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陽嵐,馬國華
(吉林外國語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長春130117)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耙粠б宦贰钡慕ㄔO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為世界提供了一項充滿東方智慧的共同繁榮發展的方案。“一帶一路”倡議,為改善全球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耙粠б宦贰币浴拔逋ā睘樽ナ?,民心相通是“五通”的重要一環,是“一帶一路”的社會根基和價值指向。從文化價值指向看,“一帶一路”旨在為人類文明互鑒的歷史傳承與現實延續而增進沿線各國文化交融和價值認同。因此,共建“一帶一路”,應充分發揮文化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廣泛性作用,形成“一帶一路”朋友圈。
首先,“一帶一路”本身具有文化內涵。不僅是經濟事件,而且是文化事件,是最大的跨文化交流工程?!耙粠б宦贰碧N含著中國智慧,包括中國理念、中國哲學、中國倫理、中國戰法、中國經驗、中國路徑和中國方案。毫無疑問,“一帶一路”的文化內涵扎根于中國大地、傳承自中國歷史,具有濃厚的文化意蘊。其次,跨文化交流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抓手。文化是“一帶一路”的動源與引擎,起到核心支點作用?!耙粠б宦贰币浴拔逋ā睘樽ナ?,民心相通是重要一環,而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最有效、最受歡迎的橋梁和紐帶。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不僅是基礎設施、貿易往來等傳統合作領域的聯通,還包括沿線各國人民的文化交往??缥幕涣髋c經濟發展相互促進。“一帶一路”與跨文化交流相輔相成,“一帶一路”在促進國家間文化交往的同時,跨文化交流也助力“一帶一路”各方面建設全面推進。最后,“一帶一路”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一帶一路”的文化內涵古已有之,延續至今。古絲綢之路將中國與世界、歷史與現在聯系在一起,減少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耙粠б宦贰睂鞒泄沤z綢之路奠定的友好交流的傳統,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1.各國家和地區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文化交流態度保守。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中,中方表現更為主動,也存在部分國家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常常用自身文化思維模式去看待其他文化,審視其文化內涵。絲綢之路經濟帶在貿易、地理、語言與文化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共性,但這并不能說明可按照各自的價值觀、信仰以及風俗等文化去對其他的文化圈提出要求,這種心理會使跨文化交流產生一定的隔閡,使相互之間表達的含義雙方都無法理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圈,既有彼此交融的部分,又保持著相對的獨立。
2.和不同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完善。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跨文化交流中,國家高度重視文化與不同領域的融合發展,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在很多領域的融合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尚留有較大空間,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偟膩碚f,教育、科技、旅游、衛生等領域的合作面臨著諸多困難,給跨文化交流帶來更多挑戰。
3.“走出去”發展與管理機制不健全。相比于西方而言,中國文化“走出去”起步較晚,還沒有根據“一帶一路”跨文化交流的特點與需求,建立健全中國文化“走出去”發展與管理機制。就機制建設而言,當前在高層磋商、文化共享、文化傳播、人才保障、沖突協調等方面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貨物貿易通常也被稱作為有形貿易,在這種貿易類型下,進行交換的商品都是有實物形態的。中國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和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轉型的需要,符合時宜地提出“一帶一路”發展倡議,從地域上看,有助于進一步強化對歐洲的對外經貿關系,加強亞洲內部各國的對外貿易,開拓非洲對外貿易市場,除了能拓寬中國的出口地域范圍外,從國內發展的角度,“一帶一路”還能促進中國各地區之間的均衡發展,有利于中國東中西各區域之間的貿易往來,實現區域發展的平衡,也有利于加強中國同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擴大中國產品的出口范圍,調節中國出口商品的結構,改變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政策取向以及對外貿易競爭格局。除此之外,“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突破某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貿易限制政策。比如,“一帶一路”的建設,能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共贏,降低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成本,而且也減少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更重要的是,中國可以自行選擇的貿易伙伴更多,合作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中國自主研發生產的產品能夠憑借優惠的價格和較高的質量銷往世界各地,尤其是廣大急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亞洲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中國的核電技術和高鐵技術在世界都處于領先地位。通過這些貿易,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話語權不斷得到強化,在對外貿易中,中國能夠自主選擇的競爭空間也不斷加大。
