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剛
儒家文化誕生于春秋戰國時期并逐漸發展成型,在中國正式進入封建社會以后儒家文化得到了官方的認可與支持,開始逐漸在意識形態領域發揮主導作用,對中華民族的言行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以蹴鞠為代表的古代體育因此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與蹴鞠文化因子間的耦合現象非常顯著,二者相互影響且持續進化。
《史記》與《尚書》記載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提升及物質生活水平改善,體育運動開始逐漸出現。遠古時期人類的生產力極度低下,為了滿足生存需求,貴族與百姓都要辛勤勞動,當時的娛樂活動非常有限[1]。體育項目的產生必然建立在一定物質條件基礎之上,蹴鞠起源于戰國時期的齊國,此時齊國遵從的文化與儒家文化相去甚遠。儒家文化強調仁與禮,孔子認為人的思想境界提升將最終對身體產生影響,他對個人的生活品質與品位具有較高要求,強調自我修養的建立與提升,儒家文化所推崇的運動往往是“禮”的載體,例如射禮、蹴鞠這種對抗非常激烈的運動是違背儒家文化的。齊國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戰國時期齊人崇商,人們的生活條件較好且思想開放,沒有過度的束縛,齊國人民追求浪漫且無拘束的生活。從《戰國策》的記錄能夠發現,蹴鞠在誕生之初就是齊國人較為喜歡的一種娛樂方式,與斗雞走犬有異曲同工之妙。齊國人的經濟發達而思想開放,蹴鞠游戲很好地契合了齊國人的性格特征與愛好追求,這也使得蹴鞠在齊國迅速普及,同時隨著齊國對外經貿活動的開展逐步向其他地區擴散,但此時蹴鞠文化與儒家文化存在較大差異,二者文化因子的沖突不可回避。
蹴鞠運動是古代文化現象的重要構成,它在不同文化領域不斷擴散延伸,逐步融入整個社會系統。蹴鞠運動在漢朝逐漸由民間進入宮廷,漢朝開始全面實施“獨尊儒術”政策,這也對蹴鞠產生了非常直接和顯著的影響。蹴鞠不再單純作為運動形式出現,出現了樂器伴奏下的蹴鞠表演,蹴鞠成為宮廷藝術表演的重要構成之一[2]。儒家文化對“樂”的作用極為重視,樂對于天地人秩序的運行具有深遠影響,特別是雅樂與天地大德存在直接關聯,雅樂伴奏下的蹴鞠表演也就具有了陶冶情操與溝通天地的意味。自漢朝以后音樂伴奏的蹴鞠開始成為重要的宮廷活動,執政者欣賞蹴鞠對于掌握國家運行規律并學習執政方法具有了顯著影響,漢朝皇帝通常會按照檢閱軍隊的方式觀看蹴鞠。蹴鞠運動不僅僅在宮廷和民間流傳,同時也進入了軍隊之中,成為一種軍事訓練輔助手段,軍隊在雄壯漢樂的伴奏下借助蹴鞠展現大漢君威。蹴鞠在漢朝不但沉浮并向前發展,帝王將相和平民百姓均對蹴鞠表現出極度的熱愛,但蹴鞠文化與儒家文化間的沖突依然存在,這也導致蹴鞠只能在儒家文化影響力較弱的領域傳播發展。漢朝末年儒家文化發生了劇烈改變,從精神要求逐漸向行為約束轉變,迂腐的儒生形象逐漸深入人心,服飾、容貌、言語、行止坐臥等等均有嚴格的要求,蹴鞠運動的灑脫不羈顯然突破了儒家文化的認知。主流意識形態儒家文化與蹴鞠文化間的沖突導致蹴鞠文化舉步維艱,儒家思想對人性的壓抑導致儒家文化逐漸背離了人的基本需求。魏晉時期儒家文化主導地位被劇烈沖擊,人性的覺醒與民族的融合使得思想呈現多元發展態勢,蹴鞠由此而獲得了相對寬松的發展空間,社會的動彈也使得蹴鞠運動的發展沉浮更加顯著。
隋唐時期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少數民族文化進入中原并逐漸發展,這時的社會文化開始呈現多元發展態勢,繁榮的經濟與寬松的文化使得娛樂性很強的蹴鞠受到了廣泛歡迎。當時的皇室貴族及文人墨客紛紛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對蹴鞠的熱愛,蹴鞠開始以正面形象登上不同舞臺,蹴鞠運動開始進入蓬勃發展的發生時期[3]。儒家文化在經歷了發展暗淡期后開始自我反思,孔孟仁學得到了當時儒學大家韓愈、李翱等人的追捧,儒學開始進入復興階段。唐朝中后期社會主導階級與經濟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儒家知識分子“士大夫”開始成為國家官吏的主要構成,雖然此時儒家尚未認可蹴鞠文化,但是蹴鞠在宋朝開始成為禮樂制度的重要構成,這也標志著蹴鞠文化已經有效融入了儒家文化體系。唐宋時期的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變化,特別是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非常顯著,儒家文化的轉向更加關注世俗需求,對于社會秩序及人倫需求表現出更強烈的掛在南湖。蹴鞠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開始發生變化,蹴鞠的秩序變得更加規范,宋朝時期出現了全國性的蹴鞠運動組織,組織依托儒家“隆師重禮”精神制定出蹴鞠行業規則,同時追溯蹴鞠歷史并明確了蹴鞠的傳承秩序。齊云社創立了“山岳比賽”,這類似于現代運動員等級考核,得到官方認可后才能夠參加正式比賽并開門收徒[4]。蹴鞠在這個時期開始已經成為重要的文化代表與文化載體,儒家文化與古代蹴鞠文化因子的耦合基本完成,我們在系統而規范的蹴鞠規則、制度及文化中能夠窺探到“仁義禮智信”的身影。蹴鞠正式融入了以儒家文化為思想內核及意識形態的主流社會,貴族、平民、軍隊、士大夫等等階級均對蹴鞠文化表現出認同與接受的態度,古代蹴鞠運動正式成為此時人們生活、休閑、娛樂、禮儀等等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蹴鞠的發展與整個社會的運轉間形成了良性互動。
蹴鞠在誕生之初是民眾為了滿足勞作之余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創立的運動活動,它蘊含著民眾對于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蹴鞠文化在發展進程中并不能夠實現自由生長,而必須受到其生存土壤的影響,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誕生的蹴鞠運動只有融入主流文化才能夠生生不息。儒家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核心意識形態,儒家文化對蹴鞠文化產生了全方位影響,同時蹴鞠文化也深化拓展了儒家文化的自我修養理論,逐漸成為“修齊平”人生目標的特殊呈現方式。蹴鞠文化通過不斷自我修正與調整實現了與儒家文化因子的耦合,同時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不斷積淀和進化,最終呈現出具有鮮明儒家文化特征與自身文化特性的蹴鞠文化。