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聃,陶正祥
(海南大學管理學院,海口570100)
新創企業作為創新與創業活動的載體,匯集著以新創產業為砥柱的現代科技服務業,在提高我國未來經濟實力上有著意想不到的潛力。基于其在社會就業崗位和激發區域創新活力上存在的激勵作用,其一直被政府認定為重點扶持對象。如2019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強調要擴大享受稅收優惠的新創企業范圍,配套出臺相應鼓勵研發創新等稅收政策。但Stinchcombe(1965)學者指出,新創企業由于其成立時間較短、組織規范程度不高、資源較為匱乏等特性,導致其在市場中面臨著破產倒閉的窘境。為防止這種現象的大面積出現,我國從補貼扶持、稅收優惠等多方面為新創企業提供了更完善的支持,以提高企業的存活率。各地方政府也通過增加補貼額度、引入創業創新基金、減免稅收、加快建設孵化器和加速器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為構建新創企業合適地生存和發展空間提供穩定的支持。
但在這些鼓勵新創企業積極創新的扶持政策下仍存在著一些爭議現象,如部分新創企業的“尋扶持”行為、濫用扶持資源以及扶持效果不明顯等。在此背景下,社會各界對于政府應該如何防范“尋扶持”的企業、以及如何選擇扶持企業仍存在很大的爭議。這使得政府機構和學者不得不重新開始審視,現階段新扶持政策的選擇階段是否缺乏對高質量創新的要求,以及應該如何保障企業獲取扶持后的高創新性。或是,從創業者的角度來看,如何傳遞給政府企業的創新能力以及真正的創新意愿。這些問題的解決與否,是改進現狀的根本所在。
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且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所以我國的扶持體系更偏向于為“政府主導、政策引領”。在政府主導的情況下,扶持發放的對象主要來源于扶持選擇機制的結果,選擇機制要求的準確性直接決定了扶持資源是否能得到有效配置及利用。但是,在政策引領扶持的情況下,企業也更容易為了迎合政策的要求,出現“尋扶持”的逆向選擇行為。更有甚者可能通過短時、量大的創新成果來釋放創新信號,讓政府感知其創新行為與扶持選擇機制和創新戰略的高度契合,進而發放扶持資源給策略性創新行為的企業。
在十九大之后,我國更加注重對創新能力的發展,持續增加對創新企業的扶持力度。試圖通過國家幫扶的方式,提高新創企業的成活數量。可就算在這種情況下,卻仍存在部分獲取扶持的企業并沒有把扶持資源真正用來做創新。如何讓新創企業將扶持資源用在創新的實處,增加企業創新能力,也是各級政府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政府篩選扶持申請對象時,那些開展創新活動并且有足夠創新實力以及創新成果的企業,更容易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優待。但政府卻不易得到關于企業創新技術以及專業技術發明演變的全部消息,也因專業方向的不同,政府較難判定該項創新技術的市場前景。這使得在進行扶持時政企之間的信息獲取不對稱。在此情況下,“尋扶持”的新創企業通過創新的“數量”和“質量”來迎合政府的扶持,進而獲取扶持資源。總的來說,信息不對稱是造成新創企業“尋扶持”的主要動機。
支持新創企業發展的政策希望可以利用國家扶持,重點培養起一大批自主創新性強、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新創企業。可是在實際扶持過程當中,政府卻不易獲取新創企業在創新意愿與創新成果方面的完全信息。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企業未能將自己的信息完整地傳達給政府。
CIS 理論中提到,企業通過自身的理念、行為及視覺識別多種傳播和溝通手段,塑造出富有個性的企業形象,更容易引起公眾關注并產生對企業形象的認同,進一步塑造新創企業不可模仿的核心競爭力。換句話說,新創企業可以通過塑造良好的創新型形象來傳遞企業的創新信息,更易贏得政府的扶持選擇。
1.科學選擇政府扶持對象,最大化扶持資源作用成效。本文對政府“高質量”扶持政策設計的第一個建議是,要明確政府扶持對象的性質,提高扶持選擇的高質量創新要求。在政府信息傳遞中處于信息劣勢一方的境況下,未能擁有申請扶持企業的完全信息,所以扶持的針對性和準確性會有所下降。因此,這要求政府在制定扶持政策時追求高質量創新選擇,優勝略汰,篩選出那些真正創新的企業,而那些“尋扶持”型企業和理應被市場淘汰的“瘦狗企業”則不予以扶持支持。
2.與被扶持企業簽訂創新質量合同,確保資源發揮實效。本文的第二個建議是政府與受扶持的新創企業簽訂創新質量保障監管合同,以約束企業為獲取扶持資金而做出的臨時性創新行為。我國目前對新創企業扶持的獲取基本上是普惠制。這類扶持條件只要是合法建立的、并且擁有創新意愿和一定數量創新成果的新創企業大部分都可以申請下來。但是,參考歐洲一些國家的扶持政策,他們就會要求企業與政府簽訂合同,只有企業達到合同約定的創新條件(一般是獲取一定質量的創新),才可以繼續獲得扶持。所以我國也可以效仿此種方法,讓企業獲得補貼名額時與政府簽訂創新質量合同,在一定時期內企業可以達到政府所要求的創新質量成果才能繼續獲取政府扶持,否則扶持將作廢。
1.樹立正確企業價值觀,努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對于企業來講,端正的價值觀是企業快速成長的根基。企業申請扶持時最應該擺正的就是企業整體的價值觀,給員工灌輸“做實物、尋創新”的精神。企業可以定期給內部員工做培訓,并制定明文規章制度加強對意識形態的監督,讓企業從上到下,從內之外都彌漫著活躍創新的精神。并從企業自身做起,積極提升企業內部創新能力,按照扶持政策的高質量創新要求自己,提高申請扶持的競爭力,為獲取扶持后深層次、高質量創新打下基礎。
2.主動曝光企業信息,創建創新型企業形象。隨著新創企業數量的的增加,企業之間的扶持競爭更多地被加在了一些無形因素之上。根據CIS 理論,一種獨特的企業形象,可以向政府傳遞一種良性質信號。對于創新領域來說,創新型的企業形象會更加突顯出企業在創新層面、風險承擔層面以及主動追求高質量層面的良性戰略姿態,從而幫助企業提高政府的正向感知,充分發揮信號傳遞和企業形象的獨特性。因此,企業首先需要一種主動向政府傳遞信號的意識,解決政企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促進扶持選擇的良性循環,增加扶持競爭難度,剔除不達標的創新企業。為提高政府扶持“高質量創新”的要求提供良好環境。
3.保持創新高意愿,合理運用扶持資源創造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應當準確地認識到扶持資源并不是企業的救命稻草,而是幫助企業緩解困境,減少企業在培養自身核心競爭力中面臨的風險。因此,企業應該意識到政府扶持并不是長期有效的,而也是會參考企業獲取政府扶持后對創新的態度和行為再繼續評估下一階段的扶持給予。所以,新創企業要擺正申請扶持時的態度,了解扶持對于企業的真正意義在于通過扶持資源發展其穩固的核心競爭力,幫助企業產出高質量的創新成果,為我國的創新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