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鳳玲 河北省任丘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中職學生大多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在這一時期加強其德育引導,提升其思想水平,對于我國社會人才的高質量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立德樹人的開展視域下,中職學校應該針對學前教育學內容,從學前教育學的對象、任務及發展趨勢出發,不斷探索德育的開展路徑,積極探究德育元素在課程教學中的滲透策略,促進德育走進中職學前教育學課程,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落實,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達到育人目標。
在當前的立德樹人下,將德育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其提供正確的思想價值導向,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的感染力與說服力,實現學生思想水平的升華。在中職學前教育學課程中滲透德育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堅持不懈、勇于奉獻、愛崗敬業的精神,另一方面提升學生的責任感,了解教育事業的重要性以及作為一名幼師的重要責任,激發學生們的專業熱情,堅定其為學前教育事業奉獻終身的理想信念,矢志建功立業,勤奮學習,進而推動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進步發展。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立德樹人”成為新形勢下我國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基于此,德育也成為當前中職學校的重要教學內容。新的教學改革對中職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當前中職學校的課程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知識技能學習,還要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以及社會責任感,這就使得立德樹人與專業課程的融合成了中職學校的重要任務內容。在中職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中滲透德育,有效推進了學校整體德育教育的發展,促進了學校人才的綜合性培養。
就目前而言,立德樹人理論已經在各中職學校中獲得了良好的支持與認可,并開始在各學科教學中強調融入德育元素的重要性,但是仍存在部分教師對其教育意義的理解與認知存在偏差。在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中,一方面,部分教師認為德育應由對應的課程教師負責,因此在實際課程滲透過程中缺乏對德育內容與課程的融合與設計,導致課程內容和德育內容產生分離,無法達到有效的教學指導作用。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則單純地認為德育就是指愛國主義方面的內容,而忽略了誠實守信、生態道德、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等其他方面的培育引導,由此將德育元素的涵蓋范圍大大局限,同樣影響了實際的教育功能和效果。
在德育與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融合的過程中,多數教師還表現出缺乏方法與手段的問題。一方面教師無法將德育內容與學前教育學課程的學科知識相結合,在教學時只能按照要求將德育元素進行單獨講解與呈現,甚至只是引導學生自行進行閱讀和理解,導致教學過程中的課程結構出現較為嚴重的割裂問題,既限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導致學前教育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受到影響,造成一定的負面效應。另一方面,教師在學前教育學課程中滲透德育要素時,未能靈活結合學生的需求、表現,也無法找到合適的案例、社會熱點,導致在單純講解理論知識時,無法引起學生的關注,無法達到促進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融合發展的效果。
在立德樹人開展之前,除了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之外,學生也存在普遍性的認知問題,其一,一些學生認為德育對于自身的專業學習無益,甚至部分學生對德育存在反感與厭倦心理,認為德育就是一些“沒有用的大道理”;其二,很多學生認為各學科應圍繞其學科知識內容展開教學,德育元素滲透會影響專業課程知識的教學質量。由此不難發現,學生并不能意識到專業課程中滲透德育要素的重要意義。首先在于其對德育功能的理解不深,在方法單一、以理論為主的傳統德育課程影響下,很多學生未能真正參與到具有趣味性、競爭性、文化性、教育性、科普性的德育活動之中,導致對德育存在片面理解;其次則在于教師的德育教學水平不足,造成了學生的誤解。
在當前中職學校的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中,諸多教師認為德育只是德育課程的教學任務,導致學科教師大多對德育秉持“事不關己”的態度。在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更多的關注點在于自己所負責學前教育學的課程知識教學,對于德育元素的融入不足。對此,需要將教師的思想觀念轉變過來,意識到德育與學前教育學課程之間互為推力的關系,認識到德育對于學生綜合素養培育的重要意義,使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師積極將德育元素融入學科的教學之中,通過在教學目標中滲透德育理念,推進立德樹人的有效落實。在實際教學中,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師應該在設立好學科本身的知識、技能目標的基礎上,增設德育教學目標,為課堂教學奠定整體基調,促進德育在學前教育學課程中的滲透。例如,在“學前教育與兒童身心發展的關系”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學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對學前教育的影響”等教學內容設置基本的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之后基于以上目標,依據教學內容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將作為一名幼師的職業道德及職業素養融入其中,并進一步設置德育目標,幫助學生意識到幼師職業的重要性,在教學中要保障德育目標與課程內容相貼合,切忌生硬結合,導致德育目標和教學內容相脫離。
