目前的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評價體系仍存在種種弊端和問題,典型的包括評價標準單一,主要表現在強調數字考核,以體育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依據,導致客觀成績大于主觀改變,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無法滿足,少了出于熱忱和本心的選擇,逐漸生成了功利心,導致評價結果并不能影響或促進學生的改變。體育考試只是專注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所表現出的一些其他素質能力的拓展,難以做到及時有效全面的獲取學生準確的學情數據。除了評價內容和結果,育人維度和評價標準不足,評價的時間也不科學,因此,要構建高職體育課程思政體系,首先需要優化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評價體系。
教育政策的完善對于學校、學生以及教師都有著直接的影響,高職體育教學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府教育部門、各省市教育部門、學校以及各學科之間融合等多層級的支持與保障。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離不開大量財政資金的支持。目前高職院校體育項目開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學校體育教師的數量十分緊缺,有些學校大量聘請外聘教師,難以保證體育教學的質量;大部分學校的體育設施不夠完善,甚至有些學校沒有體育館,一遇到下雨天,體育課就會被迫暫停;對體育教師帶隊參加各類體育競賽不夠支持,導致體育教師業務能力的培養受限。由此可見,為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與外部支撐,關鍵在于做好頂層設計。
國內外學界現今對于體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重要價值已經達成普遍共識,許多國家都已將思想政治教育列入學校體育教學目標及課程標準相關文件規定。要實現高職體育教學內容和思政教育內容同向同行,重點是要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制定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建立科學系統的體育課程思政內容體系。體育課程的每個模塊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需要體育教師主動挖掘并運用好體育課程教材中的精華,在體育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傳授大學生體育知識和技能。學生在體育課程中對所學知識要能夠學以致用,將理論與實踐很好的結合。
3.2.1 明確課程的培養目標
體育課程培養目標的制定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熱情,促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增強學生獨立自主的創新意識和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及觀察能力。因此想要更好地開展體育課程教學,首先應該要明確課程的培養目標,可以從基礎目標和發展目標兩個維度展開,主要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合適的運動方法釋放情緒壓力,使情緒趨于穩定,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樂觀,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2.2 構建系統的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的構建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手段,根據“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首先要在人才培養方案、教育理念、教學設計等環節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編寫專門的授課教材,可以結合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發揮信息技術智能化、速度快且直觀性強的特點。教師應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興趣愛好,將不同體育項目中蘊含的體育精神與授課內容科學合理的融合,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科學地構建,最終達成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目標。
3.2.3 選擇新型的教學方法
從高職體育的現實情況來看,創新體育教學方法對提升學生對體育教學認知的意義重大。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還能最大限度的釋放體育運動的魅力。傳統體育教學的模式,教學理念比較滯后,教學方法難以讓學生產生喜聞樂見的狀態,教師僅僅只是完成了大綱指導下的任務,以評價內容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學生的參與感低,就不會被體育教學內容所蘊含的體育精神所感染,相比之下,比賽教學、嚴苛規則、分組對抗、量化內容等形式能夠更好地體現思政教育內容,讓學生更多地體會體育教學內容所包含的體育精神,在體育中真正踐行法治社會的思維方式、以小集體的榮譽感來激發體育教學過程的參與熱情,通過教學比賽讓同學們廣泛了解體育精神內涵,讓學生通過自主體驗獲得思想政治的精神內核。在運動過程中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產主義理想以及偉大中國夢所要求的品格和道德,。
3.2.4 拓展多元的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現有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需進一步完善,才能更有效地驅動課程思政的改革。首先要明確評價指標體系,突出課程思政的導向性。應更關注學生主體的成功體驗和內心的滿足感,由學生掌握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為主的單一考核評價指標向“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程度”等育人效果的評價指標延伸。增加例如體育品德這樣的過程性評價內容,課程是否成功培養了學生健康生活的習慣,樹立了終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最后,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互為補充。
3.3.1 提升體育教師的情感智力
體育教師的情感智力需要從自我認知能力與學生情感交流的能力兩個方面來提升。高職體育教師想要提升自身的自我認知能力,需要不斷的學習,加強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教學理論知識水平、業務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平等關愛每一位學生,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注重發展學生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從而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高職教師需要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學生,他們性格方面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所以要求體育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時要注意方式方法,學會有效的溝通。
3.3.2 加強體育教師隊伍思政建設
構建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內容體系離不開體育教師的積極參與,要切實提升體育教師的政治敏感度和挖掘體育課程思政元素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本領和教學改革的能力,發揚勇于創新和敢于探索的精神。注重知識與能力育人,同時要強化思想育人,努力在實踐中挖掘出有效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目前存在的現狀是,很多高職院校的體育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是完全分離的,體育教師雖然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但是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體育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積極探索、研究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及其教學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最終能夠將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傳達給學生。
3.3.3 發揮體育教師的榜樣示范效應
高職院校想要更好的促進體育課程思政的開展,還需要不斷優化教育教學環境,即在體育教師的正確引導中滲透和引入課程思政的內容。“教書育人”強調言傳身教,尤其是“身教”,教師的言行舉止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最具說服力的教材。體育教師的穿著打扮和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如果體育教師自身陽光自信樂觀,能夠正確的看待生活中的挫折與困難,那么就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面對突發情況以及學生所犯的錯誤時所表現出來的情緒也很大程度會影響學生。因此體育教師應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質,優秀的思想素質和專業的知識素質,努力將自己樹立為學生的優秀榜樣,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在學校體育的實施過程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鼓舞和感染學生,讓學生在這種感召下,更好地見賢思齊。學生通過對榜樣的了解和學習,潛移默化中會加強對體育的興趣、熱愛和重視程度,從而能夠更好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去,這也對通過學校體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最終讓學生實現自我提升。
[1]劉純獻,劉盼盼.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特點、難點與價值引領[J].體育學刊.
[2]彭叔森,蔣利民,邵志松.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下《涂料與涂裝工藝》課程體系建設[J].高分子通報,2020(11):71-74.
[3]王耀東,楊卓.論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思政[J].高教學刊,2020(32):85-88.
[4]蘇當.高職體育專業課程思政化教學的途徑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7):155-156.
[5]王佃娥,杜發強.“課程思政”背景下體育類專業課程建設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4):56-58.
[6]楊祥全.鑄魂育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緊迫性與自身優勢探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0,35(1):13-16.
[7]錢慧文.高職體育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探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11):127-128.
[8]常益.大學體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
[9]孫銘珠.高校有氧搏擊操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體育科技,2019,40(1):128-129.
[10]陳小瓊,郝選明,梁健,等.《運動生理學》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體育學刊,2017,24(5):93-97.
[11]楊小明,邵斌,柏慧敏,等.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探索:以上海大學為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1):64-68.
[12]葉朝忠,張雨.定向運動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30(3):375-378.
[13]楊琳琳.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北京),2012.
[14]楊志勇,常平,吳立新,等.結合新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構建體育教學新體系[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1):104-107.
Research on Merging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to Vocational P.E. Courses
CHEN Huaimeng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214153, Jiangsu, China)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項目編號:KJXJ20436。
陳懷蒙(1994—),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