對外服務貿易指的是一國的法人或自然人在其境內或進入他國境內向外國的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務的貿易行為,既包括有形的服務活動,如旅游服務、運輸服務等,也包括服務提供方與接收方之間沒有直接接觸的無形的交易活動,如通信服務、金融服務等?!耙粠б宦贰睉鹇苑结?,是向沿線國家、周邊國家以及全世界釋放了一個積極信號,即中國愿意以開放的姿態和世界進行貿易。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跨文化交流不斷深入,投資及合作水平穩步提高,為中國對外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眾所周知,中國在貨物貿易方面,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國,但是對外服務貿易方面起步比較晚,發展相對落后一些,“一帶一路”背景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政策的積極引導下,深入而廣泛的跨文化交流為對外服務貿易的發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動力。與此同時,在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不斷調整的過程中,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轉型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國的對外服務貿易迎來了新的春天,尤其是在服務的規模和服務的能力等方面更是呈現出了健康、積極、良好的發展態勢。
文化貿易是指世界上不同國家或者地區之間所進行的以貨幣為媒介的文化交換活動,包括譬如音像制品或各種出版物等有形的商品,同時也包括版權或者關稅等無形的商品。在中國“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中國對外文化貿易格局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中國西部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服務建設、人才吸引政策等方面會迎來較大的發展,這一系列的發展變化為更好地開展對外文化貿易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中國西部地區的對外文化貿易因此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態勢,與此同時,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重點也逐漸轉移到提升中國的文化影響力上,因此,在中國的對外文化貿易中,核心文化產品出口所占的比重在逐年穩步上升。面對這些新的變化,中國對外文化貿易也在主動適應新的政策和形勢,不斷的優化結構,調整戰略布局,樹立全新的對外文化貿易觀念,強調中國智慧,全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標簽。
隨著國際全球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國際貿易往來日益增加,與國際貿易相關的各企業都面臨著全新的發展契機,這是國際經濟貿易趨勢下新機遇和新挑戰。企業的管理人員應在國際經濟貿易活動過程中,發揮自身重要的管理和決策作用,重視起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宣傳,將跨文化交流的思想觀念普及到廣大的員工群體,更好的實現跨文化管理。對跨文化交流的專業人才加強培養力度,根據自身的實際業務范圍,培養出優質的語言交流人才,強化企業內部的跨文化交流宣傳力度,引導員工積極主動的了解和探索跨文化交流的內涵,為開展國際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和活動做好準備工作,促進跨國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提高國際話語權。首先,要強調話語內容?!皟热荨笔强缥幕涣鞯暮诵模缥幕涣髦械闹袊捳Z內容盡量淡化政治色彩,不斷挖掘沿線國家可參照、聽得懂、感興趣的內容,同時要展現中國本土化特色,挖掘自身文化資源,尤其是注重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去完善話語內容,使中國文化話語內容能夠體現中國風格、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其次,要確立話語主體,話語主體是話語權中最活躍的要素?!耙粠б宦贰背h下的跨文化交流不是停留在官方層面的交流,而是由官方到民間,因此,需要活躍民間主體,包括民間組織、機構和個人,也要活躍企業等其他主體,使各主體各顯其能,實現聯動。再次,豐富話語載體,話語權通過媒介的文化傳播來實現,豐富話語載體也就是豐富文化傳播媒介,應該引進網絡、新媒體、智能技術等新興傳播媒介。最后,維護話語環境。和諧、穩定、安全、暢通的話語環境是提高國際話語權的基礎和前提。
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使命不是大國崛起,而是文明的共同復興,打造文化交融的共同體。通過增進沿線國家的共同體身份認同,使沿線國家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整體,從而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文化發展要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發展文化,不能抱殘守缺、固步自封,而應該充分吸收和借鑒外來優秀文化,擇善而從、為己所用。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跨文化交流中,應該充分發揮文化的“公共財產”屬性,與沿線國家形成文化共享的開放體系。沿線國家呈現出不同于別的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結構與文化心理,彰顯當地文化最基本的特質。獨特的文化成為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顯著標簽,這是最珍貴的精神財富,是國家發展、民族壯大的智慧源泉,也是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在尊重異質文化的基礎上,更要注重通過搭建文化交流平臺、完善文化交流機制等方式幫助沿線國家民眾加深對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賞。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跨文化交流,在加強相互了解、交流與合作的基礎上,更應挖掘沿線國家在歷史、文化上的共通性,提升對共性文化的認同。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為充分體現交流效果,要盡量避免交流過程中出現不和諧的影響因素,這些影響因素有時會對文化信息的交流造成嚴重阻礙,使交流達不到預期效果。實際上,在“一帶一路”文化圈的跨文化交流當中,交流要盡量規避因不同價值觀和不同文化氛圍而導致的文化沖突。交流的本質在于信息的流轉,只有交流路徑與方式得到認同,其交流行為才能長久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