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學課程的教材內容設計基本符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在教材內容中,也涵蓋著很多的德育教育元素,如一些符合我國核心價值觀的政治觀點、思想觀念以及道德品質等方面的內容,這些都是德育滲透的關鍵點。對此,在中職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針對教材內容展開深入挖掘,依托教材內容滲透德育理念,推進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使課堂中德育元素的融入與知識內容完美貼合,提升教學效果。例如,針對于教師職業道德精神的融入,在很多學前教育學課程教材中,我們都可以窺見其中關于職業道德精神的內容,比如在“學前教育原則”的相關知識點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根據知識點內容展開職業道德精神的深度挖掘,同時進一步拓展時事熱點、教育故事等內容,如可以引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故事,使學生深入理解學前教育原則知識點的同時,為學生樹立道德標桿,強化其職業道德精神。通過將這些內容與知識教育充分融合,可以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的同時提升其情感體驗,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自身的職業道德精神,培養其愛崗敬業、誠實守信、關愛學生的教師職業道德,激發其專業熱情。
為提高教學質量,中職學校教師有必要投身到教學模式創新和課程設置優化上,采取新穎且有效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內需與熱情,強化工匠精神的滲透,一步步引導他們在學習中獲得認知啟發、形成工匠素養。因此,在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中,教師需以教學目標為中心,通過互聯網渠道來學習和借鑒各種先進且有效的教學方式,比如引進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或是角色模擬法來增強教學課程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從而引導學生沉浸到課堂氛圍中感知工匠精神的培育意義,形成寶貴的職業素養、樹立偉大的職業追求。比如,在“幼兒園的游戲”相關知識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開展情境教學模式,在進行專業知識講解的過程中自然引進幼兒園中優秀模范幼師對于游戲設計的成功案例,依托信息技術來對其案例背景及游戲的開展過程進行最大化還原,從而吸引學生沉浸其中感知人物愛崗敬業的品質及樂于鉆研的職業素養,從而在內心深處與教師傳達的工匠精神產生情感共鳴。又比如,教師可以引進角色模擬法來開展教學活動,教師需對班級學生進行小組劃分,使得他們以小組形式完成角色劃分、故事表演,使得他們通過沉浸在角色中來獲得深刻感知與體會,能夠樹立崇高理想與信念。
于中職學校學生而言,教師的言行舉止、職業素養以及工作態度都對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鑒于此,應該重視教師道德水平的提升,充分彰顯教師榜樣作用,在日常教學中踐行職業道德,從而引導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發展。首先,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渠道不斷充實知識體系、拓展認知思維、借鑒教學方式,旨在推動教學改革進程,完成立德樹人的育人任務。其次,教師還應在課堂教學中和課后指導中表現出高尚的道德品質與良好的內涵素養,以積極的態度和飽滿的熱情參與教學工作,使得學生能夠獲得啟發和思考,了解職業精神,形成工匠情懷。同時,教師還應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時刻表現對學生的關愛和重視,從而能夠踐行育人使命,夠感染和影響學生,引導他們學習教師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精神。此外,教師還需要不斷強化德育理論學習,通過閱讀大量的相關文獻來提升自身的德育意識,能夠抵御外界誘惑、避免消極思想侵害,帶領學生能夠由內到外地接受并踐行職業道德精神,在工作崗位中不斷提升自我、突破自我。
總而言之,在中職學校教育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育人任務。為了推進立德樹人的進一步落實,學校有必要在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中加強德育的滲入,推進中職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培育,為社會培育高質量人才。對此,中職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師應該轉變教師思想,在教學目標中滲透德育理念;深挖教材內容,促進課程教育與德育內容融合;創新教學模式,加強工匠精神滲透;提升教師道德水平,充分彰顯教師榜樣作用。通過多措并舉,實現德育在中職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中的有效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